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囍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丈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  相似文献   

2.
《Xi日日记》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的一篇通讯。通讯是一种新闻纪实文体,今天的读者已司空见惯,不以为新,但在民国初年报纸上的文章是以政论为主,而纪实文字颇少。黄远生取西方报纸之经验,以主要的精力写新闻通讯,创造性地改变了当时报纸的面貌。他以上海《东方日报》、《时报》、《申报》驻京记者的名义撰写的《北京通信》(通讯)令人耳目一新,很快得到记者们的仿效。新闻学家黄天鹏说:“自黄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黄天鹏《新闻文学导论》,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这话说得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3.
张怀俊  张涛 《新闻知识》2006,1(11):39-41
黄远生是民初名记,被誉为报界之奇才。在短短的五年新闻职业生涯中,写下了大量广受欢迎的通讯作品。邹韬奋曾回忆学生时代为远生通讯着了迷,说“每天跑进阅览室的时候,心里最盼望的便是《时报》上又登出了远生的北京通讯”,并认为“当他替《时报》作特约通讯的时代,实在是《时报》最有声有色的时代”。老一辈新闻学黄天鹏谈及远生通讯当时的影响时说,“自黄远生出,而新闻通信放一异彩……为报界创一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著名报人黄远生,从业新闻不过四五年,但在民国初年,在当时群报纷起、记者众多的新闻界,他却独享盛名。这原因,人们多以为,黄远生是我国新闻业中采用通讯体写作的第一人,兼以他确如戈公振先生所说:“理解力及文字组织能力,实有过人之处。”然而论及他在民初政坛、报界颇具影响,成就斐然的根本原因,恐怕还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5.
黄远生是中国新闻史上划时代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以进士兼留学生身份而投身新闻业的“士”人。在他开始从事新闻业时,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地位还很低,那时士大夫的正途是“仕进”(作官)。只有穷途来路的文人才从事这种职业。当时也没有“记者”的称号,而叫作“访员”或“访事”。就连撰述论说的主笔,也被视为低贱甚至不名誉的职业。“各埠访员人格犹鲜高贵。所摭抬报告者,大率里巷琐闻,无关宏旨”。“至于国家大政事大计划,微论无从探访,即得之亦决不敢形诸笔墨,故报纸资料大半模糊而琐细”。直到辛亥革命后,“往昔文人学子所不屑问津之主笔访事”,才“美其名曰新闻记者,曰特约通讯员”(注一)黄远生又是我国新闻通讯这一报纸文体的奠基人。他写的北京通讯被专称为《远生通讯》。近年出版的《简明新闻学词典》,在《远生通讯》条目下,释为:“中国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所创造的一种新闻通讯文体,始于1912年初以‘远生’署名的《北京通信》,驰名中外,影响很大。……”他  相似文献   

6.
李晨光 《新闻世界》2013,(7):223-224
【摘要】黄远生是民国初年著名记者,国内学者对黄远生的新闻思想、通讯写作以及他的政治观都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有关黄远生的现有研究领域较为集中且重复,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其中还存在很多空白点,在研究视野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黄远生为何当记者”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慧  陈斌 《新闻记者》2008,(11):74-77
<新闻记者>2008年5月号刊登的<黄远生为何当记者?--中国近代记者的新闻职业观初探>一文(以下简称<初探>),在一开始就表示:"试图将黄远生作为个案,论述其职业观的思想来源,力图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下重新审视黄远生的职业观,并从一个侧面展现出近代记者的职业观在中国最初的建构过程."虽说角度独到,但个案的粗线条论述,最终影响到文章意图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于小菲 《新闻世界》2014,(9):175-176
黄远生是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采写新闻通讯见长,被称为"现代新闻通讯奠基人"。在黄远生的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新闻思想对新闻工作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黄远生新闻作品中体现出的新闻思想出发,分析如何成为一个名记者。  相似文献   

9.
黄远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卓有成就的政治记者.在他以前,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从他开始,新闻的采访与写作业务受到重视,而“远生通讯”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报界创一新局面,如梁启超之于议论也”. (一) 黄远生(1883-1915),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他出生在江西九江一个“书香人家”,因父亲一生在科举上不得志,从小就“为家人所促迫”而“陷于科举”.十六岁考取秀才,二十岁中举人,二十一岁则成了进士,“以知县即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11.
徐铸成(1907-1991),江苏宜兴人,是现代中国卓越的新闻家、著名编辑、爱国老报人.从1927年在北京<国闻通信>社当练习记者开始,历任天津<大公报>、上海<文汇报>、<大公报>香港版和桂林版、重庆<大公晚报>、上海<大公报>和<文汇报>香港版的总编辑和总主笔等职,从事新闻事业半个多世纪.  相似文献   

12.
动态简讯     
九江县举办黄远生著作资料展览为纪念近代杰出记者黄远生诞辰120周年、逝世90周年和恭祝黄远生墓迁修竣工,在2005年11月8日记者节之际,江西九江地方文献收藏者胡荣彬在九江县政协举办黄远生著作资料展览暨座谈会。黄远生(1885——1915),原名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县人,民国初年任北京、上海各大报刊记者、通讯员,所写大量通讯、政论、文艺、杂著风靡全国,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被暗杀,年仅31岁。其《远生遗著》多次再版,《辞海》载其小传。这次展出了黄远生的著作、照片、墨迹、遗址图和纪念、研究、宣传黄远生的文集、文章、诗词、图…  相似文献   

13.
深度报道,提升着媒体的品牌效应 深度报道作为一种阐明事件因果关系,预测事件发展趋势的报道形式,是对新闻的五个"w"和一个"H"进一步深入报道的方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在"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中进一步深化,要求"以今日的事态核对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我国民国初年名记者黄远生"北京通信"中的一些作品,如<闷葫之政局>、<张振武案之研究>,被认为是我国深度报道的开端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写作教程中提及的.述评性新闻","研究性工作通信"一类,也属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传播环境下,公众和媒体对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历史上很多新闻记者都曾经根据自身的新闻实践,谈论过媒体素养问题。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认为记者要有“四能”,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邵飘萍曾经要求记者“口齿捷、主意捷、手段捷、行动捷”。胡乔木曾经说:“报刊是人们生活的教科书,而新闻记者是人们聘请的教师”。  相似文献   

15.

  新闻史研究只有建立在确凿的史实基础之上,有关论点才能信而有证。近读《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张振亭、陈玮《专业化与大众化:黄天鹏新闻思想及实践初探》一文,其中在叙述黄天鹏新闻专业化“思想与实践”时,有如下一些文字:“1927年元月,由黄天鹏、张一苇(即张季鸾)、王一心等发起筹备、创办的‘北京新闻学会’正式成立。该会由北京平民大学出身的记者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身的老记者们组成,1927年1月1日正式成立……学会成立不久就创办了我国第一本新闻学术刊物《新闻学刊》。该刊由黄天鹏任主编(张一苇主要负责经营,王一心主要负责文案),前后共出版8期。”①其中,将张一苇误以为就是张季鸾,则是犯了一个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因张季鸾在中国新闻史上乃大名鼎鼎的人物,故不可不辨,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1909~1970),原文范希天,四川内江人.曾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撰稿,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范长江发起、组织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筹办国闻社,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我党新闻传媒的重要职务,曾任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要职,在领导岗位上为我党的新闻事业贡献了毕生的智慧.观其一生,不管历史风云如何变幻,范长江始终坚持其新闻操守,信奉其新闻观念,以其笔记其见、述其思,无愧为中国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记者.为纪念他,1991年设"范长江新闻奖"作为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高层次奖励.  相似文献   

17.
报纸作为平面媒体只有"二度空间",尽管有人说信息社会是读图时代,但是目前中外绝大多数报纸的版面还是以文字新闻为主.随着读者需求的变化,如今各类报纸更加注重运用纪实照片来传递新闻,让读者一目了然.在报摊上往往刊有大照片、大标题的报纸与版面更能吸引读者眼球.重视运用照片,努力提高报纸的视觉新闻,逐渐成为广大编辑记者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初试锋芒 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个传统,一大特点.尽管是"报屁股"、"龙尾巴",但不可小觑.从上海的<申报>、<新闻报>,到北京的<京报>、<晨报>,再到<民国日报>,<时事新报>,以及后来的<大公报>,<文汇报>,无一家报纸没有副刊.这些副刊,有综合性的,有文艺性的,有综合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即综合性文艺副刊.言论是副刊的眼睛.鲁迅的杂文,大部分就是发表在报纸副刊上的,成为副刊的火眼金睛,引起社会的震动.  相似文献   

19.
假记者探源     
今年8月,国家"扫黄打非"办、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打假活动,查处了一批假记者,有效遏制了假记者猖獗的势头.近日得知,这项活动将延续到明年3月.打着境外报纸旗号在内地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近日被依法取缔,涉案假记者被依法逮捕.假记者的成因是什么?怎样建立打假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报业重镇上海,早在100多年前,新诞生的中文报纸就在竞争中成长起来.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为打开销路,每份报纸售价8文铜钱,而另一份办了十多年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的售价是30文.因内容和售价等方面不如<申报>,降价后亏损严重,<上海新报>在<申报>创刊5个月后停刊.此后20年间,<申报>独占上海报纸市场,并逐渐扩展到江浙及国内其他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