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解读教材”这个词汇堂而皇之地充斥了我的大脑、占领了我记事本的头版头条,我有如新生的蝴蝶.经历了破茧的挣扎.才有了自由飞翔的洒脱与美丽。我在教材解读中的“三问”,便是助我破茧而出的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2.
教材"三问"     
当"解读教材"这个词汇堂而皇之地充斥了我的大脑、占领了我记事本的头版头条.我有如新生的蝴蝶,经历了破茧的挣扎,才有了自由飞翔的洒脱与美丽.我在教材解读中的"三问".便是助我破茧而出的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3.
教材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教材究竟该怎样解读。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用心思考,才能艺术地解读教材。罗丹一生创作了一系列著名文学家、艺术家的雕像.“巴尔扎克像”就是其中杰出的作品之一。罗丹舍弃一双“举世无双”却“突兀”的手.使巴尔扎克雕像因此而更具艺术感染力,成为罗丹雕塑作品的传世之作,这不能不说是艺术界的一段佳话。罗丹大胆地舍去精华,收获了精彩。这“舍”“得”之间的智慧。不正是我们教师解读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定位时所迫切需要的吗?  相似文献   

4.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5.
在教材解读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教材要反复地读”这一句话。开始我并不是完全理解,怎么说我也有十年的教学经验,难道还读不懂小学语文教材?有必要反复地读吗?而在几次解读教材后,我似乎才明白什么叫“解读教材”,才摸索出解读教材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里这样写道: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这句话本来用以形容诗歌鉴赏中的情景关系,但把它用在文本解读中也不无恰当。在这里,“我”就是教师,“物”就是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由于受到教师个人人生经验、兴趣志向、阅读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经历深入的教材解读后,我认识到:教材解读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而专业的提升有赖于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不能太迷信权威,尤其是不可丢了自己。因为.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解读教材,才能激活文字、内化文本,才能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实施教材。而这种“真知灼见”,来源于深钻教材、坚守自我。  相似文献   

8.
经历深入的教材解读后,我认识到:教材解读是教师专业提升的过程,而专业的提升有赖于教师专业自主意识,不能太迷信权威,尤其是不可丢了自己。因为.教师只有在自己的人生体验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解读教材,才能激活文字、内化文本,才能在课堂上以自己的真知灼见实施教材。而这种“真知灼见”,来源于深钻教材、坚守自我。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由一系列复杂而又专业的活动所组成,其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涉及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效果。因此,对教材文本解读方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文本解读的几个概念】1.解读这里的“解读”主要是指教育教学中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解读,它针对的是课堂教学,对象是教材,主体是教...  相似文献   

10.
解读教材的策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解读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过程中采用了“小中见大”的策略,受益匪浅. 我这里的“大”指“教学理念、思想、方法等”,“小”指“学生”.解读教材时,老师们见“大”容易,但用“大”的思想见“小”不易.  相似文献   

11.
我认为关注“人文关怀”需从解读教材文本着手,在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现状、心灵需求的基础上,做到开放性建设性解读教材、使用教材,努力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面对一篇文本.我认为教师解读的关键是紧扣教材进行“三问”,以问定教,来设计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3.
1.以“科学探充”视角解读物理教材。实际教学中,值得探究的内容从思维方法(模式)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两类:一是归纳模式,二是演绎模式。内容中凡是包含这类科学思维的,就可以设计为探究教学。探究教学设计中.以“科学探究”的视角解读探究性教材内容是首要任务,需要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教材解读首先要详细阅读教材,确定出哪些环节要进行探究教学;其次要设计如何规划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工作,过去提倡对教材要“钻得深、吃得透”,这话本身是正确的,至今仍然有其存在的意义。但我认为怎样“深”,怎样“透”,光从教材考虑似乎不够。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理念的发展,应该对教师文本解读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点,笔者从实践出发,提出一些文本解读的视角,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5.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强调“用教材教”。这实际是让教师根据学情和教师的个体风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结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丰富、完善教材。但这一切是以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为前提的。我们经历了不断改进的教材解读活动,从最初的“茫然”到现在的“了然”,走过一段艰辛之路,也取得一些经验,总结起来,解读教材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和“目中有人”。为了做到这两点,在语文教材解读中,我们遵循了“四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E:能介绍一下自己的新专辑《平川密码》是一张怎么样的专辑么? 平川:我的首张专辑分为三个篇章——“破茧,初声,绽放”三个部分,标志了我的心境,就像专辑名称一样,密码是一种未知的神秘感东西,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代表了更多元的可能,不想给它太多的框框但同时也不能失去音乐本身的气质,希望大家能感受到我想给他们传递的这种概念。  相似文献   

18.
一次失败的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燕》是散诗中的经典作品.我非常喜欢。过去一直都是采用“朗读感知一理清结构,整体把握-介绍作、背景-理解海燕性格、象征意义-鉴赏写法-延伸拓展”的套路,教得很顺手。连续教了几遍之后,有点烦了,想教出点新意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阅读教学提倡多元解读,提倡学生自主解读,我也想赶赶时髦,来个新的解读。于是,今年学校组织听课.我对这篇章的教学进行了新的设计,即在整体把握之后,去掉了介绍章作及时代背景这个环节.而让学生直接联系生活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目的是不让学生受教师引导的影响,能够自主的解读章的内涵。(我们采用的是人教版课本,教材中也没有具体介绍写作背景。)  相似文献   

19.
詹丹 《语文学习》2010,(5):42-45
我在此前发表的有关郭沫若《天上的市街》分析文章中.谈到了诵读与解读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尽管那篇以分析为主的文章,只稍稍谈及诵读问题.但这绝不意味着我对诗歌诵读方式的轻视。诵读既是感性把握诗歌的重要方式,也能把理性的解读重新整合进一个统一的艺术世界。这里,我将以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为对象(上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反复朗读这首诗”的要求).试着探讨一下解读与诵读相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和你共成长     
《招生考试通讯》杂志的编辑: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也是一名学生家长.更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和勤奋作者。作为教师,我每年都订阅《招生考试通讯》,因为这本杂志解读招考政策,预测命题趋势.是我在教学中的好助手.像“连线高校招生”“考场作文”“热点预测”“真题探营”“备考胜经”等栏目,都是我教学中活学活用的好教材。因为充分利用贵刊来充实自己.所以我能站在教学潮头不落伍,深受学生欢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