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内江科技》2014,(10):7-7
2014年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科技研发工作成绩斐然。一是课题研究取得佳绩。l、我院各项优势领域按年初部署,课题计划顺利实施。小春作物又创佳绩:小麦课题选育种的内麦316通过四川省品审。油菜选育的一个组合已进入省区试第二年。2、玉米育种基础进一步夯实,今年已合作国审玉米新品种一个。3、水稻选育种有望在今年审定1-2个品种,同时有多个组合即将完成第二年区试。  相似文献   

2.
《内江科技》2013,(10):139-141
<正>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于2003年组建并恢复玉米选育种研究工作,以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为重点,2003至2005年承担完成国家发改委下达的四川省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内江市优质玉米生产基地--内江农科所玉米育种科研体系建设",是内江优质专用玉米生产的科技支撑单位。2004年至今承担了四川省"市、州农科院(所)联合育种、联合试验"、四川省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及预备试验、内江市科技支撑计划"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等项目。自开展育种工作以来,以收集、改良和创新玉米材料为指导,先后从中国农科院引进美国玉米自交系数百份,含热带种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内江农业科技基础如何?如何让高新技术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增效?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内江市农业科学院院长黄跃成。内江农业科研"响当当""小麦、水稻、玉米、甘蔗等传统经济作物,平均每年内江就有一个新品种问世。"黄跃成自豪地告诉笔者,一个新品种从培育到推广往往要耗费三五年时间,内江新品种问世的速度之快,在全省乃至全国地市(州)并不多见,这与高新技术在内江农业领域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去年,内江的"小麦一一簇毛麦远缘新种质创制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是内江获得的唯一国家技术发明  相似文献   

4.
罗玛 《内江科技》2013,(8):97-99
<正>内江市农科院以"巩固优势,拓展领域,开放合作,服务三农"为总体思路,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技术培训,发挥科研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挥农业科研的基础性、公益性作用,收到了较好效果。日前,本刊记者罗玛走访了该院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王相华,请他对2012年的主要科研工作进行了回顾,对今年的科研工作进行了展望。采访中,王相华副院长说:2012年全院有个总体的思路,就是保持和发展传统优势,针对区域生产需要拓展科技服务,创新与转化并重,发挥农业科研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本刊讯8月11日,著名作物遗传育种和植物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七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一行3人来我院考察及学术交流。在院党委书记、院长  相似文献   

6.
《内江科技》2014,(1):15-17
<正>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具有悠久的科研历史,一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中心,坚持以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为核心,以科技服务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公益职能,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培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一、科技创新积淀深厚,成果辉煌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前身为四川省内江甘蔗试验场,始建于1936年,至今已有77年历史,1958年扩建为内江地区综合性的农业科学研究所,2007年撤所建院。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为中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畜牧兽医系。全所在职职工308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17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4人,中级研究人员45人;国家级专家2人,省级及享受政府特  相似文献   

8.
<正>内江市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是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于2011年在原甘薯蔬菜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为拓展新研究领域新设立的研究机构,主要从事甘薯新品种选育和蔬菜食用豆等新品种、新技术引进集成创新、转化应用、示范推广和农业产业化科技服务等工作。现有科技人员8人,其中高级农艺师1人,硕士2人。拥有专用育苗大棚2个、200平米组培试验室、分析化验室、网室、人工气候箱和资源贮藏库等用  相似文献   

9.
罗玛 《内江科技》2013,(9):13-14
<正>最近,四川省科技厅组织同行专家对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完成的"亚热带专用果蔗育种技术体系的创建与甜城18号的育成"进行了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这个项目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甜城18号是我国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第一个专用果蔗品种,填补了我国无自育果蔗品种的空白。这是内江市农科院甘蔗研究所近年来取得的辉煌之一。近日,本刊记者专访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一个农业生物灾害频发、农业生态环境脆弱的农业大国。近年来,毁灭性农作物病虫害频繁暴发,危险性外来生物不断入侵,导致农业经济损失与生态环境破坏加剧,加重和突出了农业生物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11.
周桂元,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1997年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农学硕士,同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从事花生遗传育种、推广和黄曲霉基础理论研究工作,2009年晋升为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油料作物改良中心南方花生分中心建设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引智项目等,协作主持"948"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广东省农业攻关重点项目和"863"项目等10多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二、三等奖共6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4个,广东省农科院科学技术奖4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其中授权4项。发表论文106篇,其中第一作者36篇。主编《花生生产实用技术》、副主编《中国花生病虫草鼠害》,参与编辑《农产品GAP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2.
罗玛 《内江科技》2013,(8):100-101
<正>每个人都有梦想,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跃成的梦想是什么呢?近日,本刊记者罗玛专访了他。他说他工作的梦想就是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谱写中国梦内江篇章贡献科研力量。好切合实际的梦想!但在具体工作中他该如何带领他的团队圆梦呢?他说,要把梦想的种子撒在希望的田野上!采访中,他对记者透露了两个心愿,算是如何把梦想的种子撒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打算。他说他的第一个心愿就是要围绕谱写中国梦内江篇章的奋斗目标,主动树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2):F0003
恩施州农业科学院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区.是由恩施州红庙农科所、天池山农科所(湖北恩施南方马铃薯研究中心)、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三个单位整合而成。现拥有湖北清江种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清江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恩施清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由院控股的湖北恩华生物开发公司4个公司。建有武陵山区一流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湖北省唯一的国家二级抗稻瘟病病鉴基地,良种生产基地12000亩,茶叶基地2000亩。  相似文献   

14.
专家档案郑家奎1961年2月生,四川宜宾人,中共党员。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博士导师。农业部超级稻研究与示范推广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十一五"水稻育种攻关组首席专家,第三届全国  相似文献   

15.
张欣 《科学中国人》2011,(24):72-73
试验地里,他是水稻配套技术研究与新品种选育的专家;田间地头、大田生产,他是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种植与服务的行家。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山东省农科院质标所)成立于1980年,隶属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现有职工51人,其中副高技术职务以上科研人员22人,博士9人,硕士16人。建有“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济南)”、“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济南)”、“山东省食品质量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谷物质量监督检验站、山东省农药残留检测研发公共服务基地等平台。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一世纪农产品质量、产量的竞争,良种是关键。谁拥有先进的育种技术和优良的品种,谁就能掌握农产品竞争的主动权。2006年,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主持的“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我国蔬菜科学领域的新突破。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第一完成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所长张晓伟。  相似文献   

18.
荆楚大地,历史悠久,钟灵毓秀。江汉平原.携长江之险、汉水之势,淤积成千里沃野。优越的地理气候.丰富的生物资源.使这里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9.
土传病害历来被植保界认定为最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土壤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有机整体,其中的有害和有益微生物时刻在进行着"王者之争"。有害菌一旦占据统治地位,土壤内在平衡被打破,很快沦为作物的死亡之地。因此对土传病害的防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楠 《科学中国人》2011,(21):52-57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的代表与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标志西藏和平解放。这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西藏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件大事。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各族人民,开创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寻常的历史进程,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西藏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本刊特采编了这份稿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