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贺方波 《内江科技》2011,32(2):115-116
本文通过对所有压裂井的资料进行分类分析提出了在选井、压裂规模的控制等方面的一些想法,旨在对安徽油区这种特别复杂的油藏条件下的压裂工艺的应用进行适应性探讨。  相似文献   

2.
水力压裂是油气井增产、增注的重要措施,压裂现场施工曲线是压裂过程的重要信息。本文通过分析压裂过程中常见事故的压裂施工曲线特征以及裂缝净压力与时间双对数曲线,编制了一套压裂现场施工曲线实时诊断软件,并结合胜利油田的一口压裂井进行了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软件诊断分析准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王剑  张宏 《内江科技》2014,(6):43-44
非常规水平井压裂施工通常采用大排量、大液量、大砂量及两种以上压裂液体系交替泵注多级分段压裂的工艺技术。在泌页HF1井压裂施工中,通过对压裂液连续不间断配液、多级供液、多套压裂机组配套、数据采集整合等工艺技术的研究与配套应用,顺利完成了水平井15段分段压裂施工,达到压裂设计要求,为河南油田页岩油先导试验区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4.
压裂砂卡后,在泵车无法建立有效循环的情况下,利用试油中抽汲结合泵车循环的方法可以建立有效的循环,解除压裂后管柱砂卡的问题。本文根据2008年蒙古国塔木察格盆地两口预探井压裂后砂卡管柱后,在没有采取倒扣、套铣、打捞等措施。利用抽汲排液和泵车循环的措施使压裂砂卡管柱解卡。  相似文献   

5.
王勇军 《内江科技》2016,(4):41-42,65
致密砂岩气藏属于非常规资源,其主要的增产措施是以水平井加上大型分段压裂为主。元陆H-1井是部署在元坝九龙山南鼻状构造带五龙构造-岩性圈闭的一口水平探井,完钻斜深5795.00m,垂深4550.29 m。本文分析了陆相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改造的技术难点,优选出一套适用于本井储层改造的技术方案,介绍了测试工艺和改造效果。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压裂达到了"一天两段压裂"的目的,刷新了国内致密砂岩水平井分段压裂泵压最高、超高压压裂排量最高、超高压不停泵投球等多项施工新记录,使元坝致密砂岩储层获得商业气流突破。元陆H-1井为以后国内深层致密砂岩储层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技术积累了技术及现场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6.
张荣军 《内江科技》2014,(2):71+126-71,126
<正>目前随着纯化油田的深入开发,因层间储层物性的较大差异,层间的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其中纯化镇组的C4-5组地质储量1210万吨,标定采收率23.4%,动用程度低,明显低于纯化油田其它层系。为能够有效动用纯4-5组储层,提高纯4-5组储层采油速度,从2006年开始着手纯4-5组下层系挖潜工作。本文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优选压裂模式,优化压裂参数,克服该储层隔层薄、易上串的难题,实现了压裂措施改造,有效改善了纯化油田下层系的储量动用情况。  相似文献   

7.
压裂返排是水力压裂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当的返排方式是影响增油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一些主要的压裂返排理论,并结合现场实际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结论,对临盘油区下步压裂返排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井增注的目的是解除注水污染,恢复和提高注水井的注水能力,提高水驱效率。通常采用增注措施主要有酸化、压裂、增压和物理增注等。近几年,桩西采油厂针对地层能量下降、压裂轮次增多导致压裂增产效果下降等问题,优化施工参数,研究应用了大规模压裂、二氧化碳辅助压裂、清洁压裂液等新技术,提高压裂增产效果。本文结合桩西采油厂的有关情况,就提高低渗油气藏注水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9.
盐22块砂砾岩油藏压裂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22块砂砾岩油藏储层低孔低渗,油层巨厚,岩性复杂,具有水敏、压敏、天然裂缝发育等特点,开发难度大。本文以室内实验分析、整体优化设计研究为基础,通过开展限流射孔、压裂过程油层保护、单井裂缝参数优化、压裂材料优选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形成了一套经济高效的砂砾岩油藏压裂改造技术。现场应用了17口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作面实施水力压裂措施后增透方向不确定导致应力集中的问题,提出了定向孔定向水力压裂技术。介绍了定向水力压裂的必要性及当前研究现状,分析了定向孔定向作用机理,确定了定向孔的布置位置、间距等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作面前方煤层顶板进行水力压裂,压裂产生的裂隙具有导向和加速扩展的作用。定向孔诱导裂隙从压裂孔周围向定向孔方向发展,进而促使压裂孔之间实现贯通,消除了应力集中,达到了整体卸压、松动煤体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压裂防砂技术是近年来刚刚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压裂防砂技术通过利用压裂在地层中造缝,形成高导流能力的支撑带,降低生产压差,降低流体时孔隙通道的拉拽和冲蚀作用,从而起到了增产和防砂的双重功效。本文通过对压裂防砂机理的研究,对压裂防砂工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针对压裂防砂的各种工艺进行了对比研究和分类。  相似文献   

12.
在油田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原有的压裂后产能预测方法已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需要。为了更科学合理地预测压裂后油井产能,利用模糊综合评判和正交设计试验相结合,综合分析压裂效果影响因素是科学合理的。阐述的"因素分析-公式推导-实例验证"方法能够相对准确地预测单井压裂产能。研究油井压裂效果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用增油模型来进行描述,能够获得较高的模拟度,得到较好的结论。随着E值的增加,压裂增油量呈现逐步递减的趋势,压裂效果逐渐变差。E值越小越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压裂效果。预测压裂后产能的新方法,比较实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油田某开发区高含水后期为例,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预测压裂后产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压裂机组逐渐发展成形,尤其是在特定的石油区域,根据不同的参数和统计,提出了集成压裂机组的设备,在有效的范围内完成了单台及其试压、酸化、压裂、防砂等多种工艺流程,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使操作更加简便。我们对压裂车和仪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从初期引进设备到引进技术,我国一直面临着压裂设备紧缺的问题,并且在压裂设备上的发展存在着困难,国内在制造业方面不断的开展研究,不断提升产品的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它的技术水平,为此我国在制造业上提出了压裂机组新的产品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4.
刘先风 《内江科技》2011,32(10):109-110
平煤十二矿己15煤层为低透气性突出煤层,为了提高抽放钻孔抽放瓦斯效率,达到区域消突的目的,分别在已15-1720进风巷、回风巷实施深孔水力压裂措施压裂结果表明:煤层的透气性大幅度提高、钻孔瓦斯抽放效果得到了改善,压裂后单孔平均瓦斯抽放量提高到4倍以上、单孔平均浓度均提高到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濮城油田薄差层压裂的必要性,针对砂泥岩互层、缝高控制难度大、施工压力高、污染严重等难点,从压裂液体系、支撑剂优选、工艺技术优化等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形成一整套适合薄差层改造的压裂工艺,为老油田压裂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酸压是碳酸盐岩储层改造的重要手段,但往往改造效果不好,国内外对碳酸盐岩储层加渺压裂进行了尝试,由前期效果不理想到近年取得了较好效果。笔者总结了碳酸盐岩储层加砂难点,并就难点从提高小型测试压裂的评价指导作用、降低压裂液滤失,提高压裂液效率、主压裂之前的前置酸处理+Na2CO3溶液液垫技术以及优化施工工艺和研制新型压裂液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对策,并在青海油田成功应用4井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X井为Y区块一口重点开发井,在对该井进行油套混进加砂压裂施工过程中压力突然从39MPa降压到28MPa,从表套闸门处喷出压裂液,起出油管和取出套管发现有刺洞;通过对刺洞描述,运用水力学分析和流体力学软件数值模拟,得出了油套管损坏的原因:套管轻微形变导致形成涡流,同时压裂液质量下降,砂子在套变处打磨套管的同时在涡流处打磨油管,造成油套损坏。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油气已经成为了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品,石油开采技术也被大家所重视,提高油品的区块产量是提高油品整体产量的先决条件,有学者提出的压裂技术不仅是长庆油田配套开采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油品区块产量的主要技术,针对不同的油井区域不同的压裂应对技术已经有了完整的技术模式,已经为长庆油田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对长庆油田常用的压裂技术方式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研究结论指出今后压裂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压裂防砂技术是依据成熟的压裂和充填防砂两种工艺方法,将“端部脱砂压裂”技术运用于其中,使其达到防砂和解堵增产的双重效果。压裂防砂技术可以使地层与井筒之间的压降降低,减少流体对地层的冲击,可以起到防止地层出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总结了国内外控缝高压裂技术的控缝机理、技术分类及应用现状,分析了瓦窑堡油田的地质背景,油层特点。针对瓦窑堡油田部分油藏存在底水活跃、油层段与底水相连且中间无明显隔层的地层特点,进行了控缝高压裂技术的工艺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制订,并对其施工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全年应用控缝高压裂技术施工23井次,有效期内平均单井净增油146.04吨,远高于全年挖潜旧井的平均单井净增油值51.07吨,同时也明显高于其他旧井挖潜措施井的净增油值,创造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控缝高压裂技术在瓦窑堡油田有进一步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