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我们常常发现,中班孩子在自主阅读时,很多都是随意翻看,一本书很快就翻完了。问他们看到什么,孩子们说“我看到有蛇”,“书上有小兔、小猫”,只能讲出画面表面意思。如何让书在孩子眼里变得生动鲜活,富有吸引力,让他们学会慢慢品读呢?老师们进行了一系列地实践与研讨。  相似文献   

2.
刘秀玲 《考试周刊》2012,(10):186-186
一个单纯意外的发现,我们开展了一次成功的生成教育活动。 2011年春末的一天,小朋友在自由游戏时,突然惊叫起来:"蚂蚁!蚂蚁!"顺着声音望去,只见一群小朋友围在一起唧唧喳喳议论着:"蚂蚁出来干什么?""蚂蚁的家在土里吧?""蚂蚁也是昆虫?""蚂蚁不是昆虫,因为它没有翅膀。"……应该说,蚂蚁对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但真正了解却谈不上,而此时正值春夏之交,正是蚂蚁出洞的季节,面对孩子如此高涨的探究欲望,我想这不正是主题生成的最好时机吗?于是,我就借题发挥,生成并成功组织了一次《有趣的蚂蚁》的主题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中等生     
女儿的班里总共有五十个人,而每次考试,女儿都排名中间,成了名副其实的中等生。丈夫看到一则九岁孩子上大学的报道,很受伤地问女儿:“孩子,.你怎么就不是个神童呢?”女儿说:“因为你不是神父啊。”丈夫无言以对,我不禁笑出声来。  相似文献   

4.
先让我们看这样两个镜头:一年级语文课上,孩子们在学习“bpmf”。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个孩子听广播的画面,然后问:“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刚入学的孩子不谙世事,一个孩子马上站起来:“老师,你是不是想教我们读b呀?我早就会了。”老师有些尴尬,仍不失温和地说:“我问的是你看到了什么?”那个孩子带着一脸的委屈坐下了。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录音机。”老师摇摇头。另一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录音机上的天线。”老师摇摇头。第三只小手举起来:“我看到了一个小朋友在听录音机。”老师还是摇摇头。最后终于有一个…  相似文献   

5.
夏华颖 《山东教育》2002,(27):34-34
主题的产生秋风乍起,幼儿园里树叶飞舞,黄花满地。孩子们欣地拣起一片又一片的树叶,并带回了班里。“拣回来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想怎么办?”老师的一个问题引发了幼儿的积讨论。主题的网络图根据孩子们的想法与我们的计划制定了上面的网图。实施过程1.初步讨论。老师问孩子们:“拣回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想怎么办?”赵子墨:“我想把树叶挂起来。”李若筠:“我想把树叶挂在墙上。”杨珍瑜:“我把它(落叶)放在纸下,用笔一画(边说边手比划)就把它画下来了。”侯悦:“我也想画下来。我想把树叶放在纸的上面用笔画下来。”老师:“我…  相似文献   

6.
白艳 《早期教育》2006,(2):18-18
孩子们对迎春花的兴趣源于玲玲制作的那朵迎春花,这朵在玲玲手中忽开忽合的迎春花,一下子就把孩子吸引住了。有的说:“玲玲,这是什么花啊?你是怎么制成的啊?”有的说:“玲玲,能让我玩一会儿吗?我想看看它是怎么开的?”有的说:“玲玲,你教我制作一朵好吗?”……(孩子对新鲜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兴趣,借以激发孩子的探究欲。)  相似文献   

7.
女儿的提醒     
周末带女儿回老家,孩子一直跟着奶奶玩儿的非常开心。晚上,女儿搂着我的脖子悄声问:“爸爸,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我最爱的人是谁吗?”我问她:“是谁啊,是爸爸还是妈妈啊?”没想到女儿摇着头说:“都不是?”“那是谁呀?”我接着问她。她说:“这个人就是我奶奶。”  相似文献   

8.
滕瑾 《学前教育》2007,(3):35-37
孩子们在沙坑玩时,发现脚印有大有小。就议论起“谁的脚印大”。有的说谁的年龄大谁的脚印就大。有的说谁的个子高谁的脚印就大。还有的孩子说:“不对。有的人个子很高但脚很小。”我说:“说得好像都有道理,那到底是谁的脚印大呢?”他们一听又争论起来,还不时地用脚踩沙来比较脚印的大小。但还是得不到一致认可的答案。最后,有一个孩子说:“要不,我们回去量量脚印。不就知道谁说得对了吗?”看到孩子们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我决定顺着这个话题展开主题活动。  相似文献   

9.
朋友电话约我周末游玩,我问:“开车还是随团?”朋友说:“都不是,骑自行车,而且必须带孩子。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我给六年级的孩子上课,我问:“同学们,你们有梦想吗?”班上五十几个孩子,只有七八个举手。我又问:“那你们可以把梦想卖给我吗?”几个孩子说:“可以,但是得看多少钱。”只有一两个孩子说不可以。我对他们说:“除了那几个不卖给我的,其他同学的梦想都可以拿去扔掉了。因为可以随便抛弃的梦想,不是你真正的梦想。”  相似文献   

11.
期中考试过后,同事的孩子敏敏(上五年级)跑进办公室来玩,她看到我正在看试卷分析,连忙喊了起来:“陈叔叔,把我们语文老师写的试卷分析给我看看,行吗?”我笑着把那份试卷分析递给她。她认真地看了起来。看着看着,她撇撇嘴,自言自语地说:“哼,才不是呢。”我感到奇怪,连忙问她:“你们老师写得不好吗?”“老师写得一点都不准。”她歪着脖子做出不屑的样子:  相似文献   

12.
学校举行了主题班会公开课活动,聋部二年级班主任郭艳玲老师的主题班会“你能管住自己吗?”使我特别感兴趣。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我来到郭老师的办公室“取经”.发现一个小男孩在办公室门外徘徊。我问郭老师:“这孩子找你有事吧?”郭老师眼睛里闪烁着喜悦,轻轻地说:“他是来要‘笑脸’的。这些天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能管住自己的情况越来越多了!”  相似文献   

13.
一缕飘香 《家长》2013,(10):20-22
那天,东东的妈妈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孩子放学回来后,我发现孩子的作业记录本上有一项作业内容被重重地涂抹掉了,仔细辨认后,才知道是“订正数学试卷”几个字。于是,我问孩子为什么涂掉了,他说试卷没发,不用做了。我接着问是什么时候考的,孩子随口说:“昨天。”恰好我偶然得知前一天数学老师没来,就对孩子说:“不对吧?”孩子又改口说:“周一。”后来,我在孩子的书包里看到一张没有做完的试卷,问是什么时候的,孩子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我觉得孩子稀里糊涂的。  相似文献   

14.
佟亚东 《下一代》2011,(2):24-24
一日,到朋友家,他的儿子正窝在沙发里津津有味地看书,见我来,打了一声招呼,又埋进了书里。我好奇地问:“看什么好书呢?”孩子的父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闲书、闲书。”我们落座后,孩子的妈妈皱着眉头说:“你也看到了吧,这孩子就爱读这些打打闹闹、嘻嘻哈哈的书,一点教育性都没有,我给他买了多少名著经典,他翻两眼就撂那了,你是老师,你说这些书读多了,是不是对孩子没什么好处呀?”  相似文献   

15.
肖莉 《教育文汇》2010,(12):24-24
一天,在楼下看到飞羽和他的妈妈,我便走过去问:“飞羽,作业写了吗?” “写了。”孩子小声说。 “期末考试成绩还不错吧?” “语文95,数学96。”孩子说的声音依然很小。  相似文献   

16.
一位妈妈对我说:“马老师,我感觉我特别失败。我儿子特别恨我们,他看我们的眼神特别凶狠。”我问:“你们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她说:“我们俩脾气都不好,孩子犯错误基本上都是惩罚,打骂一顿。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了他写的日记,他说他希望我们早点死,长大了以后绝对会加倍地报复我们。”  相似文献   

17.
我们班屋内的一角,有一个非常醒目的捐款箱。箱里的钱不是孩子们向父母要的,而是他们搜集身边的废品换来的。捐款箱里的钱一天一天多起来,有的小朋友问我:“丛老师,捐款箱里的钱干什么用?”以往,我会不假思索地把我的想法告诉孩子们。通过学习我深深地认识到,从孩子出发,尊重孩子的需要是生成新的主题活动的关键。于是,我把问题又抛给的孩子们,让他们谈谈捐款箱里的钱应该干什么用的。  相似文献   

18.
袁岳 《生活教育》2010,(3):70-70
一位90后的妈妈同时也是中学老师,她问我:“为啥现在学生中的男孩比女孩还要柔软内向?”我的回答是:“因为他们的妈妈爱他们比一般女孩的妈妈爱的更多”。爱的更多成为更弱化孩子社会行为技能的一个来源,岂不是悲哀么?是的,这就是现实。在我最近与朋友们的来往中,我的著作《调教》是大家经常索要的礼物,当然我也非常愿意与大家分享本书的主题甚至某些不足。很多独生子女的父母都问我“你说我们爱的有问题,难道我们不用爱我们的孩子么?”  相似文献   

19.
一天,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放学回家,兴冲冲地告诉爸妈:今天考试了,老师说考试卷要你们签名的。妈妈把试卷打开一看:“才95啊。”我连忙把爱人拉到一边,叫她别说了,然后问孩子他妈:“你想孩子考多少?”她干脆说:“语文、数学双百分!不是才一年级吗?”“什么一年级啊,你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我说。我爱人说:  相似文献   

20.
早晨起床后,儿子问我:“妈妈,葛老师和范老师明年走不走?”我有点不解,便问:“你问这干什么?”儿子说:“我不愿意让她俩走。”“为什么?”这时,儿子头一歪,满脸稚气而又一本正经地说:“因为葛老师和范老师好呗!她们老和我们一起玩,还和我们做游戏,小朋友都喜欢她俩!”“孟毅,妈妈和单老师(我国的另一名教师)好不好?”我蹲下身抚摸着儿子的头温地和问。儿子爽快地说:“老师都好。可你俩没有葛老师和范老师好,你俩老不和小朋友玩。”听了儿子的话,我这个一向受家长和孩子喜欢的“好老师”顿觉一震。仔细回味,孩子的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