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语言表达特别是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语文教学中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大量阅读与实践活动。晨诵读,午摘抄,晚日记长跑,周六、周日手抄报,见缝插针搞阅读,大小活动真热闹。  相似文献   

2.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名句,原是谈读书感受的。但如果从作文评改的角度来细细品味,不亦让我们悟得一个深刻的道理么?若把学生习作比作“半亩方塘”,那么自我评改、同学互改、老师批改等该是“天光云影”了。只有“天光云影共徘徊”,才能使习作那“如镜的水面”清澄可爱。  相似文献   

3.
作为师者,我们一定要用心研究阅读教学,把握学生的阅读习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吹皱语文阅读教学这池春水,让学生读得用心,读得顺心,读有所获,读有所乐,陶醉在语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4.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远鲜活,才思不竭,情操高雅!新课标实施以来,更注重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现在课内使用的语文课本,所提供的阅读量和要求的写作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大量涉猎课外语文知识,广阅读.多写作,而在语文学习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天,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6.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如这“半亩方塘”,如何让它如明镜一般清澈晶莹,是每一个语文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而答案其实就在这首诗中——欲让作文如“鉴”之“清”,就需要寻找到它的“源头”,让鲜活清新之“水”源源不断地流淌入作文这“半亩方塘”之中。  相似文献   

7.
诗意校园     
<正>每个学校都有几处有自己特点的风景。风景的共同特点是美。我们洪山实验外国语学校的风景当然也美,不过她的美却主要体现在诗意上。我校的第一个景点是半亩方塘,它来自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远看半亩方塘,是一个不是特别大的池塘。池中的石头刻着"半亩方塘"四个字。池边的牌子上写着南宋著名诗人  相似文献   

8.
正要让儿童习作真正摆脱"苦作""硬作"的状态,变为"喜作",关键还在于解决学生写作"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去写"这个难题。为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广挖源头",为学生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一、以文本为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师要在对这个例子的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让学生学会构思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9.
清塘荷韵     
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相似文献   

10.
观书有感     
《辅导员》2010,(1):1-1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1.
魏书生说:"师生之间,有许多感情解释不清,分辨不出究竟是谁关心了谁."是呵,魏老师在发此议论时,内心一定涌动着翻腾的浪潮.朱熹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学生就像一面面明镜,时时观照着老师的言行.  相似文献   

12.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鉴:镜子。古时以铜为镜,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渠:代词,这里指方塘。(1)上联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的?  相似文献   

13.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4.
南河轶事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堂是她心中的"半亩方塘",清澈见底,她憧憬与学生一起,如天光云影一般,徜徉其问,流连忘返。她说,语文是最有生活气息,也是最应让人喜欢的一门课程。在她看来,语文教学的历程,其实就是带领学生进行一场特别的旅行,这旅行不返程,只能一直往前。她致力于轻松、活泼而充满愉悦感的语文教育。她坚  相似文献   

16.
为有源头活水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长流水,读书伴一生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教师可说是无人不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中的情趣、理趣,大家皆能领悟一二。其实,教师教学的“半亩方塘”是否也应该像一面镜子那样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能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呢?  相似文献   

17.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虽为《观书有感》,却也道出了作文真谛。如果说,一本书是“天光云影”的“半亩方  相似文献   

18.
宋代朱熹用《观书有感》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白写作与生活的关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我们把一本好书比作“半亩方塘”那“天光云影”热闹非凡的景象是从何处涌来?是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活水”就是人们的生活,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朱熹!南宋~~  相似文献   

20.
陈霭生 《新读写》2011,(9):47-49
出自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