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什么要做实验?这个问题,每个实验者在实验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做出了回答。从宏观上说,这是指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理论假说三者关系如何;科学实验对生产实践与理论假说究竟能起什么作用。从微观上看,每一个实验总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科学实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们对科学实验的认识,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本文拟从自然观和科学观上来探讨科学实验思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所谓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而创造特定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实验是人类研究和认识自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发展史表明,近代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一般不是直接来自于生产实践,往往是科学实验取得的.让学生从小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是自然课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3.
"实践的基本形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哲学界把实践的基本形式概括为三类: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种分类在逻辑上很难讲通。科学实验不应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只能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环节。应把人类改造自我的实践与生产实践、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并列为实践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4.
列宁教导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毛主席教导说:“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学好《实践论》和《矛盾论》,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把它贯彻于化学教学过程的始终。 科学实验是人类认识的三个来源之一,人们可以凭借科学实验来认识和检验自然规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物质的形态,认识物质变化规律和引起变化的条件,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与此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能力和技能,为将来参加生产实践与科学实验打下基础。生动的实验,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做好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最有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是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笔者十几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的教学,特别是对新课程实行以后的学生的科学实验教育的思考和研究,分析了科学实验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了科学实验教学的原则、方式、方法,应该注意的问题,及科学实验和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关系,揭示了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力工具,也是提高学生科学成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真理是属于认识论的范畴,真理问题历来是认识论当中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激烈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来看,真理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必须把真理问题明确地和认识论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与说明。此外,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真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又是联系着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既是认识的基础,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所谓实践,主要是指社会的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并且,只有劳动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生产观点、阶级斗争观点、科学实验观点)和群众  相似文献   

7.
实践是一个哲学范畴,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与认识的关系构成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要求正确认识的指导.实践主要包括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实践能力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生产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科学实践能力以及其他的实践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等等.具体来说,是指动手、交往、实验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人类实践的本质就是创造,创新精神是以实践为依托的.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应为重视培养创新精神,也应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日常生活,数学活动和生产实践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利用科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创新品德的培养包含批判精神,怀疑精神,探索精神,宽广的科技文化底蕴,忘我痴迷的专心,淡泊名利的境界和长期沉潜的精神,特立独行的理性精神,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视角,对新问题新事物敏锐的感知能力,超常的联想与想象和灵感,仁爱之心与乐观豁达的胸襟.创新品质培养的主要途径有三: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实验是一个思维参与的过程,其核心是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可是很多科学教师并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去经历科学实验的思维过程。他们简单地认为做实验就是动动手,而所谓的让学生自己参与实验,让他们体验过程,其实是对动手与动脑的认识不清,忽略了动手的同时动脑也很重要。因此,在当前只有"做"而缺少"疑"和"思"的思维含量的科学实验课堂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11.
胡敏中 《教学与研究》2004,23(10):91-94
理论认识和应用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个不同领域和不同向度,理论认识是指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试图建立某种理论学说的认识活动;应用认识是指探索客观事物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程序,并试图建立某种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型的认识活动。理论认识和应用认识的认识动因、认识过程、认识成果、认识价值及思维方式等都是不尽相同的,但它们又都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1 单峰函数和来回调试法 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经常遇到怎样选取合适的配方,合适的工艺参数等等实际问题.怎样才能找到这类问题的最佳方案呢?有的可以用理论计算的方法求得,有的则需要通过做一些实验来解决,这样就要考虑合理安排实验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革新与改革实验是一种尝试,是研究人员为了发现某些未知的规律或效果或为了验证、建立或说明一些建议或已知的事实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实施的某种活动。一般说来,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都兼有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两方面的功能,但就主要方面而论,科学实验主要以认识自然为直接目的。在教育领域内,其情况也具有相似性。由于教育的特殊性,就要求教育实验要遵从教育的目的,既教育实验本身要具有教育性,也就是说具有“生产线”,但只具有“生产  相似文献   

14.
理论与实验的关系问题是对科学实验进行哲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实验是“理论负载”的还是“不受理论约束”的,这是通过研究理论在科学实验中的作用来说明理论与实验的关系问题的重要争论。海德伯格对“理论负载”概念的三种含义进行辨析,也把实验分为较低的因果性层面和较高的理论层面来说明实验中的“理论负载”和“不受约束”的具体情形,通过实验分层的方式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验的关系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可能存在限制我们对科学实验中丰富性认识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实践的基本形式问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认为我国理论界的传统观点把实践区分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是不够的。丰富多彩的实践至少应当分为物质生产实践、人的自我生产实践、调整社会关系的实践。精神生产实践、生活实践等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6.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物理学的一切原理和定律都是从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又经受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的检验,并对其起进一步的指导作用.近年来高考物理试题的明显特点之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增多,这些问题往往是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可能是物理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挖掘出实际问题的本质内涵,进行模型化处理,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探究的一个过程,其教学离不开科学方法.在科学实验中得到的仅仅是感性认识,尚未成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感性表象在头脑中进行思维加工,即在头脑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等活动过程,通过这一加工过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达到对认识对象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活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基本实践形式,哲学界通常说是三种,即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种说法不准确。所谓基本实践,应是指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一直存在,又是各个社会时代中多数人都经常从事的实践活动,并且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据此,生产实践和处理社会关系的交往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但科学实验不是。科学实验乃是依赖干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且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们所从事的专门活动。尽管科学实验自产生以来,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也应当肯定它是人类实践的重要形式,但仍然不能与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相提并论。人类实践的最基本形式,只有两种,即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这两种实践形式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从根本上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9.
1教学实录师:我们已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以及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利用这些函数,我们就能研究一些日常生活、生产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等领域中的问题.下面看一份资料(屏幕显示):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实验教学中,有时会发现实验现象与理论预期明显不同,即“异常现象”。科学实验是一种“实体完形”,构成实验的材料不可分割,但其中包含的属性未必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科学知识是一种“虚体完形”,它描述的属性依靠科学思维紧密相连,具有逻辑上的直接关系。从科学实验中提取科学知识,需要把实体的众多属性分出主次,舍弃大量非本质属性。当面对具体的科学实验时,这些非本质属性已无法还原,导致人们仅仅依据某一条理论预测实验现象,只能把握“实体完形”的部分属性,发现“异常”就在所难免了。所谓的“异常现象”本来是正常的,只不过是人们的认识发生了偏差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