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小说放弃了1930年代"左翼"文学以来的庸俗历史进化论,在个人与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中心与边缘、历史与真实的关系上还原了历史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叙事策略、话语模式、历史表达等方面形成独特风格,促进了历史与文学之间关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2.
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尤其是对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进行分期的历史命名,究竟是采用"年代",还是"时期",实际上取决于文学运动与社会发展的多重关系.从区域文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大陆当代文学运动在其阶段性发展中,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文学"、"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后新时期文学"这样的历史命名.  相似文献   

3.
2014年1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组笔谈,就当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讨论。之后,《文学评论》在2014年第2期再次发起了"文学不能‘虚无’历史"的笔谈,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对于当前的某些文学创作现象进行剖析,在我看来,这样的讨论无异于一个伪命题,文学虽然与历史相关,但无论如何,文学毕竟不是历史,而历史也不是文学。  相似文献   

4.
《河西学院学报》2017,(1):92-97
在新一轮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论争中,直接指涉的是文学与社会道德是否对接。"纯文学"观点坚持文学不需要承担道德建设责任,暴露出在审美认知上的心理误区和心理恐惧惯性。要真正地认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就要克服纯文学的心理障碍和认知误区,回到淡然、真实的心境。特定政治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学对政治的疏离、文学与现实社会的紧张关系,留存在"纯文学"作家的心底,使"纯文学"对道德建设报以简单地回避。回到淡然心境,正确审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担当起文学的责任,这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理性心境。  相似文献   

5.
<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是一部富有开拓性的文学研究专著.她以文学发展的历史客观事实为依据,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考察"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视角,在历史的政治逻辑、文化法则相连通的语境中对研究客体作开放性的把握与思考,从而使"文学性"含量不高的"十七年文学"话语实践获得了空前的丰富性.作者摒弃了庸俗社会学、政治学的批评观念和模式,而立足于历史文化、民族心理的角度对"十七年文学"进行时代性反思,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同时,积极、合理地吸纳了包括新历史主义在内的多种先进的文学理论,既破除了陈旧的文学观念和思维模式,又避免了新的狭隘和偏执,成功地完成了双重超越和突破.  相似文献   

6.
当前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对这个命题的内在逻辑和学理阐释上存在显著疏漏,即未能全面认清其中隐含的四个缺陷:其一,该命题所借用的康德哲学美学意义上的自律性、超功利性的"审美"与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审美的社会属性和价值功用相龃龉;其二,该命题把"意识形态"作为文学本质定义的立论前提和合法基础,忽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丰富复杂性和内涵张力;其三,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除了折射和反映外,还有疏离甚至对抗的关系,该命题不能完整揭示文学与意识形态之间关系;其四,由于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该命题应是个历史范畴,不是一个普遍性命题,不能用来定义文学本质,忽视了文学观念的历史性和文学形式与社会历史、体制话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随着"底层写作"研究的火热,对"打工文学"的研究也日渐引人注目.但是,"打工文学"之前的研究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触及问题的实质.本文试图提出"打工文学"研究的六个核心问题,打破以往研究的僵局.具体包括:关于"打工文学"的历史地位与文学价值问题、关于"打工文学"与"底层写作"的关系问题、关于"打工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关系问题、关于"打工文学"的服务对象与作者身份改变的问题、关于"打工文学"的"血性"表达问题、关于"后打工文学"的诸多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记忆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交互关系是当前文学"记忆话语"研究和讨论中不可不提及的问题。文学作为承载和传播历史记忆的核心文字媒介,既是展示个人回忆的场所,又能够在对个人记忆的文学演示过程中形塑个体身份认同。本文试图从记忆与身份认同的交互关系以及文学作为记忆和身份认同的媒介入手,厘清记忆、身份认同及文学演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关于张爱玲的土改书写,之前诸多论者往往从"委托写作"的真伪以及政治立场的敌友关系来分析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不可避免地遮蔽了张爱玲土改书写的艺术人生思考与艺术探索。本文从流亡文学的角度,重新探讨张爱玲以知识分子身份见证土改运动,在历史变革与个人命运、历史再现与自我反思之间、在文学与政治之间完成的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到文学史教学实际,也应该处理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所以其编写应该坚持一项基本的原则:文学史编写要注意"文学" "史",即注意四要素构架的"文学"、注意多层级的文学"史"、注意差异性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主义之"新",在于它是一种将历史文本化,用文化阐释的方式解读历史的理论,它关注的重心不再是由实在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是由话语符号构成的文本和贯穿于文本之中的"文化",因而对其更为准确的描述应是"历史文化主义"。相对于原来带有实证主义色彩的历史主义而言,它将一种对于文学而言的外在性历史视角,转化为文化场域内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的互文关系。这种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将历史文本化,历史首先被视为一种文本的建构而非客观的存在,动摇了历史叙述中那种根深蒂固的语言透明性,使外在性的历史以"文本—文化"的方式转化成了内在性的历史;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之间建立起互文关系,将形式方法扩展到了文化领域,将原有的文学文本之间的互文转化成了一种文学与历史之间的"跨文体互文",新历史主义在一定意义上打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研究方法的纯内在性。这种泛文本化的思想方法为文化研究开辟了道路,形成了一种文化诗学、历史诗学。但这种文本化的方式依然存在着两方面的困境:其一是使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二元对立的否定性结构更为显著;其二是使"历史"被抽空了丰富性的内核,成了空洞的概念。新历史主义的这种困境也是文学理论尝试以二元对立的共时性结构来批判实证主义、经验主义,重建一种文本自律性的理论体系这一尝试的最终困境。新历史主义使文学理论走到了"文学之外",却没能使文学研究以一种新的方式真正地走到"文化之外"、"文本之外",新历史主义者依然没能走出杰姆逊意义上的"语言的牢笼",将一切泛文本化实际上否定了文学有任何超越文本之外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作者治学的得失(包括对已故台湾学者王崧兴教授之"周边文化关系"论点的理解)出发,谈论台湾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边缘文体与文学史料的收集,外部制度与文学史实的论述,圈外事件与文学历史的分期,以及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与台湾文学史研究.本文认为,文学边缘的文体、文学外部的制度、文学圈外的事件等因素同文学发生关联而构成的文学的周边文化关系,不是文学的身外之物,也不是文学史研究可以忽略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新历史主义理论把历史与文本的关系作为分析的中心问题之一,认为文学是能够彰显历史本来面目的鲜活逼真的艺术形式。新历史主义突破"文学反映历史"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文学重建与历史真实之间的互动关系,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既是一篇讲述历史的文本,又是文本形式的历史事实,因此该短篇小说富含新历史主义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主义批评以一种新的主观历史观取代了旧历史主义的客观历史观,将历史置于可以进行主观阐释的地位,主张文学批评应在文化的背景下实现历史与文学、文化与文学的"双向度"的重塑与对话,与后结构主义尤其与解构主义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新历史主义批评的理论既有其长处,又表现出了明显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史上,17世纪无疑是小说观念突破的重要阶段。而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恰好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古代小说观念的变化。谢小娥故事在历史的流转中,改编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之进行了各取所需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出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巨大变化。同时说明,在中国古代小说观念中,小说并不与虚构构成对应关系,倒和"史真"(历史真实)联系密切,这就为谢小娥故事从文学流转到历史提供了机会。小说的慕史倾向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为那些文学向历史流转的古代作品提供了基础。谢小娥故事的"文学—历史"流转同时说明了,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现代化转型的艰难曲折性。  相似文献   

16.
将文学形式与内容区别开来,是为了更清晰地研究文学存在的独特方武和意义功能指向的问题.文化研究不是对文学形式的背离,而是一种超越.本文探讨了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着重从"关系主义"、"整合主义"、"本土主义"和"未来主义"四个层面给予了分析与阐述,指出葛兰西的文学形式思想既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的提出,同时也包含了深刻的文化历史内涵,体现出多重的宏观的文学形式理论的建构维度,其思想具有普遍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精神角度来看,鲁迅与新历史主义作家都秉持着"历史循环论"的基本观点,对正史的叙述强烈的质疑,进而在野史轶闻中寻找历史本真;关于历史与文学关系的问题上,两者都认同历史仅为文学提供了言说的舞台,文学为了揭示精神实质,完全可以砸碎时空的局限,使传统与现代并置于同一写作空间。从艺术手法上看,以鲁迅《故事新编》为代表的作品与新历史主义的小说都采用了反讽和虚构的言说手法。  相似文献   

18.
自19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和现代文学史课程都经历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变化。一方面,学科和课程的重要性逐渐被削弱;另一方面,在学科和课程内部,存在一股将文学与政治、历史完全割裂开来,片面强调文学,轻视甚至排斥政治、历史的潮流。这些变化既受"纯文学"、现代性和新自由主义等话语的影响,也参与了对上述话语的建构与传播。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应该重新重视历史、政治等因素,突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式的思维,辩证地处理文学、历史与政治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受社会历史环境影响,新时期文学同政治文化关系密切,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明显的"主潮性",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特点."新时期"以后,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及全球化语境的影响,真正的"文学"开始."九十年代文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在文学层次、文学意识形态、文学话语方式等方面呈现多元化倾向;"九十年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10-18
过去对新疆现代文学的研究往往把文学与政治(或意识形态)相剥离,以达到保持文学主体性和独立性的目的。然而在梳理新疆文学史的过程中发现:新疆现代文学产生发展的环境十分特殊,文学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很多情形下政权更迭对文学起着不可缺少的促进作用,传统研究方法已不再适用。引入"民国机制"所主张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还原历史现场,廓清新疆政治与现代文学的互动机制,拉近与文学、历史真相的距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