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夜班八悟     
夜班,神圣而又神秘。有人说,它是政治家办报的"前沿阵地",是编辑部新闻产品的"总装车间",是报纸出版最后工序的"安全阀门",亦是报人成长成才的"冶炼熔炉"。  相似文献   

2.
李佳 《新闻世界》2012,(7):77-78
"亲和力"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决定其影响力和收视率。电视谈话节目要增强"亲和力",应"以民为本,大众话题",应"平等交流,服务人心",应"策划争议,彰显人文",此三点是增强"亲和力"的最基本条件,而完全实现此三点,就必须坚持"走转改"常态化。  相似文献   

3.
胡海明 《报刊之友》2013,(8):145-146
好的新闻与好的文学是水乳交融的。西人有言,新闻可以是"急就的文学",文学则可以是"常新的新闻"。唐诗是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望之弥高,钻之弥深",其中就不乏"常新的新闻",杜甫、白居易等现实主义诗人的不少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堪称"短实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蒋京兰 《新闻世界》2010,(7):189-190
"民生新闻"应以"民"为主体,以"民生"为题材。因此,对"民"与"民生"的理解至关重要。"民"有"市民"和"农民",而"民生"有"大民生"("国计")与"小民生"。而现实的"民生新闻",却恰恰在这两点上存在误区:其一,可见"市民"而不见"农民",这就使得农民在"民生新闻"中缺席;其二,多见"民生"而少见"国计",这就使"民生新闻"流于形式、沦于琐碎。  相似文献   

5.
与其他行政机关相比,档案局是个"冷单位"、"边缘部门",如果一位从政多年的优秀干部从"热部门"到"冷单位",由"主干线"到"边缘部门",定会引起大家的疑虑:他在这里会干多久,会用心去工作吗?而如果他在短暂的时间里,硬是在这个"冷单位"干得风声水起,使各项工作更上了一层楼,则不能不让人敬佩了。  相似文献   

6.
无论庄士敦本人的"中国化"还是威海卫治理方式的"中国化",实质上其核心都是"儒家化",而治理方式的"中国化"则是骆克哈特与庄士敦施政时从一开始就着力进行的。庄士敦初来威海时,就决心在这里为"儒家思想的生命作最后一搏"。  相似文献   

7.
史军 《新闻世界》2010,(10):24-25
"民生"电视新闻的灵魂就在于"说话",就是要把"话""说"好,而这个"说",就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8.
山水 《新闻前哨》2011,(2):96-96
"一发不可收拾"与"一发而不可收",两者言相近、形相似而义相远。"一发而不可收",意为一经发动就不能停止。在具体语境中,句前往往已述一事,以此为发端,一经发动而不能停止,这种停不下来,往往含有主观上不能、不可之意,与古汉语中也表示"不能"之意的"不得"有区别,"不得"是指客观条件不允许(停下来)。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主题是电视节目的"灵魂",素材是电视节目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电视节目的"骨骼",只有找到了完美而富于表现力的结构形式,才能把事实、观点、叙述和评论等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其形成一个完美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10.
编者札记     
"杂志"的意思本来很简单。首先是"杂",能够容纳百家,甚至无所不包;其次是"志",要在一定时期内,留得下来,而不能像报纸文章那样,看过就扔掉了。 我们这本书评杂志,也就希望再杂一点。这一期刊发的文稿里面,我个人比较喜欢两类:"边缘话题"和"热点话题"的稿子。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在信息传播中,新闻作品是"易碎品",图书是"耐用品",两者之间的差距,有时仅仅是因为传播的介质或方式不同而造成的,如果加以适当转换,"易碎品"完全可以锻造成"耐用品"。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如何将引起大众关注的新闻信息成功地转化为畅销书,这是摆在出版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秦栋 《新闻世界》2012,(7):238-239
在中国的武侠文化中,"武德"是侠义精神的核心,而要探究武德的解释,则还须追溯到中国的"心性论"上。中国文化信奉"性善论",认为人本性上是善的,恶只是由于后天环境所致,所以中国动作片中就有了一种对恶人和恶行劝诫的意味。而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主张"人性本恶",认为对人的劝诫是上帝的"恩典",所以美国动作电影中也就没了中国电影中那种宽恕和劝诫的和风细雨,而是一种"杀之而后快"、"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简单粗暴。  相似文献   

13.
吴国桢 《新闻窗》2013,(6):20-21
在新兴媒体异军突起的竞争压力下,平面媒体向全媒体、数字化方向转型,成为其在未来发展中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在全媒体框架下,报社不再是"报纸社",而是"报道社",报业也不再仅仅是"报纸业",而是从"报纸营销"转向"内容营销",内容从单一的报纸发布转向多样式、多手段、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要从成份上分,大致分两类:干部和群众,即"官"与民。其位置如何正确地摆呢?还是《江山》这支歌唱得地道:"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天",而干部="官",就该"天地之间是个人"。然而,古今某些"官"儿就不是人,他们不说人话,不干人事,不吃人饭,不近人情,当的是"爷"!  相似文献   

15.
赵红 《新闻窗》2011,(6):78-79
新闻报道讲究"快",否则就很难称之为"新闻"。但是,"快"只是新闻的一个必要条件,新鲜、准确的事实则是新闻的充分条件。所以,新闻的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就是我国新闻界比较通用的关于新闻的定义。这里,首先强调的是"事实",表明了新闻的内容应当是"有准确地址"的真人真事。  相似文献   

16.
3G时代的到来,让不少手机报招架不住了,刚刚到手的"蛋糕",很快成了"鸡肋"。很多人在急于讨论"鸟枪"换"炮",而忘记了做好手机报内容本身才是制胜的法宝。连续三年,《巢湖手机报》在安徽地市级手机报中发行量最大,占安徽地市级手机报用户总数60%,目前用户达17万人,是全国少数盈利的地方手机报之一  相似文献   

17.
成放 《新闻实践》2010,(5):79-80
蜚声文坛的漫画大家丁聪,一直以"小丁"的笔名作画,画到90多岁也不改其"小"。我国新闻界也有一位"萧丁",与"小丁"异一字而谐音,笔名成了他的一个"品牌",真名却被淡化了。  相似文献   

18.
杨子平 《新闻实践》2012,(10):33-34
在社会公众越来越多地把新闻报道当成认识现实社会的依据时,大众传媒越来越需要"新闻常态化",即大众传媒提供给社会公众的众多新闻所构成的"新闻世界",应是呈现现实社会具有普遍意义、居于主体地位的"常态",是与"现实世界"相同、相似或相近的,使社会公众能通过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来认识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作出准确的评估与判断,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作出切合现实社会的选择,而不是把现实社会中占少数、  相似文献   

19.
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之年的倪光南院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身着一件深灰色的夹克衫,戴了一副无框的厚片眼镜,精神矍铄,笑声爽朗,很是健谈。他没有专家的"严肃",也没有名人的"气派",在倪光南院士身上,更多的是一位学者的儒雅风范,一位前辈的和蔼可亲,办公桌后方的橱窗里密密麻麻地排放着各类书籍和荣誉证书与聘书。  相似文献   

20.
吴辉 《声屏世界》2012,(12):15-16
专家,顾名思义,是指精通专业知识的学问家。曾几何时,说起某某是专家,周围的人莫不崇拜。而如今,"专家"竟成了公众嘲弄的对象,有人直呼"专家"为"砖家",有人说"专家"就是"专门骗大家",还有人故意对其言论作反向解读,冷嘲热讽。昔日的学术泰斗、社会良心如今遭遇如此尴尬,原因何在?不排除专家队伍中有个别害群之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