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新良 《考试周刊》2014,(39):160-161
"隐性辍学"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就会给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带来不利影响。不论是从培养全面成长的人才角度,还是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目标出发,重视"隐性辍学"现象并积极治理这一现象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分析中职生数学课堂“隐性辍学”的原因,提出优化数学教学的策略,力求减少“隐性辍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辍学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从教育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它主要受到学生自身、学校教育以及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影响。在整个辍学行为过程当中,辍学者本人并不是绝对的“无辜者”和“受害者”.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发挥了辍学者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育现状在诸多辍学现象背后难辞其咎;家庭和社会因素更是促成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动力。  相似文献   

4.
"科教兴国",使国家的教育得到稳步发展,但在学校里存在着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即"隐性辍学"。"隐性辍学"是指那些有学籍,人虽在学校,但心却游离在学校与课堂外面的学生。就高职院校产生"隐性辍学"问题指出原因,并为了更好地避免发生"隐性辍学"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隐性辍学的形成原因来自教育、社会、经济、文化、情感各个方面。“唯升学教育”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教育原因:“唯学历是举”的用人体制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社会原因;“一切向钱看”的价值体系是形成隐性辍学的经济原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期望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文化原因;“有谁在乎我”的情感指向是形成隐性辍学的情感原因。不改变这些原因.就不能遏制隐性辍学的蔓延,克服教育的危机。  相似文献   

6.
隐性辍学是相对于显性辍学而言.指的是在学校教育中现存的学生虽保留学籍正常缴费。正常参加考试。但整日游离于教室和课堂之外,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隐性辍学不仅仅是一个名词。更是一个沉重的现实,一种逼近的危机。关乎一群活生生的迷茫而又无奈的孩子,是对家长、学校、社会良心和责任的拷问。  相似文献   

7.
辍学与隐性辍学含义辨析——《隐性辍学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辍学的衡量标准有"学年界定"、"课时界定"、"课程界定"几种,在实际操作中,"学年界定"被偷换为"学籍界定",显性辍学转化为隐性辍学.以"学籍界定"为辍学衡量标准而形成的隐性辍学,其特殊含义指的是"有辍学的前期或后期表现,毕业时未能完成规定课程的学习,但仍然保有学籍的个体或群体教育状况."我国的隐性辍学群大致由"名在人不在"、"人在心不在"、"人在爱不在"、"人在力不在"四部分学生来源构成,具有量大、面广、构成复杂、常态存在的特点.辍学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变化过程,隐性辍学是显性辍学的过渡阶段,显性辍学是隐性辍学的可能结果.控制过程比控制结果更为重要,控制隐性辍学才是"控辍保学"的治本之途.  相似文献   

8.
一个记者和一个辍学的放羊娃有过以下对话:“为什么不上学?”“放羊。“”放羊干什么?“”挣钱。“”挣钱干什么?“”娶媳妇。“”娶媳妇干什么?“”生孩子。“”生孩子干什么?“”放羊。”这是一个“放羊娃”的圆形理想,更是愚者的象征!再看看我们众多教师的工作吧:上班匆匆、教案复制、上课苦讲、下班看电视、再上班匆匆……这与“放羊娃”何异?这是“教书匠”的缩影!新时代的教师是做一个“放羊娃”式的“教书匠”呢?还是做一个勇于创新的“科研人”?让我们来领略一下“科研人”绘出的生命之“园”吧!“科研人”每天用“乐”去感受生命。…  相似文献   

9.
在后“普九”时代,辍学率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隐性辍学成为新的关注点.辨析辍学与隐性辍学的区别与联系及内涵,对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教育质量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岩梅 《广西教育》2012,(17):52+70-52,70
教学反思绝不是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也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的回忆漫想。古语说得好:“有的放矢。”教学反思应该是一种具有指向性、针对性的行为,更是一种需要理论支撑的认真思索的过程。过去教师上课,更多地依赖于“教参”。  相似文献   

11.
辍学,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不会是一个陌生的字眼。由于种种原因在求学道路上“善始”而未“善终”者古今中外不乏其人,这当中的大多数辍学之后自然正如流星一般从此坠入暗夜,再也无从寻觅他们的芳踪。偏偏也有那么几位辍学之后却放出了更为璀璨的光辉,远的如爱因斯坦、爱迪生;近的像时下在中国教育界、新闻界红透半边天的韩寒、王小平……而就是这炫目的光辉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凝成了一个沉重的问号:学校教育,价值几何? 对上述“辍学成才”作何解释,时下也是众说纷纭。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曾有过如下独特见解:培养一个杰出的科…  相似文献   

12.
彭伟健  高晓兵 《广西教育》2013,(7):146-146,169
分析中职生数学课堂"隐性辍学"的原因,提出优化数学教学的策略,力求减少"隐性辍学"现象。  相似文献   

13.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在农村 ,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仅以湖南省花垣县为例 ,全县总人口26 3万人 ,苗族占总人口的78 % ,是苗族聚居县。2000年基本实现“普九”目标 ,控制初中生辍学是关键。1995年全县初中生为7285人 ,到1996年秋辍学145人 ,辍学率1 99 % ;1996年8334人 ,到1997年秋辍学602人 ,辍学率7 22 % ;1997年秋8596人 ,到1998年秋辍学635人 ,辍学率7 39 %。导致花垣县初中生辍学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一些地方目前尚存在写文章的不如…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虽然全国范围内辍学率都有所降低,但是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的现象却不断增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深对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的研究,同时,从如下几点解决此问题:调整政策决策方向,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两免一补"政策的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事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这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然而,虽然全国范围内辍学率都有所降低,但是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的现象却不断增多。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加深对农村地区"隐性辍学"现象的表现形式和成因的研究,同时,从如下几点解决此问题:调整政策决策方向,建立综合评价机制,形成多元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视问题 推进“一费制”顺利实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霖 《湖北教育》2003,(10):59-59,61
近段时间,笔者在一个总人口38万、农业人口就有34万的省级贫困小县就“一费制”执行情况进行了暗访。该县共有220多所学校,在校生7万多人。在暗访中,农户们纷纷说“一费制”好:读书费用降下来了,学校也没有再收这费那费了,读书的娃们多了,辍学的少了,随行的县教育局的同志说,实行“一费制”后,一些原来辍学一、两年的青少  相似文献   

17.
2011年,“大衣哥”朱之文因一曲“长江滚滚东逝水”横空出世,并成功登上龙年春晚舞台.朱之文之所以从一个小学辍学的农村儿童到著名歌手,靠的是20年如一日的勤奋苦练,而不懈坚持的动力却来自小学老师的一次不经意的表扬.“大衣哥”现象不仅仅是一个励志故事,如果说一次赞扬使朱之文迈向成功之路,那么在中小学推广赏识教育就是为更多明日栋梁铺设成才大道.  相似文献   

18.
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隐性辍学"现象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行为层面上的频繁请假、无故缺勤、长期离校和心理层面上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心理问题多样化。可以从教育进入买方市场,生源结构复杂化;信息传播微型化,个体需求多样化;培养模式刚性化,教育教学本科化;现代教育片面化,心灵关怀缺失化四个方面分析研究生"隐性辍学"现象的诱因,并从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践行微型化教育,建构学习共同体,建立学校关怀系统等方面提出弱化"隐性辍学"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一个重点,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通过对在校中小学生就学心理的动态监测,实现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就学心理状况的全程测控,有助于对全部在校学生进行分类管理和对有辍学心理倾向的学生进行早期心理干预。从而将新时期“控辍保学”工作重点前移,由辍学后的救治性强制劝返转变为辍学前的预防性心理干预,由“控辍”转向“保学”,以“保学”控“辍学”,最终达成零失学、零辍学、“一个都不能少”的义务教育目标和留得住、学得好、人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0.
郭振纲 《教育》2009,(2):16-16
“隐性辍学”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储备,基础薄弱,应对社会竞争的能力差,给接受继续教育带来很大困难。进入就业领域,他们往往是低技能、低素质的劳动力,成为就业的难点,更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