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新课改强调师生平等,即师生都可以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平等地发表自己的阅读理解,交流自己的个人见解.这应有利于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现实语文课堂中却往往"矫枉过正",出现了以下这种所谓"师生平等"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学生为主体"已是教育界的共识.本文不讨论"学生为主体"这个原则本身,而是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发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所谈教学方法,多为作者教学实践的心得.  相似文献   

3.
体育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客观地要求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笔者以主体性教育思想为基本思想,探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造"主体参与"模式理论的若干问题,调整培养目标,改进体育教育手段.  相似文献   

4.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陷入了"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困境.主体间性哲学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哲学基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进行了重构,使思想政治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转向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转向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主体性教育的开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逃不过兴与衰的规律.从反思主体性教育的发展遇到的困惑出发,意找到产生困难的原因,并认为以往的主体性教育带有"占有性"特征;从主体间性的"内核"出发来阐释其对以"主客二元对立"为基础的主体性的超越,并认为以此为基点的主体性教育是"共存性"的;最后从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来提出"学习共同体"建立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6.
个体本位和群体本位取向使得道德教育陷入发展的困境,类本位取向成为道德教育的必然选择.类本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造就主体性道德人格,责任意识是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本质特征,也是道德教育培养类主体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回归责任意识的培养是类本位取向道德教育在方法论上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7.
潘杏平 《江苏高教》2007,(1):154-154
主体性发展既是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模式是在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在主体性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模式分析的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教学活动结构和策略体系.大学体育的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要以激发学生情绪为基础,让每个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为他们提供创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师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共同体验、讨论和创造.其宗旨是:确立"终生体育"的指导思想,养护与锻炼并重,进行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重在强身健体并掌握体育保健、卫生知识,体现"多功能"的特点;要实施"处方"式教学,培养学生制定健身运动处方的能力.为此,主体性发展的大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模式应从以下三方面建构:  相似文献   

8.
论"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与政策"主体性教育模式是从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出发,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通过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形势政策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从而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文章结合相应的实践探索,具体总结了这一教育模式的运作规程.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一个重要的命题是要逐步提高学生在学校教学中的主体性,而这一命题主要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关.宁波中学近两年来,在关注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改革中,提出"自主发展、积极引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自主发展、积极引导"教学模式是由"教学"到"学教",实现教育观念和提高教育质量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一次有益的尝试.要实现这种转变,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和师生互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刘忠东 《宜春学院学报》2012,34(12):142-14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主体的关注引发对《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教学的反思,发现培养的师范生缺乏主体性。原因主要是已有研究和实践对数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主体性关注不足,存在"主体性缺位"和"主体参与缺失"。为此,文中具体分析了主体性的含义,指出《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堂中的师范生兼具学生和职前数学教师角色,有两种主体性需要发展,这两种主体性的实现需师范生主体参与两种不同的但又存在辩证循环关系的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师范生的主体性发展有赖于执教教师主体性的发展,两者统一于教育教学活动中。师范生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均要求主体参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中的实践活动。基于此,文章第四部分构建了《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的"三实践两反思"模式,进一步分析模式及其实施中的主体参与问题,以期促进各主体的主体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