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代史地杂咏在命题、体制及风格上,承晚唐五代咏史组诗的余风流韵,多以地名为题,专咏一城一地之故事及古迹,史地结合,以地系史,是古代咏史组诗发展中又一变体.两宋时期据文献可稽的史地杂咏多达二十五种,在内容方面多注重描写名胜古迹的轶闻旧事、历史变迁、神话传说等,与地方志中“古迹”、“陵墓”、“宫殿”、“祠庙”等在选材内容上相吻合.诗人咏史兼慨叹,在今昔对比中感慨历史之变迁,并稽古考今,对地志记载进行考证,使诗歌由抒情言志的工具一变成为考证古迹,网罗史地的载体.其历史人文内涵和地理文化价值极为丰富.  相似文献   

2.
《华阳国志》是宋以前流传至今最古的地方志.从前的目录书,或者把它列为霸史,或者把它列为伪史,也有归入别名或杂史的,但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列入地方志.根据它叙述古代云南、贵州、四川三省的历史、地理情况来看,作为地方志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3.
地方志浅淡     
我国史志的发展,自古讫今,史不绝书.根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掌管“邦国之志”的小史和“四方之志”的外史,“四方之志”即当时诸侯各国的历史:《郑志》即郑国的历史,《晋乘》即晋国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编写的《禹贡》简要记述了全国的疆域、土壤、物产、赋税、风俗等方面.汉时司马迁编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通史.内容丰富,体例周详.以后编写的史书,特别是官方主编的断代史,率皆以《史记》为蓝本.班固写的《汉书》更开创了地理志的完善体例.从《史》、《书》开始蝉联了后代的国史,开辟了省县的史乘,成为地方志的嚆矢.  相似文献   

4.
《山海图》开创了中国地方志类典籍的先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地理内涵丰富,将其应用到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文章先阐述了《山海图》史考,然后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论述,最后分析了其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历史发生在过往时先岁月的“情境”之中,内行丰富而内容多样,故特定历史的“内容”与“情境”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具体方式。杨春华老师以人教舨历史必修!“抗日战争”一课为例,围绕抗日战争真相怎样呈观、对以往历史教学意函做何反思、如何引导学生体悟历史意义等问题,尝试用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路径、教章叙事和课程资源,揭示“图像证史”课题的价值,用“重访过去:如何切入抗日战争史——基于史料的脉络和机理确定‘图像证史’的教学立意”“‘图像证史‘:如何讲述抗日战争史——基于学科的特性和结构探索‘史抖教学’的具体方式”。守望人性: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史——基于主题的内容和意函体悟‘新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寻找历史教学中“另一种”可能的历史呈观方式,引领学生从生命、人性、文明的“新文化史”视野,理解抗日战争历史,拓展历史教育的视界。  相似文献   

6.
一、介绍地理名人之贡献,认识地理学科之重要目前,虽然地理学科被列为“高招”、“大综合”考试科目之一,“中招”也紧跟着把地理学科作为“中招”、“小综合”(史、地、生)考试科目之一,但与语、数、英大三门相比,学生、家长仍然“看不上”地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搞好地理教学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用介绍地理名人及名人在社会历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牛时著《伊犁兵要地理》是民国年间唯一出版的伊犁地方史志,也是民国新疆第一部“兵要地理”.《伊犁兵要地理》的内容涉及清末民初伊犁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及对俄交涉等多个方面,内有许多不为其他文献所载的重要史料.《伊犁兵要地理》在伊犁地方志著作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其正好可补文献、档案之不足,在西北边疆史、新疆近代史及军事史、中俄关系史研究及伊犁地方志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伊犁兵要地理》也反映了作者要求增设县治、移民实边、兵制改革、加强界务、防范俄国等治边理念.  相似文献   

8.
黄娟 《中学文科》2006,(7):56-56
古诗是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古希腊诗人荷马的诗被称为“史诗”,中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这说明诗这一文学形式的史学价值。古人常用诗来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可以说,古代诗歌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发掘古诗中的内涵,以诗文证史,来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手段,是值得每一位历史老师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历史属于“过去”,发生在过往时光岁月的“情境”之中,内涵丰富而内容多样,故特定历史的“内容”“情境”决定了历史教学的具体方式。杨春华老师以人教版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为例,通过对抗日战争的史实和真相如何呈现、以往历史教学意涵的反思、如何引导学生体悟历史意义的思考,尝试用一个新的教学思路、教学路径、教学叙事和课程资源开发方式,揭示“图像证吏”的课题,用“重访过去:如何切入抗日战争史基于史料的脉络和机理确定‘图像证史’的教学立意”“‘图像证史’:如何讲述抗日战争史基于学科的特性和结构探索‘史料教学’的具体方式”“守望人性:如何理解抗日战争史基于主题的内容和意涵体悟‘新文化史’的价值取向”,寻找历史教学中“另一种”可能的历史呈现方式,引领学生从生命、人性、文明的“新文化史”视野,理解抗战历史,拓展历史教育的视界。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文章首先说明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的特点,然后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思路,最后论述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3):F0002-F0002
李乐营,男,汉族,1962年生,通化市人。198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02年,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考取了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师从刘厚生教授,主修东北民族疆域史。吉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学科组成员。李乐营教授从教以来,先后承担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西方史学史”、“中美关系史”、“中国东北古代史”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得英才而教之,同游史海,共励做人,深感其乐;视教学为学问,丰富内容,探究方法,惟…  相似文献   

12.
“历史地理材料”是指教材正文以外含有历史时期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时间信息的课程素材。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地理材料”的意义首先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必修第二册教材为例,对人教版等三个版本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进行了汇总比较,从内容分布、呈现形式上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了三个版本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采用上的差异和优缺点,对今后“历史地理材料”的采用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悠久、土地辽阔,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地方志就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地区史地学著作。它导源于《尚书·禹贡》,有两千年的历史。传世的《越绝书》,记载着东汉扬州部会稽、吴、丹阳三郡的山川、城郭、冢墓和纪传,约著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可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自两晋南北朝以迄隋唐,修志不断,大多称某某“图经”,也有以“志”“记”“录”“乘”“书”“略”“传”为名者,可惜现存完整者无  相似文献   

14.
前苏联彼得罗夫斯基曾说:察看地图是一所培养再造想象的特殊学校。这道出了地图的教学作用。诚然,历史教学中“看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像力。“学会用口头、书面等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目标之一,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表达与交流,即要有说史的环节。“说史”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和表达力。看图说史,在新课程背景下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历史学科的研究和教学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持续深化,历史学工作者开始重新思考如何借助自身时代的便利推动历史学研究和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新兴的“全球中世纪”理念就是结合全球史与传统中世纪史学的产物,这一理念的引入使历史教学避免陷入过度强调区域化、地方化的误区,在教学和思考中更多地呈现全球化的维度,注重地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的选择。有鉴于此,本文将着重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的角度,探讨如何将“全球中世纪”的理念纳入世界史教学体系当中,通过以地图为核心工具的方式,引导学生建构更为完善的中世纪历史和地理观念,并借助对器物、传说等类型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的研习,发掘其中的多元文化要素,以更好地通过世界中世纪史的教学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16.
<正>乡土资源是指本土本乡具有积极意义能够被运用到教学中的所有资源,包括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名人、风俗人情等内容。乡土史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和领悟都具有重要作用的历史资源。陇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乡土史资源,  相似文献   

17.
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德育目标是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方向。建国后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经过数次修改,由比较单一的政治目标到现在多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反映了我国地理教学中德育的发展方向。21世纪的地理课程标准中将德育目标进一步丰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其归为地理课程的“终极目标”,显然,德育在地理新课程中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8.
将地方史教学纳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内容范畴并切实加以实施,是当前中学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与大家共同探讨。一、地方史教学在传统历史教学中被忽略的原因探析有人认为是统编教材所致。中学历史教学是以统编教材为蓝本的,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完成统编教材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世界史和中国史内容极其广泛,重要知识点很多,而地方史往往是“九牛一毛”、“沧海一粟”,甚至不着痕迹。再加上课时的原因、减负的因素、考试的需要等,地方史的教学自然会被忽略。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地方史尤其是县史…  相似文献   

19.
宋代史地杂咏是古代咏史诗发展中的又一变体,它在命题、体制及风格上,承晚唐五代咏史组诗的余风流韵,专咏一城一地之风土及古迹,史地结合,以地系史,更多具有地理掌故的倾向,开咏史与地理结合之风气.两宋时期据文献可稽的史地杂咏多达25种,与地方志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史地杂咏在为地方志广泛引用的基础上,其史地价值也逐渐被读者所了解认识,甚至被录入地理著述中,实现了文学与地理的转换与融合.  相似文献   

20.
史料实证是高中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它 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纽带,更是高考能力考查目标要求 “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的重要体现。本文论述了 选择史料的侧重点,如教材优先、丰富多样、二重证据、乡土史 料等角度论证了构建历史“智慧课堂”的原则,从而有效地拓展 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