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赖立香  丁显洲 《科教文汇》2012,(34):169-171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残疾学生对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分析浙江省内听障生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可以发现听障生中职教育的向上延伸和对接问题也比较突出,应该通过构建一体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来改变现状.论文结合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装饰专业提出了构建整体一体化课程的思路,建议要进行系统的专业规划设计,实施一体化的教学计划,建立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优化配置,这样才能促使中高职处于一种有机结合的状态,实现职业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5,(21)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与社会需求存在的偏差导致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节,因此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在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同时提高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合理的渗透社会所需要的专业英语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同时满足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知识的合理需求,从而让高职英语教学真正起到应有的职业导向性,提升高职英语教学的行业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幼教专业的性质,根据学制,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确定优秀的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工作是提高高职教育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针对幼教专业的性质,根据学制,制定合理的实习计划,确定优秀的实习基地,开展实习工作是提高高职教育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卓春英 《内江科技》2014,35(9):123-123
通过对中高职衔接办学经验,以及越来越突显的高等教育"职业属性"的重要使命的分析。指出加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终极目标,中高职教育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荆波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86-186,138
近些年来,由于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教育领域的众多问题备受关注,为了提高高职教育水平,高职教育教学中各项举措不断被完善和提高。对高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是促进教师与学校发展相统一和融合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学生评教应起到导向、调控、激励、诊断、服务等多方面作用;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学评教"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学评教"的影子里,进入不冷不热的"温吞水"效应。拟就"学生评教"现存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从2012年启动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试点项目开始,先后有1468个项目申报成功。随着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项目如火如荼的实施,职业教育的质量有所提升,成效逐渐显现,但随之也出现了众多问题。对江苏省各地区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项目情况进行梳理,分析"3+3"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升江苏省中高职衔接"3+3"分段培养项目的整体水平,更好的促进江苏职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中高职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衔接存在着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体系脱节、职业技能课"倒挂"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总结提出要做到中高职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践技能培养体系的统一制定,以及统筹课程内容等,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有效衔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皮君 《科教文汇》2021,(13):154-155
该文对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中教师、教材、教法面临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国家对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的最新要求,探索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改革实施方案。从高职学前教育美术教学活动入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体系,是高职教育教学创新的一次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10.
高娟 《科技风》2013,(5):181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进入迅速发展的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与"职业教育"两个概念的复合。高职教师大部分来自不同的本科院校,有着本科院校教育的痕迹。随之社会的迅速发展,一些大城市对学生学历的要求是高而又高,求职简直是夹缝求生,而高职学生总体素质较低,自身有着较为敏感和自卑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心理特征。这就更得要求高职教师在教育中不但有高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21,(21)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对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强调学生德才兼备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系统,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备。以会计专业为例,进一步厘清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定位和改革思路,构建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主要是教学上的相融通,教学衔接的基础是课程计划的有效连接。针对当前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出现的现实问题,作者认为中高职教育衔接的课程计划应整体考虑,宜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3+2"的中高职学制模式,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科学地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教学计划。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具有一定社会职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激增,国家相应调整了人才培养的教育层次和培养方向,在原有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基础上,决定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方针的提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目的是希望高职学生在进入职场后能更好、更快的适应工作角色,但同时因为我国高职教育建设起步晚、时间短,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如何更好的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提高为社会经济服务的功能,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方向,本文是为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高职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菜单式、模块化"改革研究》所做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现状调研报告,通过调研发现《经济法》课程是普通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在两类院校中基本一致,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需求,急需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工匠精神"显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是十分契合的,为此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对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做出以下研究。  相似文献   

15.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改革,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具有实用性;又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还要根据实际优化课程资源,以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结合目前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状况,本文力图从课程设置目标与程序、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教材开发、教学计划等方面浅谈高职院校机械类的课程改革,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田静 《大众科技》2015,(2):108-110
在国内慕课是在清华、北大等高校发端的,但随着云技术和互联网业的迅猛发展,其产生的"鲶鱼效应"将对我国高职院校产生一系列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慕课"处于襁褓阶段,职业教育在本土化借用慕课的概念的同时,更应该关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国内对于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胜任力提升路径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本文主要阐述了慕课的内涵特征,针对青年教师现状提出了系统全面、切实可行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胜任力发展的路径建议。以慕课冲击为契机,推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胜任力的提升,加快教学的根本变革,实现教师与高职院校共同成长是职业教育面对慕课风潮的最好姿态。  相似文献   

17.
许燕萍 《内江科技》2013,34(5):179+175
中高职衔接是加快建立终身教育理念、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以苏工院"中高职衔接通信技术专业"为典型案例,在实践和研究的过程中探索总结通信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韦家明 《大众科技》2008,(2):151-153
通过对理工类高职在校生对校园制度文化的认同和期望值调查,明确理工高职在校生对职业教育校园制度文化的要求,把握职业教育校园制度文化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为职业教育院校今后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职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成长过程中的前提条件,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建设正向"个性化服务"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汤爱丽  梁彦安 《大众科技》2010,(7):213-213,157
从2009年11月开始,我国好些报刊和网站开展了关于"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问题的讨论;参与者既有职教界人士,也有职教界以外的专家学者。这次讨论除了针对"高职院校要不要搞科研"的问题之外,还牵涉到怎样认识"科研",以及怎样认识"高职院校"的问题。正反双方,争论激烈。文章认为,讨论是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展开的,它拓宽了人们的思路,给人们许多思考,这无疑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