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四册《记一辆纺车》一文作者用“一辆纺车”这一具体可感的事物作线索,串联了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颗颗晶莹闪光的“珍珠”,展现给人们的是光彩闪烁、催人奋进的生活图景,激励着人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同困难作斗争,夺取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八音”,是指我国古代的乐器,亦即古代乐器的统称。我国古代,依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称作“八音”。一、金类:这类乐器用金属制成,如钟、编钟、方响、钲、铙、钹、锣等等。二、石类:这类乐器用石料或玉制成,如磬、玉磬、编磐、鸣、球等等。三、丝类:这类乐器因其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版)《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散文名篇。但“纺车”前用“辆”这一量词实属不当。“辆”作量词应用范围较狭窄,只用于“车”,如“一辆汽车”、“两辆自行车”、“三辆面包车”,而“纺车”虽有“车”字,却不属车类,前面用“辆”当然不恰当了。这就好比说“鞍马”(体育用品)只能说“一个鞍马”而不能说“一匹鞍马”。说“蜗牛”时,只能说“一只蜗牛”而不能说“一头蜗牛”。笔者以为应该把“一辆纺车”改为“一架纺车”。  相似文献   

4.
埙:古代一种吹奏乐器,因为是用陶土做的,故又名陶埙。其状有球形和椭圆形数种,围五寸,长三寸半,有音孔一至六不等。它的发明者据《世本》载:“暴辛公作埙。”《御览》卷581注,暴辛公是周平王时代的一个诸侯。瑟:古代的一种弹奏乐器。古瑟“八尺一寸,四十五弦”。据《世本》记,瑟是“宓羲作”。《宋书乐志》载:“瑟,马融《笛赋》云:‘神农造瑟’。”磬: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造磬者,《世本》称:“毋句作磬。”《通志乐略》云:“磬,《世本》云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又曰:“无句作磬。”空侯:又名箜篌,古拨弦乐。它是汉武帝时乐人侯调所造,“侯…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文献、铙钹的形制演变、民间调查资料各方面来看,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钹在两晋南北朝的乐队里已经出现。在形制上,铙的面径与中隆之径比大约为5:1,钹的面径与中隆之径比为2:1。铙和钹本是两种不同的乐器。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文献、铙钹的形制演变、民间调查资料各方面来看,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钹在两晋南北朝的乐队里已经出现。在形制上,铙的面径与中隆之径比大约为5:1,钹的面径与中隆之径比为2:1。铙和钹本是两种不同的乐器。  相似文献   

7.
《记一辆纺车》、《连升三级》都是篇幅较长的阅读课文。这类文章,要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学设计的关键,就在于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巧妙地选择好突破口。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记一辆纺车》的文眼是:“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连升三级》的文眼是:“一群混蛋”。《记一辆纺车》的“思考和练习”一、二,《连升三级》的“思考和练习”一,都与文眼句密切相关。因此,这两个文眼句,可以选作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的突破口。我教《记一辆纺车》,学生初读课文(当堂预习)时,除常规要求外,出了两道思考题: ①阅读全文,准确划出直接表达本文中心思想的句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乐器有金、石、土、木、革、丝、竹、匏八类,统称为“八音”。中学文言中涉及到的主要有以下一些:1.金类.主要包括钟、铃、锣、铙、钹等。苏轼《石钟山记》有”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句。其中的“钟”.是一种悬挂于架上.似槌叩击  相似文献   

9.
谢生保  谢静 《家教指南》2006,4(2):40-48
本文利用敦煌文献资料对水陆法会的渊源和形成,以及唐五代时期敦煌地区水陆法会的状况作了论述.认为:水陆法会起源于梁武帝所倡导的无遮大会和创制的《慈悲道场忏法》.因北周隋代,世涉战乱,逐步衰落.中晚唐时,密宗得到了发展,无遮大会与密宗轨仪相结合的水陆法会,再度兴起,并非宋代始有水陆法会.宋代完备的水陆法会仪文,是在唐五代水陆法会仪文基础上修订编撰的.  相似文献   

10.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上拼音,并把它们按拼音字母的顺序加以排列。睚眦酩酊讴歌赍恨婀娜聱牙拊掌青睐尴尬剀切 悽怆阋墙冗长休憩水獭芟除蹒跚阴霾纨袴 钹铙饮鸩止渴沆瀣一气二、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写在句尾的括号内。 1、在短篇小说中,《药》、《项链》以构成情节发展的线索命题,《荷花淀》以故事发生的地点命题,《孔乙己》、《泼留希金》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柳宗元创制《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的良苦用心、唐铙歌与汉铙歌的主要区别以及对十二篇铙歌的简要评析等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阐述柳子之所以竭尽全力地歌功颂德,是为了表白自己儒家正统思想和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假歌高祖神功讽当世之朝政,借颂太宗武德寄志士之忠心,以使“上闻”的初衷。然后宏观地分析柳宗元十二篇唐铙歌借鉴并继承汉魏铙歌的传统而扬长避短的独特风格和重要意义:每一篇铙歌均场面壮阔,气势雄伟,形式新颖,格调高亢,为后代铙歌制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启迪,成为这一文学样式“断层期”的经典作品,堪为铙歌之奇葩。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柳宗元创制《唐铙歌鼓吹曲十二篇》的良苦用心、唐铙歌与汉铙歌的主要区别以及对十二篇铙歌的简要评析等三个方面入手,首先阐述柳子之所以竭尽全力地歌功颂德,是为了表白自己儒家正统思想和忠君爱国的拳拳之心,假歌高祖神功讽当世之朝政,借颂太宗武德寄志士之忠心,以使“上闻”的初衷。然后宏观地分析柳宗元十二篇唐铙歌借鉴并继承汉魏铙歌的传统而扬长避短的独特风格和重要意义:每一篇铙歌均场面壮阔,气势雄伟,形式新颖,格调高亢,为后代铙歌制作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和启迪,成为这一文学样式“断层期”的经典作品,堪为铙歌之奇葩。  相似文献   

13.
记一辆纺车一、语感分析(一)把握思路课文以纺车为线索,缘物记事,睹物生情,逐层展开。首先说纺车的普通:构造“跟一般农村用的手摇纺车没有什么两样”,它是大生产运动时“延安上千万辆纺车中的一辆。”其次说纺车的作用:它是粉碎敌人围困延安的阴谋,保证大家“丰衣”的战斗武器。再次写纺线:颇有情趣、需要技术、各种姿势、技术改革、开展竞赛。最后说明怀念纺车的原因,点出主旨:“跟困难作斗争,其乐  相似文献   

14.
不可否认,吴伯箫的确在《记一辆纺车》中以“纺车”为视点,达到了对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这一思想意义的蕴含与寄托。然而,正因为我们对作品思想意义的固执与专注,使我们疏忽了对作品总体结构的宏观考察,以至我们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作者“蒙骗”。如果我们从作品的标题和开头进行大胆地猜度,便会得出一个合乎文理的结论:不管作者在后文中如何叙述和描写,都必须紧紧扣住“一辆纺车”的“一辆”。然而事实上,作者在对这“一辆普通的纺车”简短地描写和叙述后,却开始  相似文献   

15.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同志反映延安生活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与《歌声》、《菜园小记》、《窑洞风景》等为一组。通过对延安风物的描述,热情歌颂了毛主席“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高度赞扬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6.
吴伯箫同志在六一年和六二年,陆续写了一组反映抗战时期延安生活的优美散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前三篇是侧重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延安,《歌声》是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关于写作这组散文的动因,作者自己说过:“四篇都是想体现一点延安的革命传统和作风”。他还说:“《歌声》,是从唱歌谈起,以唱歌结束的。不过歌声只是一条线,用它串起来的大致是三项内容: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毛主席教导的青年的奋斗方向;为实现理想、达到方向应当遵守的纪律和注意事项。”十分清楚,《歌声》这篇抒情散文,作者命意于延安军民所爱唱的“歌声”,热情讴歌延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抒写作者自己“作为一个亲身接受过毛主席的教育、延安教育”的革命者的真切感受,  相似文献   

17.
初四册第一五课 吴伯箫《记一辆纺车》  《记一辆纺车》是吴伯箫的代表性作品,是当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作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在延安生活了 8年,度过了我青年的后期。我热爱延安,把延安看作革命的故乡。" 1961年,我陆续写了一组反映延安生活的短文:《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还有这篇《歌声》。前三篇从衣食住和生产劳动方面写延安,写延安是怎样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歌声》从精神生活方面写延安,写延安那种'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吴伯箫《就〈歌声〉…  相似文献   

18.
吴伯簫同志的优秀散文《菜园小记》和《记一辆纺车》是异曲同工的姊妹篇。我们教《菜园小记》,可以联系第三册学过的《记一辆纺车》,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温故知新,理解得更为深刻。笔者拟从三个方面将两篇文章作个比较,以供采用比较法授课的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记一辆纺车》是我国现代散文家吴伯箫的散文名篇,它以质朴、明朗而优美的语言,记叙了延安当年生产自救的革命战斗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延安军民“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境界。文章的材料十分繁富,但组织得却井井有条,原因之一就是文章选择了一个很好的顺序——逻辑顺序。 一、从文章的总体构思分析:本文所记的纺车。是延安当年大生产运动的一个标志,作者通过对这辆纺车的回忆,引出了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的纺纱劳动。所以文章所选择的大体思路是:先从大处落笔,抒写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革命意义,再从细处  相似文献   

20.
《河西学院学报》2019,(1):63-68
水陆画属于宗教画,是水陆法会中必不可少的"圣物"。甘肃境内现存的水陆画多分布于河西地区,地处河东的靖远、平川地区发现的水陆画较少。2016年在白银市平川区北武当一带新发现三幅水陆画,为这一地区的宗教研究提供了新材料。研究认为这三幅水陆画为道教黄箓图,来自于兰州道场,其创作年代不晚于清末。通过实地调查,发现20世纪以来,北武当一带水陆法会的形式与内容发生了改变,大型的正规水陆法会已经消失,但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将其"追荐先祖,祈福求安"的观念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