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斯霞 《教学与管理》2012,(18):144-145
交往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我只有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才能存在着,如果失去交往,那么人将失去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实践方式。主体间性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主体间性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主体性而言:主体间性强调  相似文献   

2.
3.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的活动,因此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关系便成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要素。以平等、理解、欣赏、关爱为主要特征的朋友关系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良性的交往关系。要通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交往资质、提升交往水平、营造理想的交往环境等途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主体间交往实践活动,笔者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解构了传统基于单纯主客体结构关系的某些不合理之处,对"主—客—主"交往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全新的理解和阐释,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初探,指出了建构平等对话氛围、消除话语霸权、搭建双向互动、理解共识平台、与时俱进、走向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特征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缺失,因此,需要以新的视角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以思想政治教育受教的过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交往尊重学生,承认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是之间交往的平等性,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的交往活动。进一步培养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性及实践性,是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缺失的途径之一,对教育者达到教育的最终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褚凤英 《中国德育》2007,(12):53-56
从交往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二者在活动过程中以共同的活动客体为联结纽带,结成"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际关系。交往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际关系生成的内在根源,交往范畴是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交往理论科学阐述了交往的性质与特征,是我们理解人类有关交往的一把钥匙。本文从马克思交往理论中交往的主体性出发,分析马克思交往理论中对主体性的界定,并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提出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教育过程中共在的主体,以语言、教材、技能、活动等为中介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与互动,促使主体间相互理解、共生共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的交往实践活动。开展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认识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贴近现实生活,从价值观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方法论维度使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交流沟通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9.
交往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当前教育过程中交往的缺失和异变,必须着力建构师—师、师—生、生—生主体间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互为主体生活体验和自主的、民主的、创造性的、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为主体,彼此结成主体际关系,因此,主体间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从当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出发,应着力于双主体之间"互识"和"共识"的构建和深化.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关系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根本问题。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教育者为中心主导的“教育者主体”即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在现实中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主体间性”作为社会交往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有着独特的理念和优势,在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内涵十分丰富,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交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范畴,是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得失的重要视角。结合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研究发现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主体间性异化、生活性交往异化和精神性交往缺失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关注人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马克思交往理论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交往范畴是我们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根本途径,交往实践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交往理论为指导,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要求以实施“平等对话”为策略,以选择“生活世界”为载体,以优化“互相理解”为方式,以确立“共同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范式以及后现代主体间范式存在种种缺陷,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错位和主体性的丧失.要变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的失落,应着眼于从理论根基上去寻找突破,即从哲学视域探讨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交往实践观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将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应以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进行新的阐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开展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范式以及后现代主体间范式存在种种缺陷,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错位和主体性的丧失。要变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性的失落,应着眼于从理论根基上去寻找突破,即从哲学视域探讨交往实践的重大转向。交往实践观走进思想政治教育视域,将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趋势。应以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为依托,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进行新的阐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开展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以其上下文关系可译为或理解为主体之间性、主体际性、主体(观)通性、共(多)主体性、主体间本位等[1](P86-91)。笔者借鉴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西方主体间性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的主要内容是规范一个主体(教育者)怎样与另一个完整的作为主体(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国历来重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然而,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单向的理论灌输的方式,而面临信息时代的严峻挑战,这种主客体的思维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客观要求。因此,将哲学中的主体间性原则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将对增强其实效性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的两个基本要素,只有同时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主体间性理论的出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也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力量不平衡的状态,使两者重新回到了平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在“对象实践观”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客体”关系。这种对象性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导致了“人的失落”。以“交往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理论支撑点和方法论,就要求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出富有创新性的“解构”和建设性的“建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就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与超越,旨在从重“理论、规范”的灌输转向以“人”为本;从对象化活动到交往活动;从单一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揭示了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当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主体双方的交往缺失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能,本文试从主体间性的视阈来探讨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