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叛与僭越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反叛,是图谋危害皇帝权力及皇帝人身的行为,它是通过策划杀害或废黜在位皇帝,实现自立或另立,是对皇权的颠覆,僭越主要反映为超越礼制与等级界限,具体表现为行为的侵权。明文献对明宗室“谋逆”、“不轨”、僭越行为的定罪混淆,不仅是一个史观问题,而且一直影响到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时期爱情观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时期的爱情观凸现出了其自身特有的基本特征:两性生活不再以生育或爱情为前提条件而以自身为惟一目的,在解构永恒的语境中追求短暂瞬时的强烈体验。“意识形态的终结”和道德约束弱化是使两性生活自主化和自足性的动因。这种爱情观虽然有着反叛传统禁欲主义道德和政治极权主义对个人生活的僭越的积极意义,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相似文献   

3.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服饰、帽饰都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黄袍”是皇帝穿的衣服。据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载:“唐高祖(李渊)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因“黄袍”为皇帝专用,任何人不得擅自僭越,故  相似文献   

4.
一、青少年反叛行为的现状 当今的青少年有明显的反叛倾向,他们甚至以反叛为荣,以顺从为耻.从行为表现来看,他们崇尚另类,喜欢使用一些恶搞汉语的语言就是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5.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是由locufionary act,illocutionary act与perlocutionary act组成,其研究重点是illocutionary act。illocutionary logic是研究illocutionary act形式化问题的理论。国内有学者将两者分别译为“语用逻辑”和“语用行为”。illocutionary logic研究的只是illocuf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未涉及到使用者,也更未涉及到对语境等的研究。言语行为实质上只是一种局限于illocutionary verbs的句法和语义的研究,根本不是言语行为的真正意义上的语用研究。作为只研究illocutionary verbs的illocutionary acts的illocutionary logic只是一种行事逻辑,属于语用逻辑这个大的范畴。真正的语用逻辑必须研究话语发生的语境、话语与使用者的关系、使用者对话语的推理等等。因而不能将illocutionary logic翻译为“语用逻辑”。  相似文献   

6.
高校"问题学生"及其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薛浩 《江苏高教》2005,(3):90-92
高校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他们或表现为学业不佳,或表现为行为偏激,或表现为心理亚健康,或表现为生理缺陷,或表现为情绪失控。“问题学生”形成原因有个体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以及教育体制因素。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要以社会需要为依据,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和学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诗人黄爱平有着不同“凡尘”的追求,他既不愿像“树叶”一样去争夺阳光与空气,也不愿做“传统”的附庸或标榜为“反叛”传统的斗士——而这些,恰好都是近年来的“尘世”所喧闹一时的。诗人要避开“树叶”们的喧闹,像“根”一样“潜入土地”,到“黑暗”中去“默默地”“探索”。  相似文献   

8.
“非指示性”是对“指示”的反叛与否定 ,由教师主宰转向师生对话、互为教育。其核心精神是“二不” :不指示学习目标 ,不指示问题答案。其实质是让学生在“三开放”中 ,通过互动与对话 ,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非指示性”教育首先用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教学。“非指示性”教育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行动依据 ,以对话理论、团体动力学原理为效力保障。“非指示性”教案与以往的教案相比 ,有两个明显的不同 ,不预设教学目标 ,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  相似文献   

9.
“我的心灵啊!请不必渴望生命之不朽,但求竭尽此生,于愿足矣!”古希腊诗人品达的这首诗,足以诠释加缪积极的人生哲学。本文内容有二。其一,探讨加缪死亡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加缪以哲人般的清醒以及文学家的敏感气质而语人生;对生活回答“是”,对未来回答“不”!加缪思考的重心与哲学的核心并不在于确认了“荒诞”这个事实或得出这个已知数,而是以此为出发点,寻求某种协调一致和有意义的哲学立场与行为准则:即从荒诞出发,超越荒诞,起身反叛,反叛的同时伴随着自由和激情。反叛在两个层面上进行,一是形而上的反叛;二是进行历史的反叛。在反叛的基础上,加缪开始了自我拯救——光芒四射的地中海思想。其二,讨论加缪之哲学如何实践的问题,即向死而生,超越死亡。  相似文献   

10.
晚宋时期,理学家前仆后继半个世纪为济王鸣冤包含着两层社会政治意义:一是为了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二是通过为济王鸣冤与僭越权力作斗争。无论是宋理宗,还是史弥远,都是“无道”的权力僭越,理学家对其破坏正常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安定的行为持不满、疏离和抗争的态度。理学家要维护封建统治正常秩序,以求宋王朝的长治久安。理学家在那个时期依然代表着社会正义与良知,是一股进步的力量,但又是一种软弱和包含内在矛盾的力量,理学之士既要反对僭越权力,又要加入僭越权力,这是他们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1.
菲利普.罗斯在中短篇小说集《再见,哥伦布》中流露出明显的“反叛”意识,本论文通过对这种“反叛”的内容描述,分析了其实质是一种逆向认知,最后指出了“反叛”的意义在于揭示犹太生活和犹太传统的阴暗面并促进犹太文化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性”在大多数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并非是独立存在的,它总是依附于某一强势话语,例如政治话语、儒家文化、男权话语,或是维护之或是反叛之。人们在维护或反叛强势话语的前提下接受作品中的性描写,而一些没有依附强势话语的性描写则为人所不齿。借此我们可以把握人们意识形态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差生”是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的教育现象。“差生”通常是指那些成绩或表现不好或兼而有之的学生,如今一般称为“后进生”、“问题学生”、“困难学生”、“待进步生”等。在应试教育的所谓“择优录取”面前,“差生”成了学校、老师和父母的心头痛。  相似文献   

14.
文字符号的统治开始被图像符号“僭越”,出版文化从一统的文字阅读转向部分视觉图像的阅读。那么,这种转向是如何发生的?它是否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堕落?如何认识和面对这一趋势?本文将对“视觉文化”转向发生的原因,阅读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以及视觉文化的影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所谓“风俗使”,顾名思义是指受皇帝派遣而行使有关整顿社会风俗职能的使者。当时人们对风俗的认知有两种,一为今日所说的“风俗习惯”,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社会风气”。由此可知,两汉的“风俗使”担当的是受皇帝派遣而行使与当时“风俗习惯”和“社会风气”相关的职能。汉代的“风俗使”源于周秦的采诗制度,当时他们只是接受天子的派遣到各地观风览俗,记之于册,然后交给皇帝阅览。在接受任务之后,并没有其他的具体行政职能,他们也无权干涉地方之行政事务。可是逮至两汉,为适应统治阶级实行统治的需要,这种只观采风谣,没有行政…  相似文献   

16.
“反学校教育”行为主要指青少年对正统的学校教育的反叛、挑战以及抵抗。从经济学中收益与付出角度分析其成因,同时为消除这一行为提出一些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7.
"拇指一族"风波——心理剧矫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机短信对青少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心理剧”有助于矫正青少年手机短信使用不当的行为。“心理剧”这一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适合青少年的发展特点,它借助舞台表演的形式,使个体重新经历情绪冲突的体验,并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探索个体的人格特征、人际关系、内心冲突和情绪等问题,进而尝试改变自己旧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心理剧”一般分为暖身、演出和分享三个阶段,有具体的操作过程和技法。  相似文献   

18.
论庄子文辞之"大"、"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分析了庄子喜用大辞、奇辞的原因。认为,庄子喜用大辞乃在于庄子自身精神境界的高远,他在表达这一精神境界时不由自主地选择了“大而无当”之辞。庄子喜用大辞的另一缘由因为“大”是字宙之理,他用“大”辞是为了说明道之理或呈现道之境。庄子喜用奇辞则主要透露出他对俗世的反叛,他用奇辞标其高识,划清与他们的界限;同时他对俗世之人也抱着同情和悲伤的态度,用奇辞来警醒他们。  相似文献   

19.
在电视荧屏上和在旧戏舞台上,当演到某一皇帝要传达其命令的时候,总是有人拿着“圣旨”宣读,末尾总要读“钦此”二字。这“钦此”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钦”是对皇帝的敬称;“钦此”就是皇帝叫这  相似文献   

20.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垮掉的一代”以对主流文化的背离、对阶级束缚的反叛并以精神的狂欢、荒谬怪诞的行为为特征,揭示了二战后一代文学奇才对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