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天生就是画家,他们喜欢任意涂鸦,是那样的稚拙可爱。怎样让儿童的这一天性在习作中发挥作用,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呢?一、画中观察“新课标”在习作要求中强调,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也相应做了大量安排,如苏教版第九册习作5“写一种动物”,要求抓住动物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当以习作要求学生时,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视为负担,能完成任务的很少。于是,我利用儿童天性喜爱画画的特点,提前半个月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自己喜爱的一种动物,用简笔画画出这种动物的形…  相似文献   

2.
画为媒     
儿童天生就是画家,只要我们留心,墙壁上、电线杆上、书皮上到处都有他们的任意涂鸦,而且是那样的稚拙可爱,信手拈来,无拘无束。怎样让儿童的天性在习作中发挥作用呢?一、在画中观察新课标在习作要求中强调,要留心周围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见闻,积累习作素材。教材也相应做了大量安排。如苏教版第九册习作5写一种动物,要求抓住动物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但当以习作要求学生时,大多数学生不感兴趣,视为负担,完成任务的很少。于是,我利用儿童天性喜爱画画的特点,提前半个月就要求学生跟踪观察自己喜爱…  相似文献   

3.
儿童开始画画时,几乎沉湎于自己的想象中,虽然他们看到自己的画时非常高兴,虽然他们并没有想到一种主题或目的。这种愉快活动加强了,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个人成就感的源泉,在以后的创作中,这种满足感一直起着积极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教学方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绘画的形式美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初表现形式,儿童画显然常常可以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形式美,在画中他们把线条、色彩、材料等各种造型因素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在潜意识里自由地创造,自然地表达出艺术形式上的美感。因此,美术教师只有让儿童不断提高对形  相似文献   

5.
十多年前,我曾支持一些年轻美术教师开展实验性的儿童美术培训,在总结经验时,他们提出以下成功做法:在教儿童绘画时,一开始就让儿童使用四开或对开纸作画;让学生用粗画笔,画大画;在教线条画时,通过讲遮挡关系使学生感受透视现象,鼓励学生写生;先教学生体会黑白灰关系,并很快进入色彩训练,尊重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体验;鼓励儿童保持自己的绘画个性。当分析成功原因时,有的年轻教师很直白地说,首先要“让儿童不怕纸”。难道儿童学习一种知识或技法还要首先克服害怕、恐惧心理吗?以前我从没有从这个角度思考过学习的问题,只是关注儿童的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6.
多样化的现代小学写话和习作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多元化、儿童发展多元化、课程建设多样化的必然结果。其中科学小实验习作教学模式就是充满生机的新模式。小学科学小实验习作教学模式是时代的产物。现代社会信息化和高科技发展的趋势,要求未来的公民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写话和习作教学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他们的思维,激发他  相似文献   

7.
审视小学低年级学生美术作品创作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小学生在作画时基本上是画自己的所想,而不是画自己的所见;是绘画的天赋支配着他们,而不是他们支配着天赋。但很多美术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都纷纷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一些创作的技巧,并要求他们按照既定的规则去完成作品的创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美术学习之后,学生虽然在美术学业成绩上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学业进步会使教师的“关爱”付出沉重的代价,使学生逐渐违背原有的绘画天性。于是,学生新掌握的美术表现技巧脱离了意识与本能的控制,成为了第二天性。美术教师不加思索、“好心”且盲目地对学生进行创作指导,对学生来说是一场灾难。只要你是一名有着一定工作经历的美术专职教师,你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一年级小朋友学习美术的热情空前高涨,三、四年级的学生对美术课  相似文献   

8.
<正>小学习作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是任课教师经常会提到这样一个问题:虽然我们是精心备课、细心指导,但是在习作课上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知如何下笔,即使是硬着头皮写出来的文章,也很难达到我们教师所预想的要求。习作课耗时多,但收效甚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小学习作教学久久不能  相似文献   

9.
设计思路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可以画所看到的实际景色,也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秋景;然后围绕画面表现的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为有效达成这一习作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然后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景物色彩的呈现与变化,为学生发现与积淀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我手画我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围绕秋天的色彩图写一段话,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描写色彩的词语,使习作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实现“我手写我画”;最后师生交流,共享习作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三)秋的图画习作要求这次作文要求同学们选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作文。详见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积累·运用三。习作指导!文题分析这是一篇要求描写秋景的文章。只要是秋天里的景物,出现在本次我们选定的画或自己画的图画中,同学们都可以尽情描写。!思路导引首先,要注意观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分析 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观察作文是这一阶段习作训练的重要形式."画秋景--写秋色"是教材编者精心设计的一次观察习作活动.它与单元主题"色彩"紧密联系,旨在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丰富色彩,深化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习作让学生自己画一幅图画再来写作,使学生都能写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为"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一)手握画笔画校园习作要求这次作文的要求是写一写自己的校园。写时可选校园里的一处景物,先仔细观察,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要把内容写具体,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如果不想写校园,也可以写别的景物。详见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积累·运用一。习作指导誗文题分析  相似文献   

13.
纪学兰 《教育导刊》2014,(11):68-71
课程标准要求习作教学要让学生"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给小学习作教学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儿童视野中"有新鲜感的词句"有其独特内涵,从认知论和社会文化观的角度思考儿童语言的习得与运用,习作可以定义为是经由认知发现生活,在语言的交往与习得中回归生活、丰盈生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4.
绘画的形式美是艺术形式美的最初表现形式,儿童画显然常常可以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形式美,在画中他们把线条、色彩、材料等各种造型因素纳入自己的创作之中,在潜意识里自由地创造,自然地表达出艺术形式上的美感。因此,美术教师只有让儿童不断提高对形式美的审美能力,认识到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那些可贵的、风格多样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最难教的是作文,学生最难写的也是作文。要解决习作教学的难题,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开启习作之门的"钥匙",发掘他们在习作方面的潜能,启发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钥匙之一——呵护纯真天性,鼓励畅所欲言习作起始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绘画课上,我发现许多学生习惯画“小画”,一张纸往往只画了不足一半的面积,而留下大量的空白。他们总习惯把对象画得很小,却没意识到作画纸张的大小。这种错误的绘画方法,如果不及时有效地纠正,甚至到了中学阶段,他们意识不到要把画画大一些,与画幅相称。这样,教小学生画“大画”就是美术教师应予重观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7.
美术是用色彩和线条对生活之美的抒发,所以它的美以生活为源,是生活之美的延伸。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美元处不在,但是它并不是显而易见的,而是隐秘的,需要我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受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可以对美进行浅显的判断,但是还没有挖掘、发现美的能力。所以作为美术教师来说,要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在生活中可以发现开在自己窗前的玫瑰园。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应当拥有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认识、感受和情感的权利。可遗憾的是,我们所读到的学生习作往往是冠冕堂皇的公众语言,很多是迎合大人、老师喜好和要求的。这些语言虽然文从字顺、四平八稳,但明显使人感到不是儿童的语言,体现不了儿童独特的个性色彩。  相似文献   

19.
本次习作是让学生用红、黄、蓝三种颜色调一调,画一幅秋天的景色图,可以画所看到的实际景色,也可以画自己想象中的秋景;然后围绕画面表现的秋天的色彩写一段话。为有效达成这一习作目标,首先应激发学生乐画、愿写的情趣;然后要充分利用课内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尤其是对景物色彩的呈现与变化,为学生发现与积淀直观形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是儿童写作的起步阶段,是儿童学习写作的黄金岁月。在这个时段,无论怎么强调习作兴趣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不喜欢习作,甚至厌烦习作,那么直接影响着这个人形成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对一个现代人来说,其缺憾是不言而喻的。有不少一线教师认为,知识就是规范,在起步阶段讲"规范",会破坏了儿童的习作兴趣;知识就是限制,在起步阶段就"限制",会束缚儿童的习作自由。其实他们将"习作要求"和"习作知识"这两个概念混淆了。"习作要求"指的是儿童完成一篇习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