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亮 《新闻三昧》2001,(8):28-29
涉入采访是隐性采访的一种方式。是指记者在不公开身份、不说明采访意图的前提下,涉入新闻事件之中,成为新闻事件的“经历者”,亲身经历和感受事件的真相。记者“冒充”某一特殊身份涉入到新闻事件中是涉入采访的显著特征。涉入采访方式虽然有助于记者获得事件真相,但若使用不当,则有可能动摇记者的客观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导致新闻纠纷。那么,如何规范记者的涉入采访呢?这一问题日益引起理论界和新闻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每个记者,特别年轻记者每天都在苦苦地思索:今天写点儿什么?新闻源在哪里?笔者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一线从事新闻采编业务,获得了颇多体会。现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谈对如何发现新闻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隐性采访,就是记者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的采访任务,而把自己的身份和意图隐蔽起来的一种采访方式。隐性采访,可以准确、真实地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诸多有作为的记者、通讯员运用隐性采访的方法,获得了大量宝贵的材料,创作出一批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精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惯的事,一般人可以不在意,作为记者,却要处处留心,要从习以为常的事情中找到新闻,在办公室里坐着空想是不行的,必须多跑,多深入。这一点,摄影记者与文字记者一样,只有勤跑、勤动腿,才能熟悉和了解生活,得到生活的感受,才能得到生活的素材和积累。但与文字记者有所不同的是,除表达  相似文献   

5.
武陵 《新闻导刊》2008,(3):39-40
"一辆摩托转农村,3年行程4万里。追寻新闻三贴近,经常奔波在一线。"这是《武陵都市报》记者龚杰品做记者以来的真实写照。龚杰品是一名中共党员。也是一位对新闻充满激情,并取得不错业绩的年轻记者。他是一名自己买摩托,自己加油,自己买相机,文字和摄影一人做的全能记者。他的典  相似文献   

6.
何谓目击式新闻?也就是常说的现场新闻,即记者或通讯员亲眼看到的、亲耳听到的、亲身经历的,并将这些形成文字的一种新闻体裁。《新闻学大辞典》也作了这样的定义: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及时报道现场情节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说起客里空,新闻工作者都应该知道,他是前苏联作家科尔内楚克在卫国战争期间写的一个题为《前线》剧本中的人物。有一名叫客里空的记者在前线采访时,不经过调查了解,整天呆在指挥部里捕风捉影,弄虚作假,杜撰空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实践中,时政记者能够从会议上第一时间获得权威的政策与数据,而这些政策与数据正是判断发展形势,实施舆论引导的宝贵报道资源,通过对这些政策和数据的挖掘,时政记者就能在一些看似平淡的会议里也能"挖"出经济新闻的"金矿"。  相似文献   

9.
洪慧敏 《新闻实践》2010,(11):31-32
记者跑线通常有“冷线”和“热线”之分,科技、农业、林业等行业在都市类媒体里常常属于冷线,不要说发布的信息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一年到头新闻发布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比较难出读者爱看的稿子,记者的工作业绩也出不来。怎么来解决出稿难问题?在采访实践中,笔者琢磨出了新闻挖掘的“交集法”和“延展法”。  相似文献   

10.
去年刚调到宣传股时,为了在“新闻”岗位上千出成绩,我每天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扎在书报杂志堆里,东拼西凑、闭门造车写新闻。结果,两个多月过去了,辛辛苦苦“写”出的百余篇新闻稿件都如“泥牛人海”,没有一篇浮出水面。  相似文献   

11.
方圆 《新闻知识》2001,(12):40-41
梁衡同志说:"新闻是追求以最快的速度写出读者最想知道的东西。"而事实上,位于"上层的、政治中心的记者近水楼台可以快速抢到新闻,基层的、远离政治中心的记者,或专门采写某一方面报道(如教育科学)的记者,周围的事平凡而又平静","哪有那么多的新闻发生并总让你抢到呢?"他说,这也不必悲观:"注意发现那些还未被人报道的稳态新闻是大有可为的","十几年间,凡是我写出的这类稿件都得到了较强烈的反响","我获得的几项全国性新闻奖恰恰都是这种稳态新闻","那些乡间僻壤里发生的事,有时也能上头版头条去和北京的重要会议、领导人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3.
匡启键 《传媒观察》2007,(10):26-27
不久前,我在一所大学给新闻班的学生们讲《记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一课时,讲了这么一件事:那是1983年的冬天,我在苏浙皖边界处的溧阳县横涧乡李家园村,采访该村党支部书记屈晓南热心办教育的事迹。这个村,原来穷得叮当响,为了摆脱贫困,屈晓南带领干部群众吃尽苦头办起了自己  相似文献   

14.
在云阳县有一位小有名气的“土记者”名叫吴秋生。从2002年开始他迷上了新闻写作。别人业余时间沉醉于棋牌中,他却陶醉于新闻写作中,业余时间采写新闻成了他快乐生活的一部分。短短两年时间里.已经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200多篇。  相似文献   

15.
在记者的新闻实践中,“问题”新闻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一般有记者述评、记者调查、采访札记、记者来信等等。  相似文献   

16.
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话说:“黑瞎子掰棒子一掰一个丢一个。”于是,就有人把记者比作“黑瞎子”。黑瞎子掰棒子掰一个掖在腋窝里,再掰一个再往腋窝里掖时,原先的那个就掉了,结果最后只剩下一个棒子。记者今天写了一个稿发表了,明天又写一个稿发表了,最后,就剩下新写的那个稿了。  相似文献   

17.
兔子通常比乌龟跑得快。但“龟兔赛跑”的故事告诉我们,胜利的并不总是兔子。在新闻界,有的记者采写作风像兔子,出稿很快;有的记者则似乌龟,慢思熟虑,不轻易下笔,甚至给人不出活儿的感觉。一般而言,新闻采写忌缓讳慢而尚快,尤其是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的传递速度越快越好,这样人们可以及时了解各种想知道的事情,由于“兔子”式的记者可以充分满足读者的这种需求,所以,“兔子”式的记者在各媒体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但快也往往有快的缺憾。因为快,因为匆忙,“兔子”  相似文献   

18.
声音的特性是一瞬即逝,语言也是如此。有些生动的讲话常常突然出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就看记者的反应如何了。有位记者采访一所工读学校,校方找来了几个学生,可是他们都很拘谨,谈得很一般。后来,老师让一个女学生陪同记者参观校舍,一路上他们边走边聊。那学生对记者说,她过去回家从来不喊妈,她所干的事让妈妈伤透了心。来这儿学习后,在老师的教育下,才明白自己过去真够“浑”的,不懂得妈妈的心。现在特别想念妈妈,每天晚上在被窝里  相似文献   

19.
胡祥修 《新闻前哨》2003,(11):50-51
尽管我们提倡记者多深入实际,贴近生活,开展直接的调查研究,反对记者“泡会议”,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记者参加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事实上,在机关“听会”,与走下去调查研究,往往并不相互排斥。因为了解了上情,才能吃透下情。我们在会议上获得新闻线索,是进行深入采访,形成新闻报道的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下,各种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日益发达,广大编辑记者只有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中,从新闻本位出发,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反映群众最真实的生存状态,倾听群众最真实的心里话,使记者与群众真正心贴心地融入一片,才能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走转改"活动在新时代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