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本文运用美学、心理学方法,从洞窟氛围、造像与观者距离、洞窟内外环境比较等方面初步探讨了佛教石窟造像的视觉心理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历史几乎与人类文化史一样久远。自古以来,佛教因为具有深奥的经教的历史文化,不仅丰富了传统艺术的内涵,而且还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华夏民族文化及各个方面。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至宋元,在敦煌、龙门、云冈等地的石窟中,先人们创造了辉煌的“佛教艺术”和经典的集建筑、雕塑、绘画为一体的石窟艺术杰作,人们在其中产生强烈的情感上共鸣和震撼。“宗教艺术”是游离于此岸性与彼岸性之间,介于宗教与艺术之间的精神产品,兼而具有宗教与艺术的两种因素。  相似文献   

4.
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中国绘画在绘画题材、审美理想、创作目的、创作理念及创作思维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形成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独具特色的中国绘画艺术理论作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佛教造像魏晋时期在中国出现兴起,在造像手 法上,保持了印度式的以成年男性为特征的造像式样,在北魏后期,受道教的影响,出现了 孩童形象的佛和菩萨像。唐代,佛教造像集中了男性特征、女性特征和孩童特征,这种艺术 表现手法圆满地完成了对佛的理想美的塑造,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唐代佛教石窟造像风格的形成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徐玉琼 《文教资料》2010,(21):88-89
外来的佛教及佛教艺术初传中国,与其本土思想及审美风尚产生冲突,为顺应新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文化,一方面依附于道教,一方面修改与中国儒家思想文化相违背的教义。在漫长的斗争、融合的过程里,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亦开始对佛教及佛教艺术不断地渗透,同时反映在北朝莫高窟佛教艺术中。  相似文献   

9.
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庆阳北石窟寺是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它在丝绸之路发展史和佛教东渐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因此 ,有必要对前不久召开的“北石窟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讨论要点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粟特人作为商业民族和移民,中古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较多的活动,北起漠北,南到江淮,都可见其足迹。这些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对促进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粟特文化载体的粟特文,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广为流传和使用,传入漠北后,直接促成了回鹘文的创制,而回鹘文又促成了蒙古文的形成,并间接促成了满文和锡伯文的创立,契丹文的创制也受到回鹘语文的影响。10-11世纪以后,粟特文渐趋衰微乃至逐步消失,但其影响却一直不绝如缕,至今犹存。  相似文献   

11.
12.
佛教美术是中华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佛教美术的审美教育大有必要。比如以其健康向上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辩析是非的能力,借鉴佛教美术有益的创作技巧,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塑造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拓拔氏集团汉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北魏化呈现出质朴刚健、苍凉慷慨的特点,展现出佛教化影响的深刻痕迹,同时,它又对隋唐学起到了规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魏书》记载,北魏立皇后时要举行一个奇特的仪式,这就是"铸金人"以占卜吉凶。占卜时所铸造的"金人"就是佛像。这一习俗开始于道武帝拓跋=时期,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后被废除,实际仅仅实行了两代。在北魏前期,这一习俗与佛教的兴衰相始终,是北魏崇信佛教在生活习俗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博兴、惠民、无棣、阳信、高青、广饶等县境内,出土了大批佛教造像,这些佛教造像组合形式众多,布局匀称合理,装饰纷繁华丽,既具备山东地区北朝时期佛教造像的一般特征,又具有黄河三角洲的地域特色,皆以具体可观的形式展示佛学教义和佛家旨理。  相似文献   

17.
西夏是佛的国度。西夏京畿是西夏王朝佛教文化的中心。西夏立国近二百年间,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佛教文化的遗迹和遗物。西夏京畿特殊的人文、自然环境,为党项政权佛教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皇室的倡导,帝师国师等高僧参与,西夏京畿成为佛经译印中心;由于藏经佛事的需要,西夏京畿成为皇家寺院中心;众多的佛教文献文物精品,展现了西夏京畿独特的佛教文化艺术价值。众多的遗存连同传世的相关文献,为西夏京畿的汉传、藏传佛教文化,乃至整个西夏佛教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西夏京畿对于藏传佛教的东传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晋以后,佛教思想开始大量输入中国,对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美术,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完成了中国化进程,并对当时的绘画与雕塑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唐代佛教寺院是唐代小说传播的重要场所。在唐代的佛教寺院中。不但有僧徒讲述、文人剧谈、说话转变多元化的口头传播渠道,更有僧人传抄、编撰佛教类书、书于经文之上等书面传播路径。这些做法客观上扩大了唐代小说的传播范围,促进了唐代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是秦汉以后我国政局分裂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虽然南北双方的正常往来被阻断,可是南北的佛教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佛教寺院遍布我国南北各地,并渗透到南北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影响着南北朝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