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社会体制,一种价值观念,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科学也已不再只是科学家的科学,它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密  相似文献   

2.
各国科普刊物如美国的《科学文摘》、《科学的美国人》、《科学》、《大众科学》、《科学新闻》、《现代科学》、《科学世界》、《科学与儿童》和《兰杰:里克氏自然杂志》等,内容有高、中、低,对象分大学以上程度和中小学及儿童。进入八十年代后,美国又创刊了《八十年代的科学》(以介绍新兴科学为主的图文并茂的科普杂志)、《奥姆尼》(介绍现代科学和预测未来的杂志)和《发现》(适合大学生阅读的科学新闻杂志)等各类型科普刊物有12种。  相似文献   

3.
试谈科普宣传廖挥戈近几年,科普宣传在一些报刊时兴起来,并受到读者的欢迎。读者喜爱读科普文章,因为它大都来源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并与之密切联系,它是架在大众与科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读者通过阅读大量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从对科学的茫然到了解,从冷淡到热心...  相似文献   

4.
这几年,我国的科普图书市场看似热闹非凡,从“第一推动力丛书”到“科学大师佳作系列”丛书,再到“哲人石丛书”等等,一部接着一部,从选题到内容,从装帧设计到市场炒作,都较为成功。于是,这种热闹使人浮想联翩,感觉良好,以为科普图书市场的春天已来临。然而,这种热闹的基础并不牢固,因为存在着先天不足和后天营养不良等诸多问题。简略地说,科普图书市场的兴旺与  相似文献   

5.
邱晶晨 《出版发行研究》2023,(7):101-106+12
科普教育是一项社会实践,民国时期,出版主体关注到期刊这一媒介在大众阶层中起到的教化作用,利用期刊开展科普宣传工作。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科学知识在大众层面的传播策略也发生着改变。《科学画报》是近代中国科学意识开启、科学观念形成、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期刊,该刊将大众的阅读习惯从“读字”引导到“读图”上,利用丰富的图像表现形式、多元的排版手段,将科学分解成一个个具象的元素符号,在实现全民科学启蒙上作出努力。本文尝试研究《科学画报》的知识生产路径,探讨读者与编者在互动过程中的交流与碰撞,为科普教育的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为代表的百科类图书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一大特色类图书。在百科类图书中,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由国内的作者原创,如《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世界科普画廊》等;而另一类则是从法国、日本等国家的知名出版社引进的图书,如《世界野生动物百科全书》、《拉鲁斯青少年百科全书》及《星座奥秘图典》等。现就《世界野生动物百科全书》这套丛书的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合力的产物     
这儿说的是制订科普广播节目——《大众科学》年度播出计划的事儿。得从8年前谈起。当时,我们试办科普广播节目,尽管一周一档,还是难以为继。冬季,来稿极少,日子难过;夏季,各方面的稿件一起涌来,接应不暇,只好安排临时节目。  相似文献   

8.
科普图书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兴国的深入发展,已经愈来愈成为人们更新、充实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所离不开的精神食粮。它涉及的科学范围愈来愈宽,普及面愈来愈广,几乎全国各家出版社都已涉足科普图书的出版。无论科技还是教育,少儿还是人民,文艺还是其它专业出版社,都争先出版科普图书。尤其是教材失宠、教辅受限,国家减负政策出台后,科普图书的出版,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上几乎是以其出书速度之快,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品种之全的优势“力压群芳”,呈现出科普图书繁花似锦的景象,但繁荣的…  相似文献   

9.
系统科学是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体,它是研究各类系统关系、属性的一门学问。其自身包含的学科已涉及到现代科学体系的三个基本层次:一般系统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等居于基础学科层次;控制论、信息论、运筹学等居于技术学科层次;系统工程,系统分析,人工智能等居于工程技术层次。系统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它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给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其他科学提供了一种跨越学科界限,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新范式、新思想、新方法。因此说,它是研究远距离教育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民的科普意识日渐增长,博物馆的大众科普教育成为其不可忽视的重要职能。各个博物馆在大众科普教育活动的设计方面纷纷投入了较大的精力,逐渐摸索出一套科学的进行大众科普的思路,即大众科普的活动设计必须针对不同科普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明确区分有馆校结合科普体验需求的儿童或亲子团体、有深度科普诉求的爱好者、或希望简单了解科普知识的普通游客等群体,科学的将博物馆科普内容传播给每一个主动到馆接受科普的游客。  相似文献   

11.
花俊苹 《大观周刊》2012,(50):28-28
2010年2月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在江苏台播出,经过“红楼梦中人”评选一路到电视剧的开播,一直为大众所关注:且好坏品论不一。本文着力在它的服饰色彩方面,从传统配色与现代配色中寻找撞击点,来探讨新版《红楼梦》中的服饰色彩文化。  相似文献   

12.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传播媒介是声音,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为耳朵而存在的,这是广播媒介的本体。它是一种经过放大、提升的人际之间的口耳传播。因此,广播改革应该回归广播本体,从单向灌输模式到平等的互动模式,从一人独自到对话讨论,从书面雅言回归大众口语。广播新闻回归广播本体就是要把新闻“说”出来。 主持人说新闻 珠江模式的主持人大板块直播节目改革,改播音员为主持人,变播为说,曾经如一夜春风,为广播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而新闻节目作为最后一块禁地。却依然“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13.
学科普     
党和政府自五十年代就宣传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这可以从当时许多出版社出版的科普书籍弓似为证。 我自五十年代中期从事翻译工作之后,经常利用自己学过的专业知识,给《科学画报》、《科学大众》、《化学世界》、《电世界》等  相似文献   

14.
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历来是一切文学艺术追求的一种境界,近年来越来越被大众看好的电视新闻节目其实也是一样,它同样面临着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这一追求。契诃夫说“:必须把生活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把人写得跟原来面目一样而不是捏造出来。”高尔基说得更为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15.
从"五四"始,中国历经三次科普热潮,但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普及"再到"科学传播",路途并不近便。板蓝根、绿豆、碘盐……一次次抢购风潮验证了今日中国人距离科学生活依然遥远。在由上而下的"科普"教育几成强弩之末时,一群以科学传播为生活和职业的年轻人,却在引导大家如何与科学碰撞出浪漫。于他们,科学是一种态度,更是科学公民融入骨子里的一种精神体现。  相似文献   

16.
看着这本《四柱预测学》(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不能不产生这本书是宣传科学,还是宣扬迷信的疑问。 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书中处处打着科学的旗号吓唬人。书中的”科学”有两门,一叫阴阳五行,二叫天干地支。说人体内有阴阳之气.阴阳之气按五行生克制化运行着,“阴阳五行之气的分布,结构排列对人的成长发生影响了。怎么知道阴阳五行之气的分布、结构、及其对人的影响?这个问题”现代科学还无法知道”,但别急,书中说,“古人发明的天干地支解决了现代科学未解决的问题”。这样,“天干地支”又是比“阴阳五行”还厉害的“科学”。且不说这种逻辑上的荒唐 还是继续看看书中如何吹嘘这两门科学。对于五行,书中说,”世界是由木、土、火、金、水五种最基本物质构成的,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包括人在内)的发生、变化,都是五种不同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一发生,找出了宇宙间万物生生灭灭的规律和原因”。对于“天干地  相似文献   

17.
陆近春 《中国索引》2005,3(3):29-31
人类全部智慧、现代科学的统一体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追求的夙愿,引诸多科学大家的关注。爱因斯坦称这是“一种壮丽的感觉”,哈肯说它将是“真正思维的节省”;凯德洛夫坚信这是现代科学综合发展的必然,但它“将如何实现和何时实现,暂时还难以说得具体”;薛定谔说此“还要敢于承担使我们成为蠢人的风险”;特别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它将“跟放卫星一样,完全可以用来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笔者即有幸承蒙他热切的鼓励并在他研究的基础上而专致于该论题的。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与生活》科普副刊是《衡阳科技报》1985年公开发行时定的名。在这之前,我们已搞了3年科普副刊。对怎样办好科普副刊,以满足读者需要的问题,我们从实践中体会到,应该抓住以下几点:选题要“杂”。报纸的副刊,本身就象个“拼盘”,这盘“菜”读者爱不爱吃,首先看它的品种是否多,  相似文献   

19.
张洪 《记者摇篮》2005,(2):58-58
“说”新闻最早是作为一种新闻播讲方式而提出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它只是作为新闻“播报(播讲)”式语体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而且也只是更多地在语言外在形式上进行的雕琢。而现在对“说”新闻的认识已不再停留在播音时的快节奏和所采取的亲切、平等、松弛的语气和语调。而更多地将播音员的个性和文化积淀所习得的一种素质和修养融人到了播音创作中,也就是说,现在人们更关注的是“说”新闻的人所具有的外在气质和内在修养。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一代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普场馆普及科学教育的理念、内涵、方式和渠道在逐渐发生改变。2014年底,由上海市科协组织牵头的第一届上海科普博览会从“科技产品的科普化演绎”这一创新理念框架入手,尝试推进了科普生活与科技产品的民生性融合,初步实现了科技产品与科普服务的互补互融和良性互动。基于上海科博会的启发性思考,本文从科普化演绎视角出发开展博物馆科普教育理念和应用创新研究,指出科普化演绎是借助前沿科技力量融入博物馆科学教育而提供的开放、共享、互惠和创新的科普服务模式。文章试图从博物馆科普教育的新趋势、科普化演绎的概念、科普化演绎的内容、科普化演绎的路径及实施科普化演绎的作用效果等几个方面阐释这一新的科普教育方式,期望能够对今后博物馆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