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点滴积累、潜移默化、螺旋形上升的过程,因此,必须从低年级就开始予以重视.《家访》一文是第三册教材中的第二篇独立阅读课文,讲的是老师关心学生的事.课文内容跟学生生活比较接近,因此容易理解.根据"总——分——总"的步骤.分步指点如下.一、初读课文略知概况.第一次阅读,要求读准字音,大致理解词义,粗知课文大意.理解题目的意  相似文献   

2.
培养学生自能读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而独立阅读能力要靠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才能形成。对一篇课文在讲读以前放手让学生独立预习,不仅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好时机,也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抓好学生的预习,一是要有明确的要求,要根据学生水平和教材特点,对查字典自学字词、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划分段落、发现问题质疑问难等各个方面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学生的预习搞得扎实深入。二是不仅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3.
阅读课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的教材.它和讲读课文的相同之处是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是阅读基本功训练的重要凭借.但教师的讲解相应减少,对学生的自学要求有所提高,属于半独立阅读课文.阅读课文的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在讲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知识和读书方法进行阅读,提高自学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生明确阅读要求才会认真参与阅读活动,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与层次,制定相应的阅读要求。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勾点、圈画生字词,注拼音,写词义;再读课文时,勾点、圈画出标志段落内容的关键词,标示段落;讲读课文时,勾点、  相似文献   

5.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必然要经历"局部→整体→局部→整体……"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整体感知"则是"局部欣赏"的基础。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之后要适时地让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或印象,并用简洁连贯的语言加以提炼、概括,借此培养他们的整体把握能力。  相似文献   

6.
在语文课堂中,初读感知是重要的学习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文本的开始,是顺利展开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并通过创设初读情境、强调字词教学、示范诵读课文、提出阅读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展开初读体验,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初步认知,为进一步阅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阅读课教学的初步阅读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对课文有初步的、全面的了解,为讲读课文,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一阶段要预习课文,作好阅读前的准备,如读全文、查字典。在这一教学阶段,主要是初读课文,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概要。初读课文一般先由...  相似文献   

8.
一,要激发学生初读课文的兴趣语文课文的初读,与数学课上的新知识探究一样,它同样也包含着尝试、探索、创造的因素,是学生个体尝试独立完成某一具体认识任务的过程,但是教师的引导一定要得法.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对新文章、新事物的兴趣。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才会更加主  相似文献   

9.
一、初读初读的任务是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学习生字新词。让学生一接触课文就认认真真地读书,很快地感知文章内容,这是培养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的起码要求。让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主要方法有:①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语,捕捉课文内容。如《飞夺沪定桥》要抓住“飞夺”一词;例、站)要抓住“小”;《捞铁牛》要抓住“捞”来体会课文的内容。②从课后思考题体会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时要把阅读课后思考题做为阅读的一个内容来研究体会。③抓课文的重点。如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总起段、中心句等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④归纳段意,研究课文的…  相似文献   

10.
实施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这就要改变教师逐段串讲串问、碎问碎答的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出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  相似文献   

11.
正一、把握课文特点,感知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月光启蒙》一文词浅意深,言近旨远,其中穿插的民谣童谣易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增加了学生厘清结构层次的难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把他们带入课文的情境,去揣摩课文特点,厘清课文脉络。首先,教师激发学生:"同学们在初读时已经了解‘启蒙'一词的含义,就是使初学者得到基本的、入门的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依据新课标要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对课文的真切理解和感悟,就必须以学生的阅读体验作为立足点,要想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更离不开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灵活的阅读指导.  相似文献   

1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课文,逐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点滴体会。一、初读课文,整体认识拿到课文,先把全文初读一遍,任务是勾画生字、生词以及不懂的地方,结合课题,大致了解一下课文写的是什么。这是对课文初步的整体认识。如学生自学《桂林山水》的  相似文献   

14.
郭秀萍 《广西教育》2014,(29):50-50
正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引入课题,待学生学完生字新词后就迫不及待地引领学生进行所谓的"研读课文"。然而不少学生在"研读课文"时一知半解,甚至不能把课文读通读顺。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书不读通不开讲",就是指阅读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将课文读正确、读顺畅,这也是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教师只有把初读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落实了,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打开阅读教学的大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以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怎样才能使初读教学更有效。第一步:随意翻看,了解大意小学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在初读课文时,可能会对文中的插图  相似文献   

15.
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阅读文章为渠道,将听、说、读、写融为一体的综合训练.然而在实际中,很多阅读教学的课堂,听说读贯穿始终,动笔写却难得一见.其实,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学生记忆、积累和交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很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一、明确要求,指导方法 阅读时做读书笔记不是可有可无的行为,教师要把它作为具体的要求明确提出来,并贯彻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初读课文时,划出生字词,碰到不会念的字查字典把拼音标上,解释有关词语的意思,有些还可标出自然段序号.再读时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圈划出体现文章写作思路、写作顺序的词句,圈划出重点或关键的词句、段落(如能表现中心思想的、能体现人物特点的、精彩美妙的等).精读课文时,能在旁边写下自已的理解、感想、观点或启发等等.最后能写写读后感想.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应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课堂应淡化理论性知识的讲解,不必抛开课文去刻意讲解字词,不必通篇分析语法结构、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主张学生多去阅读,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应用。对此,有的语文教师心存疑虑:只让学生多读课文行吗?笔者认为:可以!但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多读的同时,首先要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即教学生学会以情入境,用心感悟课文,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一、通读课文以情入境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初读时可指导其从全篇着手通晓全文内容,弄清作者的思路,理解文章的来龙去脉,把握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减少教师的提问与讲解,在教学中要努力突出阅读的自主性,要创造更多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在学习中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体验具有独特性,从而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方法。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奇",在想象体验阅读中感受"奇",在进入角色阅读中见证"奇",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8.
在第二学段的课堂教学中,在初读环节,教师要有明确的初读目标,要采取多种形式引领学生朗读课文。教师要坚持"书不读熟不开讲"的原则,注重把初读与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优化初读教学,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奠基。  相似文献   

19.
学生始终是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主体,新课改要求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凸出。在此情境之下,"以学定教、以学设教"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该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学生的阅读学习情况做好品读指导的教学工作呢?一、初读课文,在粗读中释疑解惑小学生因为其识字不多,对课文中出现的很多生  相似文献   

20.
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由于阅读水平低、阅读能力差,自由阅读时,大多数学生基本上不是走马观花,就是思想开小差。一本书翻完,阅读的收获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人公是谁都说不清楚。这样的自由阅读课,根本起不到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知识的有效作用。为了克服这个弊端,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到整体的原则。每篇课文的教学在切入精要之处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把握,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初读课文时,讲读课文内容精深,文辞优美,多以教师优美动听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