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人为本的视野中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与发展,需要树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建立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倡导将服务意识贯穿始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坚持不断开展系统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一、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针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利用及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污染)而提出的。在《中国21世纪议程》第6章“教育与持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体现的是一种新的反映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观,它来自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用"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这样一句简单的话给可持续发展下定义,体现了科技时代的人文关切.从此,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新的发展战略.现在的中学生正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主力军,用何种思想武装他们将直接影响社会前进的方向.鉴于此,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自然》、中学《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宣传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生物科学工作者,尤其是生物学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1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这…  相似文献   

5.
浅谈成人教育的质量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景美 《职教论坛》2004,(10):38-39
一、概念的界定 何谓教育质量?什么是成人教育的质量?这需要首先从"质量"谈起.关于"质量"这一概念,当前被普遍认同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OS"的界定."IOS"自1983年以来经过反复修订,最后将质量定义为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从而揭示了"质量"的内在实质.可见,质量的本质就是满足实体需要的特性.关于"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教育质量是由社会决定的关于离校者必须达到的知识、技能、习惯与价值水平的一组参数,强调对个体的满足特性;也有人认为,教育质量就是指教育活动的目标达到什么程度,强调对社会的满足特性.我们知道,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需要而发展和不断趋于完善的,在这里,需要的主体既有社会,也有个体,同时,教育具有前瞻性,它是面向未来的,因而,我们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当前和将来需要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在中学数学教材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在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而针对教育而言,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就数学教学而言,我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重视基本知识的传授,还  相似文献   

7.
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是贯穿始终的一条重要思想.这一基本思想反映在他关于教育本质、师生关系、知识教学、人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的一系列论述中.在有关这些问题的论述中,他始终坚持将"人"作为重要的核心和最终的目的.顾先生在这里所说的"人",不仅包括学生,也包括教师以及所有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的其他人.顾明远先生"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超越了教育思想史上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等理论简单片面的形而上学思维水平,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水平上科学而深刻地揭示了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核心理念。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需要秉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既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个体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目前中国高校工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现状和存在问题,发现可持续性缺失是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遇到的现实问题,表现在制度、环境和个体等三个方面。需要在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目标、机制和动力的可持续性方面寻求对策,以期持续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推进高等工程教育内涵建设。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对高师院校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人才.俄语教育作为我国外语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合格俄语教师的艰巨任务.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加强对学生从事政治思想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教...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无论还会到来什么样的"革命",没有合理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没有公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没有健康有序的文明传承,我们将会遭遇的是史无前例的压力与灾难.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发布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这一观念的广泛酝酿和形成,堪称为人类现代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事件.经过短短十几年,已被世界各国认同,并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到发展的行动之中,成为指导国家发展的重大指导方针和基本战略.然而,社会和自然能否可持续发展,只抓环境科技及一些相关的社会经济措施是绝对不够的,理所当然,教育应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使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生活习惯,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才算真正扎根,从而使教育有力地促进社会、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开展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促进毕业生就业方式转变,是职业教育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科学方略的现实需要,也是职业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当下,职业学校的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而课程与教学是其中的关键。一、渗透融合,将创业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创业能力是新时期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目标的重要  相似文献   

12.
面向未来,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可持续发展及其思想内涵联合国 1 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 993年又作重要补充 :“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是人类走向新世纪的共同宣言 ,其思想内涵包含 3个方面 :在人与资源方面 ,保持资源永续利用 ;在人与环境方面 ,建立生态文明 ;在经济与社会方面 ,提高生活质量。可见 ,可持续发展强调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 ,均与生物学息息相关。在生物教学中要及时渗透并开展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  相似文献   

13.
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   总被引:146,自引:0,他引:146  
本文集中讨论了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育发展观等几个教育思想问题。提出:走向21世纪高等教育思想转变,一是要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二是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三是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环境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环境主要指人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生存的能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这个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须选择.地理教育要站在这样一个高度上,以"人--自然(资源与环境)--发展"这样一条主线去组织教学."可持续发展"、"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等将作为新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中国21世纪议程》要求“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历史地理学》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不可多得的好教材。通过讲授其自然地理、政治地理、经济地理的变化,可增强学生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意识、环境保护意识、合理利用水资源意识、民族平等意识、国家统一意识、民主和法制意识、人口增长必须和社会发展相平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社会情感能力是满足个体可持续发展和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小学阶段是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由低向高逐步发展的重要时期。视域重心的重合、特殊规律的补充以及成长价值的相通,使非连续性教育思想为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打开理论新视野。其危机也是契机的核心理念对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的启示在于,需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际遇,挖掘、利用非连续性事件教育意义;善用告诫与号召,营造爱与信任的教育环境;注重生命体验,唤醒小学生社会情感学习内源性动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只有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学生管理体系中,才能更好地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内在需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时刻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工作的指导方针,才能将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做细、做实。  相似文献   

18.
基于立德树人教育思想,从专业培养、职业需求、人文素质这一现实需求出发,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知识性、人文性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细化课程培养目标,分解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及评价方法,构建语文应用能力训练与"人文素养、职业素养、专业素养"三者融合的系统化、多元化、层次化的语文课程体系,对接高职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社会职业活动及专业建设需要。  相似文献   

19.
平台培养模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之路.将全程就业指导体系的目标和内容分阶段细化以后,融入到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专业提高和实践平台中去,使就业指导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培养和造就满足社会需求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美育,也称"美感"教育,是在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鉴赏过程中,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判断、选择和创造,培养正确审美观点,提高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是关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颂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教育,即以美为中心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贯穿美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