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雅茜 《考试周刊》2015,(18):19-21
文章对金基德电影特有的以血腥和色情为主题的暴力美学进行分析,并对电影"失语"现象和电影中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分析金基德借用暴力美学最真实反映人性道德的原因。金基德的电影为什么在本土并不叫好,风格从以往的血腥暴力转向温情脉脉。同时和同类型导演的暴力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
09年后的亚洲影坛上,韩国导演金基德的电影总是饱含着话题性和争议性.他的作品总是表现“边缘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刻画,赤裸裸地为我们展现了人性与暴力的主题.作为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新生力量”的一员,他的创作却不被本国人所看好甚至排斥.这种极端的评判却没有打消金基德对于电影艺术的执着和热爱.他的作品始终带有着他独特的“金氏风格”,关注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用画面和镜头去探讨暴力、欲望的人性无限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暴力美学作为一种新的电影创作风格和手法开始频繁地出现于一些电影作品中。本文从古典文学艺术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论中汲取营养,对暴力美学的外在表现和产生的心理原因、社会原因进行了具体论述,然后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导演的作品,将暴力美学的特点归纳为对力量的崇尚,形式的美化及人性解放的总结,并论述了暴力美学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关注暴力美学的发展对电影艺术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金基德是韩国比较另类的导演,其作品不断尝试着对于人性和欲望的探索以及人性恶的特殊观照,在拍摄风格及故事情节上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笔者从金基德电影的影像特征、人物性格以及故事主题等来阐释金基德电影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韩国电影导演金基德的主要作品入手,着重分析了金基德电影作品中空间意象的强烈隐喻色彩,探讨其电影作品在创作观念方面的鲜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过用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和理论来审视批评暴力美学电影,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了读者的参与批评,那么这样的作品是不完备的,甚至是空的。同时无论任何影视作品,当读者观看完之后,它所呈现的主题思想应该是:感情是真的,人性是善的,让人觉得世界和生活是美的,是值得我们留恋和珍惜的。  相似文献   

7.
熊政 《现代语文》2009,(11):134-135
情节"突转"和"无声"语言是金基德电影的两大主要诗性特征,情节的"突转",既能促使观众的积极反映,又能升华影片的主题思想;"无声"语言既是一种沉默中的对白,又是一种简化的诗意表征。二者都是金基德象征性影像世界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暴力美学主要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追求,其目的是消解暴力。受中国传统文学中暴力表达及暴力与侠义共存的江湖文化的影响,当代武侠电影显示出鲜明的暴力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暴力的神圣化、伦理化,暴力动作的舞蹈化,暴力的浪漫化,暴力的喜剧化。当今电影创作有渲染暴力的趋势,无论从道德意义还是从美学意义讲,这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金基德以其独有的导演风格,演绎了佛教意识对电影艺术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镜下之象直接取材于佛教的人文性,即对"人"、"生"、"死"等"彼岸"的终极关怀,包括《空房间》中的"因果报应"、《春去春游来》中的"生死轮回"和《悲梦》中的"空即是色";二、呈现镜下之象的方式极具佛教意识的神秘性,包括"空"的人、"无"的门和"虚"的梦。  相似文献   

10.
郑悦然 《文教资料》2013,(32):112-114
提起韩国导演金基德,除了广为人知的暴力与情色影像以及超乎想象的精彩故事之外,还需注意的是,在其作品中.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极为和谐的“共生”状态。这种生存状态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大东亚地区的儒学传统,再加上宗教元素的渗透以及金基德自己的思想探索,从而形成了金基德电影特有的共生主题。  相似文献   

11.
军事与战争、暴力息息相关。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军事电影不仅记述着中国的革命史、军事史、战争史,同时也形象生动地反映着不同历史语境下中国电影对于暴力的呈现方法和美学理念的时代更迭。从纪实性、政治性到娱乐性,中国军事电影中的暴力表达一方面印证着电影艺术中暴力美学的发展轨迹,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独特的国情、意识形态和传统文艺理念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严静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5):111-114
《海岸线》集中体现了金基德的创作风格,通过讲述驻守在韩国海岸警备队的队员经由一次荒唐的“间谍事件”,造成人性集体沦丧的故事,以此关注边缘人的生活状态,揭示了人性的扭曲与矛盾.在暴力渲染和特殊道具的表现手法的暗示作用之下,电影带给观众残缺之美的体验和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电影"暴力美学"的变化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吴宇森为代表的一代大师创造了"暴力美学"这个名词,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观众的欣赏兴趣已经发生了变化。昆廷的几部电影引发了新的"暴力美学"潮流。但是仔细分析,最符合"暴力美学"名号的,还是以北野武风格的作品——最大的暴力是无常。  相似文献   

14.
"暴力"在现实中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违反人类共同利益、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行为的称谓。在动画中,对"暴力"进行艺术分析有助于动画能更好地利用"暴力"的新奇性、刺激性、陌生性,吸引受众人群,促进动画的产业化发展。但是对"暴力"的适度性运用和理解一定是在健康、积极、文化、道德的范畴内。对"暴力"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欣赏人群的"预想性"、对表现形式的"唯美性"、表现主题的"内涵性"进行有道德的研究,使"暴力"成为动画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暴力电影影响,暴力叙事成为美学风格和表现方式,暴力美成为审美客体。暴力美学的本质在于超越暴力的血腥与残酷及反人道的一面,反向追求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通过战记文学《平家物语》,力图探求暴力美学在作品中的深层内涵与美学效果,从新的角度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批评传统文本话语中常被忽视的暴力叙事。  相似文献   

16.
作为艺术的电影,是诞生于众多古老传统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绘画、雕塑等之后年轻的艺术.它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而形成综合性的审美特性,就其实质来说,它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有机综合,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综合,具有可以融合视听两者之长的优势,成为一门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形式.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暴力、色情等非艺术的东西充斥着电影,艺术和非艺术之间变得越来越混乱.充斥着色情、暴力、犯罪等所谓社会问题、探讨人性扭曲的电影在对人们的感官进行猛烈的刺激之后,留给人们的无疑只剩下躁动、恐慌和心灵的迷失.  相似文献   

17.
"暴力美学"诞生于电影领域,是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美的展现。"暴力美学"从电影领域迅速扩展到当下文化的各个领域,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在其不断发酵升温的同时,需要对其做更进一步的审视和研究,在多元决定论引导下,探寻后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受众心理与暴力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类型电影中,暴力电影的影响是最为人所关注的一种,因为它关涉许多复杂而微妙的社会以及社会心理问题。本文以两部经典暴力电影中的声音与场景在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迁徙、复现与变形为主要论题,由继发的电影文本分析先在的暴力文本如何被认同,以及何种暴力元素与形象被认同,进而推究出暴力电影发生社会影响的一种可能情况,即暴力电影中的形象所带有的一种力量,可以转化成一种特殊社会环境中的权威幻想,作为艺术,电影对先在文本的致敬与复制,其中隐含的批评意味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中,暴力描写受到许多作家的青睐,他们借暴力来表达深层的意义,当代著名作家莫言对暴力叙事也有一种特殊的敏感,从《红高粱家族》到《酒国》再到《檀香刑》等作品都有暴力元素的呈现,文章主要立足于《红高粱家族》这部长篇小说,通过对暴力描写的分析,探究其背后丰富而深刻的意义和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0.
崔红  何庚飞 《高中生》2011,(8):44-45
Leading: 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他们观看暴力电影有直接的关系吗?暴力电影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什么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