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统编教材初中语文第五册里,对《捕蛇者说》中的“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了如下注释:“(悍吏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间)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得安宁呢。”我认为这样注释值得商榷。从注释的意思来看,把“骇者”注成“惊扰”是不准确的。这两句话里,“骇者”并不是指悍吏的“惊扰”,而是指被悍吏的叫嚣、骚扰吓得惊恐不安的  相似文献   

2.
统编高中语文第三册《中山狼传》写东郭先生向杖藜老人求救的一段文字中有“岂天之未丧斯文也”一语。课文对“天之未丧斯文”的注释是:“这里是天不让读书人丧命的意思。语出《论语·子罕》。文,原指文化,后来也用‘斯文’指读书人。”其他几种选本的注释也与此注基本相同。我觉得这样解释,虽然也讲得通,但总感到与文意不尽相符。现提出一点异议,和同志们商讨。查《论语·子罕》原文: 子畏于匡,曰:“文王即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六册辑选的《史记·屈原列传》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课本的注释中没有这句话的解释。笔者认为“极”字在这里应理解为“倦”的同义词,即“疲倦、劳累”的意思。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一书中,辑选了《三国志·华佗传》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便不当使极尔。’”华佗在这里讲的是人体的保健,意为:人的身体应当活动,只是不能过度,使身体劳累。由此可见,这里的“极”应当理解为“倦”即“劳累、疲倦”的意思。《汉…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初语课本选人的范仲淹《岳阳楼记》一文,对“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的注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这个注释将“得无”理解为“怎能不”,表示反问。可是《教学参考书》中这样解释:“‘得无……乎’,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表示推测的语气,意思是‘可能……吧’、‘或许……吧’。”两种解释意思有差别,语气截然不同,究竟哪种理解更贴切呢?  相似文献   

6.
张大根 《学语文》2006,(2):47-47
近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了这样的现象,即我们阅读古代诗文,文字浅显,容易认读,但不易理解得准确。比如《木兰辞》中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小学生对这些字都认识.似乎都懂得什么意思。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故,历来的课本对这两句话也就没有任何注释。  相似文献   

7.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8.
《<指南录>后序》中“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死生,昼夜事也”两句,课本注释分别为:“利害,指个人安危”;“死生是早晚间的事情,意思是随时都有死的可能”。我认为这样的解释,作为意译大体上虽讲得过去,却是不大准确的。  相似文献   

9.
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五册第七单元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的“恨”,课文的注释和教参对这一句的解释是:恨天亮得太慢。也就是说,课文的注释和教参都把“恨”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恨”,而没做翻译。我觉得此文中的“恨”应作“遗憾”讲。本来诗人急着赶路,归思急迫,可是晨光微弱,天还没有完全亮起来,实在是遗憾。这样解释才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言”与“语”都有“说话”的意思,一般认为是同义词。从现代汉语的习惯来看这两个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此也很少有人来辨析它们。其实,这两个词在用作动词时有着完全不同的词义特点,在先秦的古代文献里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古代的注释书和训诂专书很早就注意到它们的区别,辨析得最清楚也最确切的是郑玄的《礼记·杂记注》和毛亨的《诗经·大雅·公刘传》。《礼记·杂记》:“三年之丧,言而不语,对而不问。”郑注:“言,言己事也,为人说为语。”孔颖达疏:“谓大夫、士言而后事行者,故得言已事,不得为人语说也。”——这就是说,主  相似文献   

11.
鲁迅《祝福》:“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对这句话中的“无常”一语,课本作了如下注释:[无常]佛教用语,意思是一切事物,包括生命都不能长久,有生必有灭,多引申为死的意思。课本作这样的注释,不能说没有依据。《中国大百  相似文献   

12.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语文》在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收录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课本对“越明年”的注释是:“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1045年)。”《教参》上也是这样翻译的。“越”字被解释为“及、到”的意思。笔者对此注释产生了怀疑。一是在古代汉语中没有看到过“越”当“及、到”讲的,二是滕子京真的如此厉害,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能把巴陵郡治理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再说本文的主旨不在于表现滕子京的能力。而在于表现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带着疑惑,笔者查阅了一些工具书。  相似文献   

13.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相似文献   

14.
新编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四册《长亭送别》中有这样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教材注释为:“[量这些大小车儿]读时应在‘大’字下作顿。意思是说,量这样大的小车子。”笔者认为该注释欠妥当,现不揣谫陋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5.
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教材注释是这么说的:“而谁何——呵问他是谁,就是缉查盘问的意思。”这里没有对“谁何”二字分别解释,却似乎是把它们的意思等同了,“呵问”则似品味出来的意思。《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的注释则是:“何,是呵问。谁何,关塞上哨兵诘问出入者之意。”两个注释的基本意思相同,或许都是原本了颜师古《前汉书》上的注说“谁何,问之为谁也”。(见《康熙字典》)但可惜这个颜注也是尚欠详考的。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公输》中,有一些词语编者没有注释,或许编者以为它们跟现在的意思差不多,其实不然。因此,有必要补充注释。例如“短褐”一词。原文说“:邻有短褐而欲窃之”“,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课本只注释了前一句中的“褐”为“粗布衣服”,而没有注释“短”。  相似文献   

17.
有一本《中学语文复习资料》,在《周亚夫军细柳》的注释中,将“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中的“无何”说成是“无可奈何”。这种解释是值得商榷的。“无何”并不是“无可奈何”的意思,它表示的是一个时间概念。与有顷、顷之、少顷等的意思略同。“无何”象“有顷”、“顷之”等一样,经常放在“居”的后面,共同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的意思。如:  相似文献   

18.
初中教材的几个不同版本,对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文中的“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的“沃灌”,都注释为“浇洗”的意思。参考书中关于这一句的翻译为“服侍的人拿热水给我洗手洗脚”,我认为这样注释不妥。首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沃”一词注释为“灌溉、浇水”。贾思勰《齐民要术·种豆“》临种沃之”。“灌”一词注释(1)浇,灌溉《。史记·西门豹传“》引河水灌民田”。(2)注入,倒进去。《韩非子·说颖“》不能饮者,以筒灌其口”。这样看“来沃“”、灌”两字都没有洗的意思。“而沃盥”在古代是一种洗手的礼仪。但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前后位置标点位置不同,文意随之变化,古代与现代都有这种情况。如甲队打败了,乙队取得了胜利。“甲队打败了乙队,取得了胜利。”要是没有句中的逗号,写成“甲队打败了乙队取得了胜利”就很难说是谁胜谁败。现代文有标点符号,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现代出版的古籍,那上面的标点符号,是现代人根据自己阅读的理解加上的,给古文作标点符号,叫断句。断,是判断、断定的意思。从前有个老人晚年得子,临终托孤于婿,遗嘱是这样写的:“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女婿一看:“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我婿,外人不得争占。”认为很好。后来为遗产继承告到官府,县官作了这样的标点:“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我增外  相似文献   

20.
庄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说明只有艺“象罔”才能获得道真“玄珠”:“黄帝游生产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噢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日:‘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吕惠卿注释得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