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儿童游戏的唯一合法性已受到广泛质疑.只有从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发展.从生态学视角看,生态环境是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生态环境研究更是把握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基于情感视角的儿童游戏研究是对完善人格、发展素质教育的呼应。本研究基于情感视角对儿童游戏时的动作、表情进行识别和访谈,从情感互动不足、情感冲突不可避免、情感体验缺失与异化等角度分析儿童游戏出现问题的原因,试图面向儿童教育实践进行路径构建:第一,在学校教育中还原游戏本体价值,发挥教师对儿童游戏的引导作用,凸出游戏的情感价值,推进儿童游戏生活。第二,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以形成对儿童的情感期待、营造游戏活动中的情感氛围、培养儿童情感能力的方式改善儿童游戏现状。  相似文献   

3.
加达默尔认为:游戏是艺术本体论阐释的入门,是在往返重复中更新自身的活动;游戏的主体是游戏本身,游戏的存在方式是自我表现;游戏由游戏者和观赏者共同组成,游戏与严肃有本质的联系。这一全新的游戏观念和研究视角,对我们进行儿童游戏教育有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从本体论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儿童游戏,充分认识儿童游戏活动自身的价值,严肃对待儿童游戏,充分发挥儿童游戏的本体价值。  相似文献   

4.
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其存在的惟一合法性已受到广泛的质疑。只有从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学前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景”,因为生态“情境”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更是把握学前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周昉 《江苏教育》2022,(74):79-80
基于儿童立场开展儿童视角下的幼儿自主游戏,是当下幼儿游戏活动的主要方式。但儿童主导的游戏过程,也会带来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应基于儿童视角,明确自身作用,适当引导幼儿自主解决游戏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吴航 《少年世界》2008,(4):11-14
从发展心理学的分类学视角研究学前儿童游戏,其存在的唯一合法性已受到广泛的质疑。只有从更为深刻和全面的生态学视角出发,才有可能还原学前儿童游戏生活的"真实情景"。因为生态"情境"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实现"意义建构"的平台;是学前儿童在游戏中沟通、对话的背景;更是把握学前儿童游戏全景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7.
J·瓦西纳(Jann Valsiner)基于心理学、文化学视角,就人在心理发展环过程中与社会、环境、文化相互建构中把握游戏及其意义,即儿童在游戏中以文化为互动的符号中介,以此认识环境,并与同伴和成人进行交往,最终在自我调控中,从游戏走向自主。本文将从文化心理学视角下分析儿童游戏的本质与特点,以及儿童游戏与儿童自主的关系两方面,联系实际,对当前我国幼儿园环境下教师自主游戏指导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上海大学附属实验幼儿园一直聚焦户外自主游戏的实践研究,通过儿童的游戏以及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过程,推进了教师的儿童观、游戏观的转变。通过大量的游戏观察和案例记录,我们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即放手游戏、发现儿童;一部分教师还在经历着第二阶段,即解读游戏、理解儿童;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教师已经走到了第三阶段,即回应游戏、生成教学。在解读并回应儿童游戏的过程中,我园带领教师在发现儿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拥有“儿童视角”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真游戏是儿童发自内心需要、愉悦的游戏。真游戏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赋予儿童游戏自主权,让儿童自由表达、选择和决定玩什么游戏、怎样玩游戏以及和谁一起玩游戏。真游戏能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能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支持儿童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开展真游戏要改变当前存在的"假游戏""伪游戏"现状,确立儿童的主体地位,用儿童视角去感受幼儿,转变儿童观、教学观。教师不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干扰儿童游戏,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发现儿童的能动性,真正把游戏还给儿童,让自由的游戏点亮孩子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活动区游戏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要让活动区游戏真正回归儿童,让幼儿在其中收获快乐与成长,需要幼教工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究儿童的活动区游戏,从儿童本身、儿童的游戏精神、儿童在游戏中的成长三个方面来思考回归儿童的活动区游戏的创设、支持与推进策略。  相似文献   

11.
孙爱琴  周圆 《福建教育》2023,(16):20-23
从儿童视角来看,游戏故事是儿童进行自主反思、自我叙述的内在经验活动,具有儿童叙事的显著特征。在游戏故事中,儿童叙事是儿童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解构和重构过程,是儿童结构化个人感觉和想象的过程,是儿童实现自我可理解性的过程。儿童通过“玩游戏”“画游戏”“说游戏”的行动,在游戏故事中实现了游戏叙事、绘画叙事和语言叙事。游戏故事不仅是儿童表达内在经验的载体,而且是教师倾听儿童声音,理解儿童的现实抓手。  相似文献   

12.
张明红 《早期教育》2003,(12):18-19
儿童游戏就本质而言,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方式。用教育社会学的某些理论(如结构与过程、均衡与冲突、教化与内化、分化与提升等)对儿童游戏进行分析,可以形成对游戏活动中的社会活动、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特有认识,并将关注的重点锁定在对儿童游戏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种社会互动、经验互动、教育互动和环境互动等表现形式及其关系上,为儿童游戏的实质性研究提供新的、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张洁 《天津教育》2022,(10):56-57
<正>自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沿着《指南》所倡导的“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精神与理念,多年来围绕游戏环境的创设、支持幼儿游戏自主性策略、游戏中的深度学习、游戏课程化等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实践研究、审慎思考和完善调整。在研究中,努力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为幼儿提供具有儿童视角的游戏生活的机会,并通过观察、识别、共同反思与下一步的计划,回应和支持儿童的学习,促进儿童的学习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4.
游戏水平低下是当前幼教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动作领域的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剖析3-6岁儿童游戏水平现状,教育者可以从游戏环境的建设、儿童能力的提升、游戏任务的规划三个方面促进儿童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5.
游戏水平低下是当前幼教实践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动作领域的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剖析3-6岁儿童游戏水平现状,教育者可以从游戏环境的建设、儿童能力的提升、游戏任务的规划三个方面促进儿童游戏向更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6.
儿童生活在梦想之中,游戏是他们进行梦想的手段和场所.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儿童的游戏.今天我们把游戏称为儿童的基本活动,更多的是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角度分析的.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用社会学视角分析儿童游戏是如何被社会规训的.  相似文献   

17.
小学数学教师应基于儿童视角设计数学游戏,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数学教学。教师把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渗透到有趣的游戏中,引导学生课前、课中、课末做游戏,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发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民间游戏是儿童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存在形态。从儿童游戏角色发展的视角来看,幼儿园民间游戏包括游戏的被动参与者、游戏的主动参与者、游戏的积极创造者三个阶段,儿童的兴趣相应的是感官兴趣与中间兴趣、自我衰竭的内在兴趣、自我强化的内在兴趣。教师可借助外部奖赏与"留白"策略促进幼儿园民间游戏从游戏的参与者阶段向创造者阶段积极转化。  相似文献   

19.
从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视角出发,将7岁儿童的游戏行为置于家长、社区、学校等因素构成的微观环境中进行观察,描述了7岁儿童游戏行为特点,比如以“道吉信息加工模式”解决矛盾、以玩具为媒介参与游戏、游戏中的性别的分解,并对如何改善微观环境,促进儿童的游戏行为及发展提出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20.
游戏是儿童期最为普遍的一种活动,也是儿童活动的基本方式。从本质上讲,游戏又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它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从社会学视角审视儿童的游戏活动,可以发现,游戏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教学价值,与儿童的社会教育与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