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如果柏拉图只是一般地沿用灵魂不朽的观念,那么,他的回忆说充其量仍只是一种原始宗教意义上的观念,柏拉图的独到和深刻之处在于,他第一次将传统的灵魂不朽和人类的认识、审美和道德结合,并试图在这三个层面上让他的回忆说构建起他的“两个世界”的桥梁,从而让人类永远向上直至到达那个“真、善、美”的境界-人类终极价值的所在。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一个永恒的、常谈常新的话题,教育还是一个塑造人的灵魂的育人工程。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班主任则是学生素质的雕塑师。在学生全面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班主任,新时期如何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深刻认识班主任角色在新时期的定位,正确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6,(20):146-147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反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分离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进步和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兼备的,这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继承了屈原所开创的巫诗传统,用诗意散文化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湘西世界,实现了人性与神性的水乳交融、神秘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浑然天成。这为世人构筑了真、善、美的理想家园,展现了民族的旺盛生命力,启迪人们发现民族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让个性飞扬     
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付出作者的经历、情感、认识和智慧。要想成功地创作一篇优秀的文章,必须具备丰富的经历、深刻的感受和完美的表达这三个基本条件。丰富的经历是写作的基础。经历就是遭遇,就是自己与他人、世界甚至自己的对话。经历是一种极其个人化的东西,他人的提示和讲解都是无法替代的,但经历也是有着人类的共性,因此,一个经历丰富的人既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人,也是一个对人类的某种生活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深刻的感受是写作的灵魂。感受是接受,是理解,是体悟。它是思考,但比思考更真实;它是经历,但比经历更…  相似文献   

6.
人生如寄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又回家。我们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上的思乡病。想找一个人,一件事,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的世界有个安顿的归宿。  相似文献   

7.
人类生存境况的最佳表述是由世俗世界一个个具体鲜活的个体所构成的生存序列。这种生存境况在北村这里被归结为不自知的“苦难”。因此,文章通过对刘浪这个个体进行案例分析,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刘浪从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到遭遇灵魂的拷问再到皈依天主的心路历程,从而呈现了精神自身解构性之本质特征。在这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苦难性的悲剧体认,使文学再一次回到了自身——认识“人”自己。也许这才是《施洗的河》的独特意义所在吧!  相似文献   

8.
在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以平实的笔调描绘了平凡人琐碎的生活故事,其中蕴含着对生存本质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探寻,展示了荒诞世界里孤独的灵魂,悲悯并审视人们为逃离生存困境、寻找人生归宿所做的努力,在对凡俗人生的体察中体现出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9.
兴起于本世纪70年代的混沌学,被越来越多的人看成是物理学在20世纪发生的第三次革命,它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次革命一样,与经典牛顿物理做了最深刻地决裂。①混沌学成了当今世界最前沿最热门的学科,为人类重新描绘了一幅全新的世界图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也颇有兴趣地展开了对混沌学的介绍和哲学研究。我们认为,这对于我们更深刻更真实地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类自身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一书中描写的是未来的后现代社会,这是一个遍布科技和物质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在凸显后人类文化时,作者运用了"物态化"叙事手法,通过描写都市景观、消费文化和审美视角三个方面,由物质所产生的一系列变化,来反映后人类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文化特性,深刻地透视出后现代社会中,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相互依存、纠结缠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How L.A.T.E. it was, how L.A.T.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London Association for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s a subject group that was founded in 1947 to ‘provide a live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and to undertake the practical study of problems connected with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The early history of this Association, its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 pedagogy and practice is the subject of my current PhD research. Within this work are key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subject English, the curriculum, and the ways in which members of a subject community work together to effect change. This article gives some background to the research project, and begins to point towards some potentially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subject and ways of working together. After two decades of top down, centralised government initiatives around English pedagogy, curriculum and assessment, and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se questions are worth addressing.  相似文献   

16.
17.
18.
Project R.A.C.E.     
Abstract

Learning by doing may not be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y for teach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olving skills. A survey of Michigan educators indicates that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listed, case studies and talking about what others do to solv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e implications of building familiarity with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solutions from a variety of examples are discussed, and an explanation for the reported low success of classroom action projects is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