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以下简称《文》)如是总结到:“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这里把立人看成立国、强国的前提了。他又说,要立人“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而其它几篇文章中也多次申述既要张扬个性.崇尚理性精神,还得鼓吹破坏精神,摧毁那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堡垒,使人更加独立与高尚。五四时期.鲁迅的立人观在早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体现了上下求索之战士的可贵品格。  相似文献   

3.
上海“孤岛”时期的散文续说张桂年记得曾经在《现代中国文学专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年5月)中写过一篇《上海“孤岛”时期的散文》的文章,现觉言犹未尽,故作此篇。著名散文家柯灵曾经说过:“思想领域没有真空,感情领域没有真空,人民的心没有真空,表达...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五四”时期最早写作新诗的人物之一。其新诗表现了对黑暗社会现实的无情鞭挞,对反动封建思想的有力批判以及对自由婚姻爱情的执着追求。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鲁迅的新诗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融合,对匡正当时诗歌界的形式主义和拟古主义倾向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精明"为核心性格特征的所谓"上海人",既是近代以来上海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上海文化的产物和人格化表现。无论从籍贯意义上还是从文化意义上,鲁迅都不是真正的"上海人"。上海及上海文化始终未能"消化"鲁迅、"溶解"鲁迅,鲁迅也始终对上海文化主要采取批判态度。"上海人"性格中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处在鲁迅人格精神的对立面。在鲁迅那里,与"上海人"的"精明"针锋相对的,是其彻底的反虚伪、反庸俗、反市侩、反财富和权力崇拜的做"呆子"的意识。他在其生命后期不懈地进行对"聪明人"的批判和对"呆子"精神的颂扬,自觉抵抗上海文化、"上海人"性格中的信奉个人利益至上、实利主义的"精明"倾向,呼唤气魄宏大、精神强健、正直、质朴、无私、真诚的"上海人"。鲁迅对"精明"之外的真正能够支撑民族文化革新的强健人格的探寻,折射出强健的生存和战斗的意志。  相似文献   

6.
《阿金》是鲁迅“上海经验”的一次独特呈现。一方面,其受审查、删改、发表的经历不啻1930年代政治和文化语境下鲁迅杂文生产的一个缩影,创作与编集的过程亦凸显出他杂文意识的高度自觉;另一方面,文本内部设立的叙述基调、观察视角和议论位置,构建起了叙述者和阿金之间的张力想象,表征着鲁迅在观看与疑惑中对于上海俗世、市民大众等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出现的“沙皇针帅崇拜热”?本文对此分析如下:首先,苏联政府通过对沙皇及俄国历史上历次对外战争中著名将 赞颂,来唤起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全民抗战的精神力量;其次,苏联战时民族主义的复兴,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为其对外扩张服务的;最后,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战时民族主义的兴盛,适应了斯大林的个人需要。他将自己的类比为历史上有作为的沙皇及其将帅,维护其领袖形象和统帅地位。  相似文献   

8.
苏联时期学校德育的经验及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经验及启示苏联的学校德育模式经历了70多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它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学校德育 ,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这一艰辛的历程曾给苏联时期学校德育带来过辉煌。苏联学校曾培养了几代数以千万计的社会主义爱国者、建设者和保卫者 ,他们为建设和发展苏联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使苏联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就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一跃成为综合国力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强国。尤其是“二战”时期 ,先后有1000多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抗击法西斯侵略和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捍卫了苏维埃…  相似文献   

9.
刘素 《文教资料》2014,(31):47-48
本文从鲁迅陪海婴的观影经历切入,梳理他的立人思想在电影启蒙教育方面的体现,以求得对这一思想更立体、全面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观点视之,作为知识分子的鲁迅的立人思想,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君子人格独立追求的现代显形;而以今人视角来看,孔子的成仁思想,则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光辉.鲁迅与孔子关于人以及人伦的思考着眼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1931年至1949年,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转折意义的一个时期,是中国电影在探索中走向成熟的时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这期间,受到苏联电影和美国好莱坞的深刻影响,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影戏观。  相似文献   

12.
<正>又是一年"六一"到!每当在"儿童节"来临时,人们会不约而同地谈论儿童问题,诸如儿童的权利、福利、教育、健康等等。但在这些热闹的议论中,却总会忽略一个更为本质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文化的深层面需要不断明晰和重建的"儿童观"问题。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西方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着深刻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欣怡  王为  韩静 《海外英语》2023,(6):199-201
近年来,中国文化融入西方电影成为热潮,Mulan作为此类电影典型代表引发热议。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发现影片之中存在一定的文化误读。而这种文化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西方对于东方文化的想象,将主人公置于他们的文化背景中。调查结果也表明此种文化误读对本土观影者产生强烈的误导作用。因此,观影者必须保持警惕、理性面对,努力减少文化误读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后期思想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最大的就是“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观的演变,其转变的关键原因是“一战”后他欧游的特殊经历.正当“五四”健将们全面抨击中国传统文化之时,梁氏却逆潮流而动,对西方文化进行现代性反思,并充分肯定中国文化,主张两种文化平等对话、交流,甚至以后者救助前者.他的这一中西文化现在“五四”时期是独特的,与“五四”健将们迥异,且已超出后者.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媒体纷纷刊布该时期的政治笑话,成为人们洞察苏联民情民意民心的一扇别致的窗口,以下是其中的一则:  相似文献   

17.
八一三战争结束之后,上海民族企业顺应时势,做出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努力适应战后环境,并使生产一度得以逐渐恢复和发展。但是,在战时环境下,上海民族企业的自救效果又必然是有限的和短暂的,最终仍无法摆脱其衰败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一生总有几个关键时期、关键人物,影响其前途与命运。上海时期的前后经历,对丁玲的思想发展与创作实践至关重要。向警予、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共产党人,是她先后结识的关键人物,促进了她的思想衍变。丁玲所处的上海时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指她于1922年至1924年先后在上海平民女校和上海大学学习;后期是指她于1928年从北京重返上海从事文学创作并参与左翼文学运动。正是在后期,丁玲参加了左联和党组织,发生了思想质变,也在创作上获得丰收。上海时期的几年生活,在丁玲的一生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看客”观是鲁迅“立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发展是鲁迅沉痛的人生体验;对中国民众的清醒认识;对封建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积习的不懈批判;以及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期时代社会革命发展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鲁迅“看客”观的形成与发展展示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化为马克思主义者对民众认识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关于“宋代说话”的分类,鲁迅在其《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根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分为四科,即:小说、谈经、讲史书、合生,这一分类方法有误,是鲁迅先生对《梦梁录》的误读所致。实际上"宋代说话"应该分为小说、说经、讲史书和商谜四科,“合生”从属于“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