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举制的改革与废止对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关联.20世纪最初10年中国的启蒙宣传是辛亥革命的先导,在开启民智、普及西学方面,改革后的科举考试起过重大的作用.由于科举具有非常强大的以考促学的功用,通过考试内容的变化引导,士人的学习中心迅速从传统的中学转移到中西并重,特别是对西方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知识的引进和推广,起到了十分关键的推动和影响.废止科举动摇和颠覆了传统社会的制度支柱,导致知识分子从社会政治中心退居边缘,对政府的向心力大大降低,部分人走向行伍,直接间接地对辛亥革命的发生起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学堂教育迅速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的断然废除导致了社会承受能力的提前到来,引发了相应的社会危机,加上兴办学堂社会动员的失当导致了大量的社会弊病,从而严重地削弱了变革的影响,造成了社会的普遍弱化,最终也加速了清政府的衰亡。  相似文献   

3.
关于科举社会流动讨论中的几个问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对科举社会流动研究现状的梳理与述评、对史料和研究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对流动率与各社会阶层占有率的基本判断、"分层流动"的观察,以及尝试解决研究中的一些技术与细节问题,希望有助于科举社会流动讨论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对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的纪念,提供给我们一个更深入认识科举制度和更有效推进社会改革的契机。笔者指出,分析和评价科举废除的成败得失,前提是应紧密联系科举考试走过的历史轨迹,从更长时段、更大范围透视科举考试的本质与特征。其次,科举废除这一事件提示我们应关注社会改革中的心理建设和观念整合。笔者主张,对现有制度的任何重大的改革必须有全局性思维和长远眼光,综合考量改革的成本与代价,积极寻找更有效的替代性方案,这是科举制度废除提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5.
吴汝纶以其对世界的了解和对教育自身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的人才观、知识观和教育观,进而主张中国要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必须废除科举制度,借鉴日本的经验,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化的新学校。吴汝纶废除科举的主张与其同时代的政治家和教育家相比,更加明确坚定,对科举制度的最终废除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清的政治使全体国民面临着国际与民族千年未有的巨变和千年未遇的空前危机,晚清政治是典型的“危机政治”,而导致“危机”的根源则是特殊的八股科举及其教育的滞后:造就麻木的灵魂包括愚昧的军官和愚蠢的政治家,因而,科举成为阻滞中国发展的关键。从《纽约时报》的攻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废除科举成为晚清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合理的社会流动可以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缓解社会矛盾。每个人都有渴望美好生活与向上流动的意愿与热望,少数民族群体也不例外。当下,教育作为后致性原则在促进个体社会流动上,作用日益显著。但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学校语言、文化、制度环境中处于劣势地位,并导致了学业失败。如何重新恢复他们生活的希望与信心,衔接现代与传统、教育与经济、知识与生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断裂,实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流动,文章认为,民族职业教育可以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着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率较低、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技能培训重生存轻发展等问题。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多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职业技能资格鉴定,健全职业技能培训资金投入机制。  相似文献   

9.
异地高考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合理的社会流动,但各地区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及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利益诉求使得异地高考政策的制定和推动都举步维艰,且户籍制度和目前的高考制度使得异地高考政策并不能达到应有目的,反而可能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受到侵犯,加剧社会阶层的板结化。打破高考户籍制的桎梏,改革高考及其配套制度,才能最终发挥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  相似文献   

10.
代华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31-33
1905年科举制的废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但由此引发了社会各阶层思想观和价值观的变革,造成了士绅阶层对清政府的离心力,松动了清王朝的统治。新学的兴起带来的不仅是科学与技术,更是民主与革命。清政府失去了整合社会基础的功能,造成整个社会长时间广泛地趋于动荡不宁。学堂学生的革命化倾向和新军的崛起,最终引发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相似文献   

11.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并不局限于文人的范围之内,明清时期许多社会风尚习俗都受到科举的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社会活动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查考明清小说发现,明清时人在取名、科考风俗以及科举信仰方面均形成了诸多共性,并与科举保持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不得不对这个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清末内蒙古社会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的辛亥革命是全国范围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前内蒙古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既反映了革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成熟这一共同点,又表明由于内蒙古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里的革命带有更多的不彻底性和不成熟性.  相似文献   

14.
张英杰 《职教论坛》2007,26(23):4-6
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合理的社会,而社会结构的合理有赖于合理有序的社会流动。良好的职业教育不仅能够为学习者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而且也为其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合理社会流动,优化社会结构,从而加速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虽说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以后,以经、史、子、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科举教育倍受诟病。但是,当我们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一分为二地重新审视科举教育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教育体系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本文从辛亥革命时期滇云人才的成长背景入手,辨析了科举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格物致知传统和经世致用理念与兴滇群英集中涌现的内在关系,提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评判历史事件,若使其前后延长,扩展为中时段或长时段,则可以洞察出它对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亦然。如果把辛亥革命看作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始至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止,历时34年,分为革命和继续革命两个阶段,放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评判其成败,或许能有一个更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手工业生产是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其学徒制保障了维持生产的人才供给。学徒的出路直接影响到近代手工业学徒制吸引力和学习质量。文章对近代三种学徒制出徒后的社会流动进行研究,探索近代学徒制办学状况,反思学徒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评判历史事件,若使其前后延长,扩展为中时段或长时段,则可以洞察出它对历史发展的更重要的作用。辛亥革命亦然。如果把辛亥革命看作自1894年兴中会成立始至1928年12月29日东北易帜止,历时34年,分为革命和继续革命两个阶段,放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包括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来评判其成败,或许能有一个更公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公正是贯穿科举考试中的一条红线。科举考试对官宦庶民一视同仁,从考场专门设置、糊名誊录、双重定等第、别头试和锁厅试等方法的采用,都力图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公平竞争、择优录取是科举制得以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科举制度使封建社会通过选纳社会精英进入政治权力中心而不时迸发出活力。  相似文献   

20.
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是不确定的,受国家各项制度和政治运动影响较大,当时高等教育不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促进个体上升性社会流动的功能逐渐增强,并一度创造了“全能”神话。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逐年增强,高等教育促进个体社会流动的功能相对减弱,人们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也发生了分化,甚至一些人提出了质疑。未来高等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将呈现如下趋势:高等教育仍然是促进个体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不是唯一的社会流动渠道;高等教育将成为一种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