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船山是著名的经学大师,他在解《易》过程中,注重阐发《易》中九卦之礼学精神,即履、谦、复、恒、损、益、困、井、巽九卦的礼学精神。因《易》以显礼,船山最关注的是《易》中履卦的礼学意蕴。《履》即礼也,是哲人早期对履卦礼学精神的原初阐释。船山对《履》之卦爻辞进行辩证分析,指出《履》之礼学精神乃“谨于衣裳袺襘,慎于男女饮食而定其志”,履卦的礼学价值在于“正名定分,别嫌明微”,从而实现了《履》卦礼学精神之价值开新。  相似文献   

2.
周代乡饮酒礼与乐诗运用略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的乡饮酒礼、乡射礼中演出的乐诗分为“升歌”、“间歌”、“合乐”等三个阶段进行,而且每个阶段的演出形式都不相同,演出的乐诗曲目也不同,但表达的主题都与敬亲忠孝友爱团结有关,非常符合宴会欢乐喜庆的场景氛围。乐诗通过诗意和音乐温馨的情感魅力,表达主人对宾客友好与赞美,强化群臣之间的亲和关系,达到交流感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荀子礼论     
苟子认为,礼为“人道之极”,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礼是构成社会等级的标准,用以区分人群的高低贵贱;礼具有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人们“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要求统治者“隆礼贵义”,因此礼从形成概念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正身与治世的原则。荀子对礼的本质、起源、内容与作用作了异于前人的阐释,使礼的意义超出了其前孔子的仁本。  相似文献   

5.
御礼作为儒家“六艺”之一,是周代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周代的御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礼记》、《周礼》、《左传》等书对御礼的主要仪节作了详细介绍,包括为国君驾车的主要事项、驾驭兵车的主要事项、“五驭”技巧等.御礼所包含的“善治其马”的思想也被引申到了如何善待百姓、治理国家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人们把“礼不下庶人”作为礼的适用原则.这是一种误解.礼,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其表现形式是人的等级差别,它与刑构成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是普遍适用的一种行为规范,即”非礼则入于刑”.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权.  相似文献   

7.
南朝礼学的等级观念是钟嵘《诗品》“品第”批评法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钟嵘师从礼学大师王俭的学历背景及其兼通礼学与诗学的文化素养,决定了他在对汉魏六朝的诗人们进行品第高下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礼学的等差理念与序次思维,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形态。在《诗品》这部“思深而意远”的诗学批评著作中,礼学与诗学理论在审美价值理念、思想方法等层面彰显出高度的一致性,反映了南朝文学批评论有着深厚的礼学渊源与礼义内蕴。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汉代时期,由于儒家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于是“礼”成为指导政治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典则,并对国家的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同时“礼”思想中维护君主权威、官僚特权及等级名份、家长制度等内容也成为这个时期立法的理论基础,并对后世封建法律制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华法系在中古时期的典型代表,西夏法律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西夏刑事法律制度借鉴了儒家“德礼为刑罚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礼刑观,在罪名设置上严惩“十恶”及其他有损伦理纲常的犯罪,并通过限定亲属犯罪来维护家族伦理关系。在刑罚的适用上,强调“明德、慎刑”试图通过恰当的教化使民众服从;在处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上,亦遵循儒家一贯的“士庶有别”的等级观念制定特权法。西夏法律制度在其漫长的发展中,吸收借鉴以“礼”为核心的法律文化与自身法律文化相融合,从而成为中国法制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张东微 《考试周刊》2012,(73):32-33
“乡饮酒礼”和“射礼”是古代考察、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本文通过“乡饮酒礼”和“射礼”来透视“礼”在先秦人才选拔中的重要地位,这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先秦人才选拔标准,全面认识先秦社会的发展及对当代人才选拔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河湟汉族婚礼歌是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旨在渲染婚礼喜庆气氛的仪式歌.按其出场的顺序可分为婚礼前的歌、婚礼中的歌及惜别时的歌,其惜别歌主要由交人歌,辞姑娘歌,送客歌,拦门歌,回马歌,道谢歌等组成,在这组惜别歌中,玩具话别时的深沉与哀婉,更有惜别后的珍重与祝福.  相似文献   

12.
《英语自学》2009,(11):2-3
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一年之后,第11届全运会的盛大开幕式于周五(10月16日)晚在济南举行。全运会一向有着中国的小奥运会之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省会新建的奥体中心正式宣布了全运会开幕。  相似文献   

13.
《汉书·礼乐志》记载汉代宗庙仪式用乐有《嘉至》、《永至》、登歌、《休成》、《永安》五组乐歌。它们的制定原则、乐名含义、曲风等一直紧扣祭祀祖先,祈求庇佑的主题,充分体现了客观礼仪形式和主观礼仪主旨的完美结合。这一观点从表层来说是祭祀程序和祭祀乐的结合:从更深刻的根源追究起来就是宗庙祭礼与乐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位授予仪式作为高校校园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及个体的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学位授予仪式一方面标志着学生学习生涯的暂时结束,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学生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此,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学位授予仪式的过程、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以及仪式的教育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源自远古时期祭祀活动的礼乐传统,经周公改良以后,被赋予了人文和理性的色彩。流传到春秋时期,由于急剧变迁的社会形势,礼乐文化几乎完全承担了进行政治教化、区分社会等级的任务。礼与乐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使二者具有相同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文化功用与政治目的从这一刻起,具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并深深影响后世文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根据荣格的阴影与面具原型理论,《狂人日记》中“吃人”的深层文化心理是对人类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吃人”是阴影原型的显现,是人的本性吃人,不是礼教吃人,“仁义道德”只是社会所发展的集体面具,与吃人是对立的,只不过仁义道德对“吃人”的过分压抑反而使“吃人”现象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17.
礼仪教育方法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而采取的各种影响方式的总和。礼仪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活动的过程 ,因而礼仪教育的方法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 ,制约教育方法的因素的多样性 ,因而礼仪教育的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仅要注意其规范性、继承性 ,还要注意差异性、社会性、可操作性、时间性、限定性 ;不仅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选择和运用教育方法 ,而且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创造性地选择教育方法。我们在开展礼仪教育实践和研究的活动中 ,遵循小学生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音乐起源这一角度作为切入点,论证了古代的礼乐文化在巫仪式中的产生与运用情况,及供奉神的实物的礼物最终演变为儒家的理性的礼即礼乐的礼,与以娱乐神灵的歌舞两者最终结合为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主流———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9.
法家先驱管仲、子产、邓析和叔向等人.都对“礼治”作过探讨.并运用于实践。管仲强调“四维”、“八经”;子产折中于札法之间,认为礼是最高的自然法则;叔向坚决维护传统的“礼治”.邓析则“不法先王.不是礼义”。他们的言论与实践对后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四川凉山州宁南县六铁彝区为调查对象,对彝族"策格"、"瓦之勒"、"阿古荷"、"丛嗯"几种唱丧仪式进行了展示性的认知,并反思和观察了一种敬畏祖先、尊重生命的文化姿态以及"祖先崇拜"的彝族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