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云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109
20世纪60年代诞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促进了各个理论领域的变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在其影响下,出现了后现代课程观。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多尔在分析现代范式的基础上,以自组织为核心概念,形成了他的后现代课程理论框架。与现有的课程理论相比,后现代课程观有五个特征:反对权威和去中心化;多元化和差异性;合作与交流;鼓励自我意识和创造性;强调平等关系。后现代课程观给我国的课程实践带来了诸多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人性观的批判的基础上,探讨了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它对永恒不变的人性进行了讨伐,包括人的中心性、绝对性、自然性及为多数人所认可的人本主义的人性观:性善论。  相似文献   

3.
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科学视角.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内核.学校心理教师要选择和建构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范式,树立积极的人性观、健康观与发展观,培养积极的认知方式和乐观心态,形成积极的教育风格和人格魅力,扮演积极的心理教育者专业角色,建立积极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把握积极实践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论语》中人性观要点是:人性由天性和习性构成,天性即人的自然性。习性即人的社会性。人的先天的本性是相近的,人的后天的习性是先天的本性在后天的习染下形成的,其差异是很大的。天性无善无恶,习性可善可恶,社会和教育要通过个体的学习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性。孔子已经基本理解了人性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外因和内因的关系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孔子的人性观对现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课程观具有凸显多元化、内在性和人文性、情境性和对话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鲜明特征,对我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确保课程做到贴近幼儿生活、与时俱进的同时坚守民族特色、多元开放、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诚然,后现代主义课程观能够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提供丰富的营养,但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因此值得具体的研究工作者不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一、心理学的人性观(一)心理学:顾名思义,心理学就是研究人性的科学心理学方面的学者,不同的学派都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上,对人的行为和内心都有着相同或者相悖的见解。所以,一般而言,不同心理学派的理论基础都是建立在对"人性"这一关键词的不同理解,它的首要因素就是人性假设以及人性思想。研究心理学要知道心理学的起点与终点是归一的,起点是人,而又归结于人。从人出发的目的就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去中心化"。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中的"去中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师观是建立在近现代技术理性基础上的,后现代教师观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和解构。后现代对教师应然的角色进行了确证。后现代教师观是对教师精神的重大解放。教师在引导学生成人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人性和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魏书生的人学思想是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生发点,具有阿基米德点的作用。魏书生人学思想包括人性观、人际观两方面的内容。他的人性观可概括为善恶混杂的人性观,人际观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三个方面。这种人学观突破了传统教育中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人的局限,启示我们要多维度地来认识人(学生),从而实现人性化教育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去中心化"。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中的"去中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去中心化"。现代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后现代教育者认为,这种自然学科的中心主义使得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被打入冷宫,从而导致了学生思想的浅薄、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是指教师具有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包括主体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主动地自觉地承担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批判、创新,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实现发展的多元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它的意义在于:促进教师生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成长;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实现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的内在路径是:提升教育专业精神;在自我反思和研究中成长;在合作、互动中成长;终身学习:教师的阅读。  相似文献   

12.
建构主义作为当代西方认知心理学中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对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强调知识的建构性,培养成人学生的创造性;强调学习的情境性和互动性,注重情境性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的引导性和支架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发展必须反映多元论和个人独特性,课程设计者和实施者要理解每一个情境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其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在于,高职教师应积极培养丰富且多样的能力,尝试改变教学上的互动方式,将角色定位为协助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并在课程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comprehensive school teachers’ sense of professional agency changes in the context of large-scale national educational change in Finland. We analysed the premises on which teachers (n = 100) view themselves and their work in terms of developing their own school, catalysed by the large-scale national change. The study included theory-driven interventions in the case school communities, as well as pre- and post-test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learning of active professional agency was facilitated among teachers during the 2 years of development work.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eachers had adopted a more holistic orientation towards the reform. Moreover, the number of teachers who considered themselves as the subjects of the development work increased slightly. This increase suggests that teachers’ intentional and responsible management of new learning proceeds from the interpersonal meaning-making process to the internal process that regulates the elements of a teacher’s professional agency.  相似文献   

15.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发展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其根本目标在于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教师创新素质提高,促进教师发展需要与学校发展需要的统一和融合。从发展性教师评价视域下观之,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专业化发展断层和评价指向偏差等问题。构建科学、有效的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有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教师职业心理包括个体心理层次、微观心理层次和宏观心理层次,因循这三种层次,并根植于工作适应理论、胜任特征理论、职业发展理论和班杜拉的职业自我效能感理论,建构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理的复合模型,认为该模型涵盖五大模块:职业心理泵力模块、职业心理素质模块、心境环境互动模块、职业发展心理模块和职业情怀模块,并详细剖析了这五大模块的实质及关联。  相似文献   

17.
教师专业自主发展是一个有意识的、持续的、系统的过程,主要强调个体的、内在的专业化提高。专业自主是教师本人对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和主动性的凸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创造性、多元性和差异性的体现,是使教师最终获得其专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的驱动力。专家型教师始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着一种自觉的状态。专家型教师的特征,首先表现为具有强烈的专业发展意识,其专业发展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具备坚定的职业志向、不断挑战常规的勇气以及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专家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教师发展是学生成功的基石;专业自主是教师职业幸福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当我们从教育哲学的视角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发现一个令人忧虑的事实,即教师们很少或不愿去思考一些看上去很遥远而实际上却迫切需要回答的根本性问题。哲学之思能够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视角,帮助教师获得一种洞察力,使教师更清晰地理解教育、理解学生、理解自己,也能更好地理解教育改革中的冲突与矛盾。教师只有致力于建构个人的教育哲学,系统地思考教育的根本问题,才能真正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教师教育模式正经历着从“工具性”向“主体性”专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这一发展趋势也应该凸显出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心理上的新走向。“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阶段的教师教学创新越自主,就越依赖“工具性专业发展心理”阶段的约束,“工具性专业发展心理”越成熟,就意味着产生“主体性专业发展心理”的需要越迫切。因此,两个专业发展心理阶段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对立统一的互补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李青 《天津教育》2021,(1):182-183
随着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家长对教师的期望和要求也随之加大。由于各种因素,教师的职业压力越来越大,对教师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要重视和调节教师的职业压力,让教师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身到教书育人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