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旺斌 《东南传播》2011,(12):57-59
新闻传播与文化紧密相关。文化通过传播得以创造、传承和发展。新闻是文化的载体,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内含了一定的文化价值观。国际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及文化产品,更是折射了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价值标准。国际新闻在文化价值的建构、文化价值的增殖等方面都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信息洪水浪潮中的国际新闻也会给受众带来价值判断方面的迷惑。国际新闻传播要在传承文明中沟通中西,这样才能为人类的价值选择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并且促进构建人类更加健全的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2.
姜梦佳 《新闻传播》2022,(11):107-109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新闻传媒行业的进步。对于新闻传媒来说,其在动态发布社会新闻的过程中也会对文化传播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新闻传播能力是基于社会大众的接受能力为背景的,由此也会促进文化的传播。伴随着社会大众文化的持续提升,新闻传媒有效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平稳发展。与此同时,新闻传媒还承担着强化社会意识形态、民族凝聚力,以及文化传承的任务。因此,新闻传媒必须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的是新闻传媒对文化传播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希望为相关的研究人员和新闻传媒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宏 《青年记者》2012,(13):28-30
新闻媒体正在变成关系媒体 这不是说新闻媒体靠走关系,而是说人类的传播媒介似乎正在走回头路,这当然不是倒退,而是历史的螺旋式上升.这里所说的关系不是狭义的走后门,也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关系学,而是严肃地探讨传播媒介和人类关系之间的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博客在互联网上从安营扎寨起,就开始了它对传统媒介的冲击,成为传播领域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因为,它既有点对点的个人传播,也有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使点击率、阅读率和反馈率要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有效传播。因此,新闻博客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媒体造成了极  相似文献   

5.
“微博问政”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融合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13日,我国外交部开通了一个名为“外交小灵通”的微博,开博仅6天就吸引了2万多网友的关注。据悉,这是我国第一个部委开通的微博。其实,早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微博问政作为网络问政的新形态就已备受追捧。到2011年两会,短短140字的“微信息”已成为网民关注两会的重要渠道。微博的低门槛、低成本,让更多的人有了话语表达的便利,从而使信息发布的手段更加简单且数量更为庞大。正由于微博这个新兴媒体拥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多种优势,因而以报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面对微博问政迅猛发展的势头时,既要有面对大众传播新形态的危机感,又要在保持固有价值并发扬光大的基础上,积极寻找微博问政与自身新闻传播的“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6.
左志新 《传媒》2019,(15):9-11
澎湃新闻2014年7月22日正式上线,作为国内第一个由传统媒体向新媒体全面转型的移动互联网产品,五年来,澎湃新闻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内容为王,实现了传播创新、技术创新和运营创新,整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近五年,正是我国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融合发展取得巨大成果的五年,也是传媒生态发生急剧变化的五年。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中谈到如何发展先 进文化时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讲话强调:“要努力掌握和发展各种现代传播手段,积极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讲话对于指导我国当前的科技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8.
新闻传播不能独立存在,而是需要与其他因素之间相结合,才使得新闻传播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因为新闻传播在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文化知识。因此,新闻传播若要实现其价值,就必须遵循"文化秩序"。新闻传播活动之所以能够反映与批判文化秩序中一些不合理的社会关系,且在解构以及整合的过程之中创建全新的文化秩序,是由新闻传播行为的社会功能以及社会对其角色期望而规定的。良好的文化秩序,对于当前时期下全面创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主要对文化秩序与新闻传播的价值进行探讨,旨在为新闻传播更好地遵循"文化秩序"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普及程度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信息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自媒体的出现是这一变化的显著标志。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其自由性、便捷性、高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并迅速在社会舆论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影响和冲击,并充分发挥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使二者相互融合,推动新闻更有效的传播,也是当前传媒业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新闻报道在新闻客观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西方新闻更倾向于负面报道,中国新闻则以正面报道为主。这主要是中西方新闻传播思维、传播体制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本文从中西方国家的新闻传播体制的差异出发,分析了不同新闻传播体制对新闻报道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自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新闻传播产生了很大影响。自媒体技术重点应用网络科技,为社会传输信息,其具备快速性和时效性的优点,切实增加了新闻发布的形式,且能够吸引人们讨论。本文简要分析自媒体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冲击和影响,力求为今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打造强势体育文化出发,对我国的体育文化传播战略进行全面规划和设计。在对体育文化进行有效传播的前提下,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力从多角度加以解读。在我们为打造体育文化强国而进行的体育文化传播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力量,运用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生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进而加快我国成为体育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司法是现代国家综合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律的框架内,司法应以新闻传播的形式向社会公示,而传媒文化对于司法信息的传播具有深刻影响。在我国,除少数当事人或其家属有机会参与到司法活动中以外,通常情况下,普通大众只能依靠传媒途径获取司法信息,因此司法新闻的公开报道采用何种形式、深度和广度如何,会直接影响司法公开报道的效果,传媒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反映了社会治理体系管理能力的大小。笔者以中外司法信息公开情况为参照,分析媒体司法公开报道的文化现象,并探求不同国家和社会文化之间价值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武欣博 《新闻窗》2012,(3):22-22
博客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它的诞生和发展愈来愈凸显出其在新闻传播方面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目前,博客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媒体形式,博客作为一个大多数人都能使用的媒体平台,使大众能够自由地参与对新闻的提供和对新闻的评论,改写了以往那种由传统媒体播发新闻信息,受众只能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历史。随着博客群的不断壮大,博客新闻传播已经发展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视点,备受瞩目,那么,作为一种新媒体,博客新闻的特点及其价值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国内外蒙古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作了综述。总体来看,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大众传播与蒙古族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不太多,是这一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国内外蒙古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作了综述。总体来看,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大众传播与蒙古族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不太多,是这一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7.
翟大鹏 《新闻传播》2009,(8):102-102
传播效果问题是传播学研究的起点和归宿.是大众传播活动的核心问题。任何传播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实现某种或多种传播目标,所以传播从一开始到整个过程的结束始终存在着对传播效果的追求和设定。新司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最大规模的传播.其社会价值就在于通过信息和意见的传播达到彼此分享信息、互相沟通、协调行动等目的,因此,从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对新闻播音进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8.
陈邵桂 《新闻界》2004,(1):58-58
政治文化和新闻传播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新闻传播总是要受到一定社会政治文化制约,并进而受到其影响。政治文化包括人们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责任感等。它的形成与发展与一定社会的历史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又与现实的社会政治制度紧密相联。作为一定社会文化现象的政治,必然影响着该社会中的  相似文献   

19.
微博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对媒体行业造成了较大冲击,微博与传统媒体两者互补融合,能促进新闻事业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微博对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模式未来发展方向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网站,即"新闻单位设立的登载超出本单位已刊登播发的新闻信息、提供时政类电子公告服务、向公众发送时政类通讯信息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①。此类网站一般分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和其他新闻网站。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闻网站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家正式批准建立全国新闻网站约200家,形成了中央、省级、市级的三级阶梯式新闻网站布局。我国新闻网站往往依托于主流传统媒体,具有充沛的新闻来源和专业的新闻队伍,这保证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