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元新先生在《外国语》1994年第2期发表的《浅谈英语表语分句的因与果》一文,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认为连接词why引导的表语分句也可表示原因,与事实不符。如果运用句型对等转换原则进行转换比较,并以语篇、逻辑、语义分析和权威语法论说相印证,就可发现以why引导的表语分句不表原因,而表结果。其二,认为表语分句所表示的因与果总是同前面主语所表示的因与果相一致,也不尽然。当主句主语由reason、cause、result、efect等本身意为“原因”或“结果”的名词充当时,主句所表示的因与果与表语分句所表示的因与果是一致的。但当主句主语由名词性从句或指示代词来充当,或表语分句由why、because来引导,则主句和表语分句之间体现出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2.
郭璞的《尔雅注》是一部重要文献,多引先秦汉魏众书以证《尔雅》释义,《国语》亦在其列,这本书对《国语》研究史与接受史的梳理具有重要意义。《尔雅注》所选《国语》语例尽管不多,但极其精审,足见郭璞对《国语》之推重与熟悉,此亦为《国语》颇受晋人重视与喜欢的例证。通过将郭璞引《国语》例与韦昭《国语解》对照分析,亦可推测出郭璞应阅读过《国语》韦注。  相似文献   

3.
以和合本《圣经》为代表的中文《圣经》语言是文学性的语言,在"意思"之外,借助独特的句法、节奏、韵律,有比精确的"意思"更丰富的信息。而现代中国的"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国语",一种在"文学"中淬炼出的民族共同语,和合本《圣经》在1919年出版不是历史的偶然,有丰富的神学意味,它可以作为"国语运动"的语言范本。但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胡适一代人却与之错失。现在我们应当正视和合本《圣经》的文本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语解》是三国吴人韦昭对《国语》的注疏之作,它在《国语》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国语解》在后世影响巨大,除了传统认为它与《左传》关系密切,得益于《左传》的经学地位以外,其本身严谨、全备、既吸收传统成果又注重探究与创新的注释方法与独特的注疏特点是其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5.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极为重要的语类文献汇编,由于此书思想极为庞杂,各国之语的文体文风亦各不相同,因此造成了其材料遴选的范围和原则难以寻绎.文章试图从《国语》的性质和编撰目的人手,通过分析《国语》是否全为“治国之善语”,以记言为主的材料何以能和言事相兼,甚至以记事为主的材料并存,进而从语类文献的兼容性上探讨《国语》材料遴选的范围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国语》与《左传》是先秦典籍中的双璧,但两千多年来二者的地位却相去甚远。从近二、三十年出土文献中的“语”类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国语》的性质和价值之后可以发现,《国语》是先秦“语”类作品之集大成,是我国国别史的始祖,对司马迁《史记》的创作有重大影响。《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对中国史学史上历史的文学化和文学史上文学的史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杰出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历史散文的汇编,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它在写作上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这就是略于记事,长于记言。既然《国语》长于记言,那么,探讨一下《国语》记言的特点是有必要的。本文仅就管见之所及,发表一点粗浅的看法。《国语》记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国语》所记载的劝谏、辩诘、应对之辞,逻辑性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试读卷二《周语》(中)“王孙满观秦师”一段:  相似文献   

8.
东北沦陷时期的语言教育研究多集中于日语的普及及其作为“国语”的教育。随着近年史料的不断发掘与整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政策及文献研究逐渐增多,进一步丰富了伪满时期语言政策及语言教育的内涵,也为伪满时期语言接触与变异研究提供了“同时”语料。伪满时期汉语被称之为“满(洲)语”,凸显了当时汉语教育的特殊性;“满洲国语研究会”主办刊物《满洲国语》杂志连载的系列“满语”讲座类资料文献,呈现出东北方言口语的杂糅及早期现代汉语的特点。《满洲国语》及其《初级满语讲座》《中级满语讲座》等汉语教育文献,极大丰富了东北沦陷时期汉语作为外语的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9.
《国语》作为先秦时期重要的史料文本和语料文本,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语料价值。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文献一样,《国语》也面临着文本厘定的问题。对现传《国语》各个版本进行比对、梳理是确立《国语》文本的重要条件。由于《国语》成编时间较早,叠经传抄、刻印,《国语》传本、刻本之间的差异相当多。把《国语》各种版本辑合在一起进行勘校辨正,确定是非取舍,消弭《国语》各本之间的差异,就越发显得重要。文章以《四部丛刊》影印明金李泽远堂本为底本,参校明丁跋本、许宗鲁本、童思泉本和金李本,形成韦昭解《国语·晋语三》工作条目33条。在此基础上,参稽《国语》其他版本近30种,一一比对覆校,辨明文字,诠解训诂,揭举是非,推阐前贤,案以己意。以辨明《国语》各本是非及各本关系,以利于《国语》之进一步整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40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40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11.
《国语》虽然也是一部“衣被词人非一代”①的不朽之作,但它的遭遇要远比“楚辞”不幸得多。“楚辞”自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立足于文坛以来,学习、模仿、研究者不绝如缕;而《国语》则“门前冷落车马稀”。虽然也曾出现过“近代之《国语》”,然终未成蔚然之势,早在汉代,遂“《国语》之风替矣。”②《国语》问世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但人们却对它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研究甚少,甚而至于连它的作者为谁都确定不下来。虽然前  相似文献   

12.
《国语》和《左传》是我国先秦时代两部很有史料价值和文学成就的著作。二者相比,在思想内容上大体一致,都具有以民为本、崇尚礼仪、揭露暴君丑行和颂扬爱国壮举的思想倾向。在表现形式上基本不同,《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体,语言风格较为质朴;《左传》是以记事为主的编年体,语言风格较有文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中国翻译》、《外国语》、《外语教学与研究》等著名学术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标题汉英翻译的研究 ,从汉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言表达形式、汉语学术论文标题的语法结构形式、主副标题结构形式等三个方面 ,归纳出一些常用的汉语学术论文标题翻译技巧和处理方法 ,以探求论文标题翻译之道。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在《非国语》中对《国语》所记载的不合于“道”的内容给予否定,突出表现了他的政治观点和思想观点。《非国语》的政论性突出地表现出柳宗元“德”的思想观念上。他认为“德”是统治者统治社会的先决条件,是使人归顺的力量。柳宗元“德”的思想意识即是“大中之道”;《非国语》的政论性还突出地表现出了柳宗元鲜明的政治观点和“德政”的执政理念;《非国语》的政论性还表现在思想、政治观点与现实的套切关联上。  相似文献   

15.
左丘明姓名来源失载,单姓、复姓说均有疑。左丘明当以义命名,即“佐孔丘明史”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或可释为“佐孔丘明史而有失明细,于是有《国语》之继”。左丘明并非盲史官。《左传》可称《左氏春秋》、《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甚至《春秋传》、《春秋古文》乃至与《国语》合称《春秋》.《国语》,但却不可称《国语》或单称《春秋国语》。  相似文献   

16.
《国语》是记言性的史书,它保存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的语言资料。在研究当时语言概况这个问题上,它和《论语》有着同样的价值,甚至可以说,它比《论语》更接近口语。下面仅就人称代词在《国语》中的情况,谈一点体会。 一、第一人称 《国语》中第一人称代词卬、戎、鱼、台、辞、均未出现,只有吾、我、余、朕、予等几个。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吾”,出现了308次;其次是“我”,出现了179次;再次是“余”,45次;最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交代”词义的引申脉络,探讨了“交代”与“交待”的混同原因,比较了《现代汉语词典》与《国语词典》对“交待”的不同处理,认为《现代汉语词典》不妨以《国语词典》为借鉴,对不符合语言规律的“俗成”不能一味地迁就,而应积极地规范。  相似文献   

18.
刘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书的主持者,他所编撰的《新序》《说苑》两部书,大多采自百家传记,其内容与《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互相出入。余嘉锡先生《四库提要辨证》云:“此二书乃向采传记为之,所叙之事一仍古书原文。”今本《新序》已经不全,但就仅存十卷来看,它保存了所据古书的原貌,文字内容可补充《国语》《战国策》及《史记》的不足,也可作为校勘这些古籍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勾践灭吴》节选自《国语》,根据司马迁《报任安书》“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的说法,《国语》有可能乃左氏所作,但后来有不少学者对这一说法持怀疑态度。我们暂且不去理论《国语》出于何人之手,但从课文中勾践的对话语言来说,隐约透露着文人个人创作的影子,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0.
从《国语》看战国初期“以”的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语》的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在上古阶段的某些特征,在语言研究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对《国语》中“以”的用法进行了究尽式的量化统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以”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并总结出辨识动词、介词、连词“以”的几种方法,为研究“以”的发展演变提供点儿原始语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