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后方知甜     
去年四月中旬的一天,我们走进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杜导正同志的房间,就他与在京学习的企业报总编对话录一稿(刊登于1988年《新闻三昧》第5期)请他审阅。平易近人且快人快语的导正同志,热情地邀我们坐下后,关切地  相似文献   

2.
动态     
路透社全球总编:努力做最完美的镜子路透中文网9月17日报道,路透社全球总编史进德(David Schlesinger)在清华大学就"新闻业与金融危机"这个话题,作了《镜子与水晶球》的演讲。他说:我们在审视新闻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这个话题的同时,  相似文献   

3.
在没采访李德复总编之前,就听说他是一个大忙人。 金秋九月的一天,在武昌一条狭长的小巷里,我们终于找到了《书刊导报》和《爱情婚姻家庭》杂志的办公楼。环视着空间不大但井然有序的办公室,看着工作人员忙进忙出的身影,我们不由地想:领导这个集体,让这些年轻人在这里严谨工作的是怎样一个威风凛凛的总编呢?艰难创业,苦心经营这一报一刊的是怎样一位壑智的长者呢? 正猜想着,李总编走进来了,他戴着眼镜,一张近乎严厉的面孔,满身朝气竟使他显得比实际年龄小了十岁,一看就是那种敢说敢干的人。  相似文献   

4.
单文婷 《视听界》2009,(1):88-92
2008年12月5日,我和总编王晓明先生飞往广东潮州,参加“中国电视理论五十年学术论坛”,把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丢在背后。在南国一片盎然的生机中,我们见到了《视听界》的老朋友陆地教授。作为论坛的特邀专家,陆地行程安排非常紧凑,他特地将离开潮州前的1个小时午休时间留给我们。  相似文献   

5.
一直到今天,很多人都还对姜文在《北京人在纽约》中的告白记忆深刻:"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对于90年代初期刚刚打开窗户的中国人而言,窗外的美国梦因这部电视剧而被点燃,姜文的告白和刘欢的呐喊,是那个时代很多人激荡的  相似文献   

6.
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7.
英国《泰晤士报》总编要求每一位新记者,上岗第一天向他报到时,必须说出上办公室前爬了多少级阶梯。如若回答不出,便毫不客气地要其下楼重数。这个故事说明一个道理:当记者必须练好观察基本功,就是要学会用眼睛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细心观察的习惯。  相似文献   

8.
《华盛顿邮报》的最高行政负责人是出版者(Publisher)。他下面有: 行政总编,负责报纸较长期的业务与行政工作; 总编(或叫主编),主持日常报道; 总编下设两个副主编,一个负责新闻,一个负责各种专刊和副刊。新闻与副刊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有十几个助理主编(即部门领导人)分头负责,有问题和行政总编、主编商量解决。各个编辑部门有:(1)编辑:分派任务编辑,稿件编辑(即改稿编辑),日常值班编辑,版面设计编辑。  相似文献   

9.
王维办报     
黄俭 《新闻界》2000,(2):19-20
“王维同志还在《解放日报》当总编吧?”去年深秋的一天 ,我去拜访教育界的一位老友。一见面 ,他就问我。“早离休了。他大概今年已有80高龄。”老友听后 ,有些遗憾 ,谈起他想找王老总的缘由。几个月前 ,他搬进了顾村地区的欧式新房天馨花园 ,本想在如此优美的“巴黎风情”中 ,与老伴做做欢度晚年的美梦。谁知 ,这里的空气却不新鲜 ,附近的一家洋垃圾冶炼厂 ,不时散发着一股难闻的恶臭。“他们也写过几封信给有关部门 ,可都是泥牛入海。”他说 :“记得王维办报时 ,特别重视读者来信 ,在《解放日报》上我们经常读到来自群众的呼声。”这不…  相似文献   

10.
重要的是路 1990年10月13日上午9时30分左右,我们中国新闻代表团由北京乘机前往奥地利访问。但当天还到不了维也纳,只好到德国的法兰克福,要在那里住一晚,第二天再走。这其实正中下怀,多到一个地方看看,不亦乐乎! 代表团一共5人,团长是工人日报总编辑李冀,团员是广州日报代总编谢烽,北京日报女记者纪涛,全国记协处长戴预璋(也是女的),还有一个就是我。翻译是光明日报驻奥地利记者方祥生,他已经在维也纳等我们了。  相似文献   

11.
《青年记者》2009,(19):89-89
路透社全球总编:努力做最完美的镜子路透中文网9月17日报道,路透社全球总编史进德(David Schlesinger)在清华大学就"新闻业与金融危机"这个话题,作了《镜子与水晶球》的演讲。他说:我们在审视新闻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这个话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人们都叫他“老丁”。四十年前,当他二十几岁的时候,熟悉他的人就叫他“老丁”。现在四十年过去了,而与他一起工作的青年同志同样叫他“老丁”。“老丁”,是丁景唐同志引以为荣的称呼。的确,这种称呼说明了他平易近人。老丁原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党组书记,今年刚刚退居二线。多少年来,“三位一体”的职务使他工作头绪繁多,但他从不忘记自己是个编辑。近年来,除全面负责出版社的工作外,还忙于主持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这一重大文化积累工程,既当总编,又当编辑,率  相似文献   

13.
我们读一篇新闻,时间长了内容可能记不住,但标题却深深印在脑海里.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此标题制作见功力.在抗战时期,某地一个国民党县官天天叫嚷要老百姓"有人出人,有钱出钱,节衣缩食,支援抗战".这年清明节,县官给他母亲扫墓,竟然利用职权动用车队浩荡示人,并在府上大摆宴席,还要当地报馆记者予以报道.老百姓怨声载道,又岂奈他何?报馆总编迫于压力,不得不编发扫墓消息,但巧妙地用"国骂"制作了个标题:某某县长扫他妈的墓. 第二天见报,读者看了拍手叫好,连称解气,县官看罢直气得撅胡子,却又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4.
我们中国怍家代表团一行5人,在抵达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后的处四天,访问了哈国作家协会机关报《哈萨克文学报》。该报社址就在作协大楼内。“目前,我们报社最大的困难是经费不足和纸张缺乏。”《文学报》的老总一开口就苦相摆出。这位总编个头不高,精干、严肃、  相似文献   

15.
一个被纪检机构予以政纪处分的大清官员,怎么也没想到,他会有幸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媒体第一篇电讯稿的主角。1882年1月14日,云南按察使衔候补道台张承颐因欠解铜款,被朝廷问责,"摘去顶戴"。当天晚上11点,《申报》驻天津记者用电报向上海编辑部发回这条当日新闻,开创了中国新闻界的先河。就在1月16日这期刊登"处女电讯稿"的《申报》上,头版头条不是任何新闻,而是《申报》的"本馆告白":"将每日京报上谕,由中国新设之电报局传示"。这则告示,在《申报》头版连续刊登了5天。《申报》用电报传递谕旨后,以上海为中心的读者,次日就可以得悉北京的各种动态,这大大提升了京津沪三地的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17.
据《中外妇女》第二期载文,纪清漪谈“田中奏章”公布的经过:1929年,我是《华北日报》的副刊成员。一天傍晚,我送稿子,总编安怀音正看一个文件,神情很激动,指着文件说:“多叫人气愤,  相似文献   

18.
“广告”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广告虽然起源很早,但直到19世纪末,我们的语言文字中还没有出现"广告"一词,古人习惯使用的是"告白"、"声明"等词。"广告"一词以汉字形式出现,依据现存史料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在旅日华侨的资助下,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在1899年4月30日出版的第十三期中,该报刊出了用日文撰写的招揽广告的告白《记事扩张卜广告募集》,这是中国人自办刊物中第一次使用"广告"一词,但此时的"广告"尚属  相似文献   

19.
小王是刚分来我们报社当记者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就很崇拜鲁迅,十分爱读鲁迅的文章,同时练得一手犀利的好文笔,在当地颇有名气。近日我省一家单位与外商合资办厂。可这家单位刚接到外商的投资,几名主事领导就到省里一家最豪华的餐厅大吃大喝。小王知道后非常气愤,当即写了篇批评稿。稿子登出后,指责、扯皮的电话一个接一个的从有关部门打来编辑部,弄得大家招架不住。于是,总编狠狠地批评了她一顿。 一个人认为自己做的事很正确而偏偏又受到批评,心情是难以平静的。小王想不通,决定找总编评理。于是,两人展开了一场对话。 小王:你对鲁迅评价如何? 总编:众所周知,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文章和人一样得到了人民的肯定。 小王:我们可不可以向他学习? 总编:不仅可以向他学习,而且应该向他学习,尤其是要学习他的硬骨头精神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小王:难道不应该象鲁迅那样揭露黑暗?  相似文献   

20.
被视为菅直人首相强有力接班人的48岁外相前原诚司,被"无情"的在野党挖出他曾在去年4月接受外国人"政治献金"5万日元(约3989元人民币)的丑闻。在短暂的两天考虑后,他鞠躬谢罪,称以辞职承担责任,还日本形象和声誉一个清白。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