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元 《新闻世界》2011,(6):166-168
本研究选取央企的垄断与反垄断议题为样本,分析了三大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2008-2010年间对央企公共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而讨论影响框架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运用新闻框架理论分析经适房报道,从意见呈现的角度,考察新闻媒体在常规报道中如何呈现争议性公共议题中的各方意见。研究发现,"经适房"在主流媒体上的报道多是叙事层面的呈现;报道中的表达主体较为多元,各方意见发言者形成了一定的对话,不过整体而言报道遮蔽了议题的复杂性,模糊了议题的争议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任新 《东南传播》2011,(3):45-48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澳洲主流媒体—《澳大利亚人》在力拓案审判期间的报道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该报在对力拓案审判报道的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的问题展开了大量的关联性报道,在议题的选择上主要以经济为主,媒体主要关注的是在华外资企业的经营,负面报道较多地集中于政府对司法、经济以及媒体的干预行为,而在政治领域的关联议题中,传统的"中外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已不再是关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云南信息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其从2010年3月16日到4月15日一个月间所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和基调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观察以这四家报纸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如何呈现西南旱灾议题,以此来研究不同媒体对西南旱灾这一议题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5.
杨若男 《东南传播》2018,(5):155-158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2012年至2017年间110篇二孩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框架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对相关报道的框架构建.研究发现随着政策的推进,报道中的政治倾向不断弱化,人文关怀不断增强.最后本文试图讨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完善二孩议题的报道框架、改进传播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网络新闻全天候实时传播,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发挥到了极致.传统新闻媒体编辑看到了网络新闻媒体的这一优势,普遍利用网络获取新闻线索、新闻背景、拓宽新闻报道领域、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当然,在借网络之力的同时,时事新闻编辑要注意去芜存精,去伪存真.  相似文献   

7.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二元悖论往往衍生成为国家-民众之间的矛盾.在“云南怒江建坝”议题中,大众传媒策略性地建构怒江议题,动员社会各阶层共同关注该议题,大大降低了环境风险,发挥了社会公器的作用.然而,分析媒体报道环境议题的框架,仍有不足之处,环境风险议题的深入报道还有待政府的开明程度和公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的"新国十条"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从节目主题、采访对象及方式、关键词三个层次展开分析,描述《经济半小时》房地产报道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罗昕  赵小飞 《新闻战线》2021,(11):116-118
在"西方中心"意识的支配和影响下,西方媒体炮制了大量虚假涉华新闻,并辅以多种伎俩抹黑中国,进一步操纵国际舆论的反华倾向。西方涉疆报道强烈的政治色彩表明,虚假新闻已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的政治工具。反击西方涉华虚假新闻,打破西方传播霸权,需要充分调配国内国际资源,构建国际友好媒体联盟。  相似文献   

10.
钟新  汤璇 《国际新闻界》2016,(4):127-141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美国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之一,候选人对竞选议题的主张与应对是争取选民支持,实现竞选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信源分析和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对《纽约时报》2008年、2012年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涉及气候议题的共234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选期间,尽管共和党候选人在《纽约时报》的信源篇幅上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是民主党候选人的"政策应对"中的宣传框架才是《纽约时报》的主流报道框架。在《纽约时报》大选报道的气候议题上,民主党实际上占据了较大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1.
周海英  徐晓红 《东南传播》2010,(12):116-119
本文以人民网、新浪网禽流感专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分析理论,从网络专题栏目设置、架构和内容三大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网络媒体整体能较为客观、完整地报道了新闻事件进程,体现出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同时,由于受政府"危机公关传播"策略影响,人民网等以传统媒体为背景的新闻网站,在网络新闻专题的编辑过程中,发挥网络了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实现了官方严肃性。新浪网等商业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在网络专题的编辑过程中更多的是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报道新闻,以一种民生视角,平视社会和民众。但新浪网受采编权的限制,导致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教化功能尚显不足,且缺乏问题追究意识。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框架理论为出发点,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环境报》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期间有关雾霾报道的文本内容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有关雾霾报道的体裁以消息和评论为主,通讯较少,深度报道则最少;报道倾向以正面报道为主,负面报道为辅,而客观中立的报道则非常少;报道主题以治理措施为主,应对策略和责任归因较少,社会影响和雾霾天气的发展状况则更少。最后,笔者对《中国环境报》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雾霾报道的框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曹劲 《军事记者》2011,(10):8-9
在报网融合的媒介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要适应新的新闻宣传语境要求,实现素质转型、成为全媒体人才,面临了解网络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制作网络新闻产品的新挑战。本期专题,约请了几位业内人士,就网络新闻宣传的相关环节,从实践及其理论层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传统媒体工作者了解网络、学习网络、熟悉网络打开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环境传播的角度,借鉴西方框架理论的观点,对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新华社,有关德班世界气候大会的报道进行文本分析。首先,文章从中观的议题层次对相关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提炼出新华社"德班会议"报道的六大框架;然后,文章又从微观的文本层次对这六大框架进行进一步的话语包分析,概括新华社"德班会议"报道的具体特征。研究发现,我国主流媒体对环境问题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间接参与了外交表达。  相似文献   

15.
袁侃 《今传媒》2016,(9):72-73
媒介框架理论为研究媒体与受众的关系确立了一种视角,本文选择国内电视媒体报道魏则西事件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深圳都市频道和法治频道的相关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以了解他们的新闻框架。同时,又通过电话问卷调查,试图了解公众接收电视媒体报道事件的特殊框架。通过比较媒体框架与受众框架证实我们的预设:电视媒体在报道特定事件时只呈现此事件的一部分,受众在收看电视新闻报道时也会有一定的偏向,他们各自有自己特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王椅  江昀 《东南传播》2010,(1):22-24
本文从系统论的角度,对网络媒介的新闻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并将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作为网络系统中最主要的两个实体,对它们之间相互依赖、制约、对立的关系进行分析,由此来研究新闻报道在网络系统中的变化和适应,以及系统的动态平衡。在论述的过程中对网络新闻报道的发展和规范进行了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Downs的议题注意周期理论引入到新闻框架理论研究中,从时间维度对《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雾霾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洞察有关雾霾报道的演变和进展,把握其发展趋势,分析媒体的舆论监督、引导公众以及将危机转为解决问题的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梁小建 《传媒》2012,(2):76-77
今天,互联网使"人人都有麦克风",用户不但能接收信息,还能发布信息,表达诉求,互联网已然成为影响力巨大的新兴媒体。应该如何认识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的理论框架?互联网新闻写作与编辑实务应该遵循何种规律?这是摆在传媒学界和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以《人民日报》与《朝日新闻》20世纪80年代至2018年的转基因议题报道为例,基于议程注意周期,对中日主流媒体的争议性科技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两份报纸的转基因议题报道同步进入下降期,但上升期并不同步,相较于《朝日新闻》,《人民日报》的转基因报道进入议程注意周期的时间略晚。报道框架亦存在显著差异,《朝日新闻》始终将关切包裹置于最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的报道尽管不断减少对进步包裹的使用,但进步包裹却始终是首要的框架类型。在关切包裹的运用上,《朝日新闻》将妥善管理和公众参与或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人民日报》则始终最为强调妥善管理。两份报纸都倚重政府和专家等权威信源,但倚重的专家类型有所区别。本研究从两国转基因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现实背景以及两份报纸的办报立场两个层面解释了两份报纸转基因议题报道存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新闻",简言之,以网络为载体的新闻。伴随1994年4月中国接入互联网,杂志《神州学人》成为中国首家网络媒体。网络新闻时效性强、多维度、互动性强等特点,早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传统意义的传播模式,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而它的深度报道在不断吸取传统新闻业务经验的同时,也在逐渐形成自己别样的风格与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