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作诗功夫,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作诗的功夫。以此推论,许多老师认同语文教学的功夫也在课堂之外。这话对,但不全对。笔者个人认为,脚踏实地的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一、一只脚要踩实在书本课文上(一)朗读是基础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态,又是语文教学的基  相似文献   

2.
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是作诗功夫,陆游“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也是作诗的功夫。以此推论,许多老师认同语文教学的功夫也在课堂之外。这话对,但不全对。我个人认为,脚踏实地的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才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为了抓好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开发智力,在课堂朗读教学中,始终注意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在学生中大兴朗读之风,对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助益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就是最好的概括。切实抓好课堂朗读教学,实际上就是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读、写”比“听、说”重要,“读、写”中“读”更重要,“读是基础,“教而不如记(背)”,因而在课  相似文献   

4.
读和实践     
一、以读为根本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 ,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要从读的训练入手。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已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及“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认识。在现代语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仍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手段之一。读 ,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 ;读 ,是调动小学生动眼、动口、动耳、动脑等多种感官的活动 ;读 ,有助于增强语感 ,熏陶思想 ,有…  相似文献   

5.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朗读的传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道出了朗读的重要性。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了广大教师的共识。阅读与朗读的关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阅读需要解决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遣词造句的学习,对写法的关注与了解,所以必须通过朗读来加深印象。熟读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有感情地读是阅读理解的深化。读是培养听、说、写能力的基础,无论朗读还是阅读,都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也就是朗读,它不仅是一项口头语言艺术,它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三分文章七分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这就好比鱼儿离不开水,花儿离不开土。难怪朱自清说:“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曹文轩也说:“朗读是体会民族语言之优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重在培养学生“读、写、昕、说”四项基本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读”列在首位,可见朗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培养朗读兴趣”。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读书能力的过程之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那么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特别是一年级的学生如何进行读说训练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读带说,以说促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练习。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浅谈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黄秀红 《广西教育》2009,(25):18-18,21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然而,我们的一些老师在朗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弊病,请看以下两个案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师》2014,(Z1):87-88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主要途经,也是学好普通话,从小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基本手段,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极其重要的手段,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法。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于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朗读,学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朗读,文章内容情感传递离不开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要将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在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最普遍、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历代教育界名家谈及语文学习,常常言及“以人为本,加强朗读训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程标准》在年级目标中也多次提到应指导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曾经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种传统的朗读方法,既符合汉语语言文字的特点,又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规律。可见,语文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早已被我们的前人证明。  相似文献   

13.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巴金说得更具体:“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斯张”,郭沫若的诗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以上都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作为前辈读书治学…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语文教学应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着重铸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为此,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实验: 一、立足课堂   立足课堂,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必要的语文知识,并进行严格的听、说、读、写基本训练,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读、写是语文的两翼,仅就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而言,读和写最重要,少读对语文教学无疑是釜底抽薪,对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的一击。”遵循这一原则,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大阅…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重在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四项基本能力。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建议里也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见,朗读应成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文章不是无情物”,  相似文献   

17.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朗读的训练与培养。低段的孩子由于刚进学校不久,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最常见的要数读“望天书”和“唱读”这两种现象了。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此有了一点心得体会在此与各位共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徐松 《现代语文》2013,(9):109-110
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训练。阅读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朗读能力离不开朗读训练。然而,由于目前语文考试没有或很少设置“听力考试”和“口语考试”的项目,所以有声的朗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师所忽视。如何扭转这种局面,搞好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笔者谨借本文,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一、理解朗读内涵,认识朗读重要性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把无声的、缄默的文字转化成了有声的、响亮的口语。语文学习离不开绘声绘色的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它既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形成语文能力的一项重要基本功。按照朗读的熟练程度和朗读教学的推进过程,可以把朗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正确,即读准字音,停顿处理得当,不错读、不漏读;  相似文献   

19.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的作用由此可见。既然这条学习经验能从古流传至今,自然不是虚妄之说。为此,今天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应重视读的训练。然而目前在广大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却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初一学生的朗读太吃力,  相似文献   

20.
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新课标中也突出强调了“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倡导在课堂中让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近期,笔者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悄然掀起了“读步课堂”的热潮。从课初的初读,再到分自然段精读,教者在朗读形式上不断翻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配上音乐读、小组赛读等。这样的一读到底,不仅给听课者造成了听觉疲劳,而且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也只是“到此一游”。一言蔽之,肤浅缺乏深入,低效而又费时,盲目缺乏“行为指向”是目前课堂朗读教学的主要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