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毕田增 《教书育人》2007,(11):67-68
品书的文字,也属于书评的一种。不过,我更喜欢这个“品”字,它不是吹毛求疵地面对作者的文字,而是带着自我的感觉享受着作者的创作喜悦。它让你带着同情,感受作者的悲欣。“品”要比“评”柔和、亲切。  相似文献   

2.
<正> 注解文字是学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帮助读者理解作者的观点及其依据、进而引导读者对此进行更深一步钻研的重要桥梁。然而,很长一段时间来,一些作者对文章的注解文字及其格式不很重视,把它当成文章的无关紧要的附属品或点缀品随意运用,造成了注解文字及格式的严重混乱,影响了注解文字基本功能的发挥。在语文规范化工作深入开展的今天,注解文字及其格式  相似文献   

3.
王诗讯 《文教资料》2008,(32):121-122
小学阅读教学应引领学生潜入文本的深层,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有效的对话,体味文字的魅力,品察作者的情感,触摸文化的脉搏,积淀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相似文献   

4.
对《老王》一课的文本细读,应抓住关键词语"不幸"与"愧怍"进行品析,已无歧义。然而以往的教学中,我和学生却常常感觉不到"不幸"与"愧怍"。再次拜读文本,通过对"不幸"的相关链接和对"愧怍"的原因透析,真正明白了作者的"愧怍"和老王的"不幸",领悟到作者文字语言的精妙。  相似文献   

5.
"图画书用图像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是图文合奏。说得抽象一点,它是通过图像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诉说故事的一门艺术。"在文本意义的表达及审美功能的传达上,图画书中的语言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一种以图画和文字并重、共同叙事的复合性文本,图画书秉承"一连串图画和少量文字"的叙事特点,在必须使用文字进行内容叙述时,它的文字与纯文本文学的文字,有着明显不同的表达方式、特征、状态与面貌。图画书的语言具有几个比较重要的特征:语言的认知性、修辞  相似文献   

6.
遇见课堂,这里有敬业的师者,有纯真的学生,有优美的文章。师生与作者在文本中相遇,在文字间交流,听中"品"滋味、读中"尝"乐味、说中"嚼"苦味、写中"思"情味,共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7.
侯敏 《中文自修》2012,(5):22-24
"品词——知人——论世"是阅读与赏析诗词的有效方法。要想理解作品,就要首先在文字层面感知词人传达的意思,而后一定要在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再去深入体悟词人通过词作想要传达的情感,从而与词作对话、与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  相似文献   

8.
很难想象一个不喜欢思品课的学生,教师的授课对他会产生多大影响。所以教师要善于做"媒婆",把思品课"说"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对思品课产生倾慕之心,只有两情相悦,思品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魅力,实现它的价值。2011年,暑期远程培训学习了专题五"谈思品老  相似文献   

9.
<正>"以三品教师营造三品文化"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三品"是品格、品位、品牌。"三品"教师是高品格、高品位、高品牌的教师,即师德高品格、业务高品位、育人高品牌的教师。师德高品格是为师之"本",业务高品位是为师之"根",育人高品牌是为师之"晶"。师德高品格是"三品"教师其中之一"品",也是笔者以下将重点简述的内容。师德是教师从教的准则,"师有百行,以德为先",师德高品格是指教师具有正直信念和情操;热爱  相似文献   

10.
也许您不太熟悉本文作者魏智渊的名字,但如果您经常浏览教育在线"铁皮鼓"的文章或"铁皮鼓"的博客,一定会被其深刻、凝练、充满真性情的文字所打动。"铁皮鼓"即是魏智渊的网名。魏智渊,35岁。十几年来,他以不断求索和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一个中师毕业生成长为一位独树一帜的名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追问生命的意义与职业的价值。本文即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坦露。读这样的文字,我们可以触摸到他的苦闷和幸福、矛盾和裂变,同时,也不由得与他一同思考那个永恒的问题——"成为一名教师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是浪漫,还是现实?如果你想把它上成文字训练课,它就具有工具性;你想把它上成思品课,也能挖掘出很多人文因素。因此,在浪漫与现实的两大交锋中,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不是"语文的本质",而是"我们希望语文成为什么"。众说纷纭中,我比较赞同语文  相似文献   

12.
"品"是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的核心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东方艺术批评思维的特征.文章试从"品"文字本身的艺术批评内涵、"品"的传统思想渊源、"品"与"味"的联系以及"品"与魏晋人物品藻之风关系进行理论探源,从而揭示"品"在中国传统艺术批评理论中的重要位置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语言"是讲究表达艺术的语言,它不同于演说作报告,也不同于演戏说相声,不必像法庭辩论那么庄重,也不能像平时闲聊那么随便。教师的课堂语言,其格调风韵要独特,传情达意的技巧要微妙,它可使深奥晦涩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使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它可使教室春风荡漾满屋生辉,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获得知识和营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呢?  相似文献   

14.
正《桂花雨》是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作品,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篇课文以"桂花雨"为题,写了"我"童年摇桂花的乐趣,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向读者真实再现了童年的美好生活,让我们能透过文字,清晰地看到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收到了真切感人的艺术效果。一、"香"飘十里摇花乐文章中,作者花了不少的文字描写桂花的"香气味儿"。"桂花不与繁花斗艳,可是它的香气味儿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9,(70):36-37
语文是学生小学阶段学习的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情感,加强学生文字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本文中将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从"品词析句""体悟情感"出发,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方法,希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毋庸讳言,品德课不是学校课程中的"宠儿",其一,它不是主科,不能享受语文、数学科被师生们垂青的待遇;其二,它不是艺术科,限于各种条件,很少有专职教师将"品  相似文献   

17.
鲁迅作品为何"大撤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删除鲁迅部分文章,跟多数教师读不懂有重要关系".资深时事评论员单士兵在<鲁迅作品成教学鸡肋与语文教师素质有关>一文中更直截了当地把矛头指向语文教师,他在文中说:"我不想再去过多复述鲁迅作品的好,也不想去强调鲁迅作品被抛弃的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8.
正一、关于"主线解读"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何谓"路"?一是文章表现在文字上的文路,即文章的脉络,它统领全文内容,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切入点;二是作品内在的情路,这是走进作者心灵的一条路径。文本的文路是作者写作时,体现在文字上的主要线索,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词语特征。文本的文路线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关键词为文本的主线。关键词之  相似文献   

19.
反衬是散文写作的重要方法之一。张抗抗的散文《地下森林断想》多处运用反衬,表达了作者对人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思想深邃。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反衬的作用,在读中品析,在品中感悟,就找到了一把打开课文情思之门的钥匙,进而体会优美的文字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深沉的感情。一、用普通森林反衬出地下森林的不同平常。普通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是"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而地下森林"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中心",是作者思想、意图、情感等的聚焦点。它就是文章的主题,是整篇文章的统帅。在议论文中,它表现为"中心论点";在记叙文中,它表现为"主要人物"或"主要事件"的个性化"倾向"。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尤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