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宇婧 《新闻世界》2010,(6):181-18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一群其貌不扬、以出丑为宗旨的网络红人分外引人关注。本文结合原型理论来探讨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以及他们与其受众——网络哄客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利用网络丑角和网络哄客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从而揭示了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背后的消费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2.
网络与我     
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父亲领着我和姐姐.去看他领导研制的计算机——家父创建了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并且在那里一直供职到去世——  相似文献   

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文化造就了不同特征的方言熟语、生活习俗,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艺术形式.作为日渐被大家接受和喜爱的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尤其在人物的造型方面可谓独具匠心.本文从东北文化的语境中寻根,简析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人物造型最明显、最具分辨性的两个特征:"错位二人组的群体构架"和"作为个体的丑角塑造".  相似文献   

4.
2005年1月7日,改版后的北京日报在第15版用一个版的篇幅,刊登了长篇通讯《永远的刘胡兰》。不知不觉中,一行清泪流过我的脸颊——在报纸越来越厚,新鲜事越来越多的今天,你能从那些卖得火爆的报纸上读到过多少感动呢?又有几家媒体愿意用这么大的篇幅去追忆一个真正感天动地的英雄呢?  相似文献   

5.
金秋十月,书香中国。社长率我等一行,云月铿锵,远赴西安书市,被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观感、心得、建议,各获若干,现用成语谈观感。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不知道扬子鳄的人可以说是不多了,但知道扬子鳄是怎样“问世”的人也就凤毛麟角。我出于学的是“森林保护”专业,走出校门后又在林业部门当了七年森保干部,一是近水楼台,二是在我从事林业工作的那几年,正是国家和各级林业部门开始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的时期,我也就因分内工作,竟成了扬子鳄得到保护、开发、利用和记录这项工作的见证人。当我干上记者这一行15年后,还写出了让世人认  相似文献   

7.
二女幼珊在港参加侨生联考,以第一志愿分发台大外文系。听到这消息,我松了一口气,从此不必担心四个女儿通通嫁给广东男孩了。  相似文献   

8.
董瑛 《陕西档案》2014,(2):43-43
最早与档案结识,一部分是受父亲影响。父亲50年代初毕业于凤翔师范,一生做人正直、慎独、条理。一天父亲把我叫到一边说“这些东西是该给你的时候了”。只见他拿出一个发黄的牛皮纸袋子郑重其事地交给我,我打开一看,有小时的照片、毕业证、病历、住院诊断证明等,父亲称之为"家庭档案",叮嘱我要妥善保存,以免日后用到。  相似文献   

9.
李菁 《新闻天地》2010,(11):68-70
那时一方面有人弹劾我父亲,另一方面又有100多个“立法委员”在替他说话。后来还是蒋先生发生了话,说“如果不是胡宗南,我怎么出得来?如果不是胡宗南,你们怎么出得来?”弹劾案才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10.
朱晖 《出版参考》2009,(5):36-36
那是在大学时代的迎春晚会上,她演唱了一首《闪亮的日子》,他向来喜欢罗大佑的歌,而她的女生唱腔更具一番独特韵味,令他着迷。她谢幕的时候,台下掌声雷动,呼喊着再来一首。她嫣然一笑:“那我就再唱首《东方之珠》吧,有人愿意与我合唱吗?”他被起哄的同学推起,跌跌撞撞地上了台。  相似文献   

11.
我从学生时代起就经常到省图书馆看书,算起来已经六十多年了,其中经历三次馆址迁移,而且迁入现址后还有一次拆旧建新,共四次变动。最近欣逢她的百年华诞,特将个人记忆中的片段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非常感谢各位前辈、领导和各位同志在我父亲住院期间多次去探望,9月11日还向我父亲作最后的告别,尤其是彦修同志,这么大年纪也抱病参加,这些都让我们全家十分不安、十分感动。  相似文献   

13.
“我是编辑”——叶至善编辑艺术散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鲁 《出版科学》2000,(1):52-54
世界上自从有了“编辑”这一行当,也就有了“编辑学”和“编辑艺术”之说。有人怀疑过它的存在,认为编辑无非是“为人作嫁”而已,一本书的问世与传世,主要靠作者和作品的好坏,至于编辑,不过尽了点分内的、技术性的职责罢了,有何“学”与“术”可言呢!然而从22岁起就跟着父亲叶圣陶学习当编辑,一直当了半个多世纪的编辑还“老觉着没做够”的叶至善先生,却并不同意当编辑是“为人作嫁这  相似文献   

14.
两年前,父亲帮我打好背包准备好携带物品后,郑重地将一本《新闻写作教程》和河南日报社出版的《硕果集》送给我。打开扉页,上面还写着“好男儿志在军营”七个字。紧张而又艰苦的新兵连生活结束后,我下到了老连队炮班当了一名炮手。而和我一块下到连队的新战友有的去学驾驶、汽修,有的调到了机关。说不出的失落感让我从此变得沉默起来,干什么事都无精打采。  相似文献   

15.
我的父亲     
郭宏 《档案天地》2009,(7):62-63
读贵刊《人生驿站》罗风清“写父亲,教后人”之文章,深受感动,思父之情,悠然而生。  相似文献   

16.
我的父亲     
王雁翔 《军事记者》2010,(10):63-65
父亲去了。父亲去的地方是那个人人都不愿去,但人人最终都得去的地方。我没有想到,父亲的离去竟是那么快。就在他患病前的那一段时间里,我在数干公里外的军营里很想念他,焦灼的思念使我坐卧不宁,  相似文献   

17.
《我与八十年代》是马国川自二○○七年底开始进行、持续二○○八年岁末的系列访谈结集。他们的对话,于八十年代有歌唱,也有批判;有追忆,也有反思;有深情眷恋,也有决然告别。那是一个激情燃烧、浪漫热诚的年代,是全球化时代和商业化大潮逼近前,社会理想主义和思想启蒙运动的黄金岁月,那也是一个贫乏、肤浅、简单、"很傻很天真"的年代。回望或反思八十年代,同时也是对当下时世的审视和逼问。  相似文献   

18.
1923年秋,在北京二中读初中三年级的父亲(马彦祥),.已经迷上京剧,晚间经常独自外出看戏,时任北大教授的爷爷(马衡)屡禁不止,便下令把大门锁上,结果父亲仍是痴心不灭,竟翻墙而去。后来索性彻底摆脱爷爷对他的管束,留书一封,中断学业离家出走;  相似文献   

19.
我与越剧结缘,开始也是因为生活所迫。当时我觉得学戏能够自立,能够挣钱,过上好生活。不过,后来在社会历史变迁中,我跟越剧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遵从父亲教导,从小自立1922年,我出生在浙江嵊县杜山村。我有一个很好的父亲,他是农村教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人。我六、七岁的时候他教导我要自立,跟我说"自立"就是不靠爹不靠娘,将来结婚了不靠丈夫,靠自己,靠自己要有文化,要有自立的本事,这就叫自立。但父亲反对我学戏,说自立不是去学戏,要去学戏就不认我这个女儿。后来我还是不顾父亲  相似文献   

20.
《出版参考》2008,(6):34-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