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近30年来的法治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制度建设对于法治社会的重要性,而忽视制度有效运作所需的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法治之于中国,不仅是一种制度变革和组织重构,而且是一场文化观念的革命,没有丰盈广博的法治文化做根基,法治的社会将有如空中楼阁。法治建设的核心在于法治文化的养成,当前阻碍我国法治进程的障碍主要在于法治文化之缺失,为此必须从法治文化主体方面着力,促使法治文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法治作为一种最佳的治国方略,有其内在和外显的弊端,须通过消除"恶法”的生存环境,发挥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方式的正常功用等努力地克服法治的弊端,方能成就真正伟大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3.
法治作为一种最佳的治国方略,有其内在和外显的弊端,须通过消除"恶法"的生存环境,发挥仲裁、调解等非诉讼方式的正常功用等努力地克服法治的弊端,方能成就真正伟大的法治状态.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关于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数学证明是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公理为基础,使用合乎逻辑的推理去决定判断是否正确.数学证明具有二重性,即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数学证明的教育价值应该体现在:从文化上,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理性精神,懂得理性地思考问题;从知识上,证明能加深对概念和定理的理解,并能导致发现;从思维上,证明能训练和培养逻辑和非逻辑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对培根到霍布斯哲学发展的分析,可以看出,经验论走向瓦解,是因为对感性和理性的割裂。这种割裂,首先不是因为他们不重视理性,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感性本身就包含反思,包含了要上升到理性的趋势和可能。这也就较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在霍布斯那里,彻底经验论的出发点反而导致了唯理论和不可知论两种互相矛盾的理论结局。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的法学教育应当从培植人们对法治的信仰观念入手,把美育引入法治意识的培育过程,不仅有理论上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实践推广价值,也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创新与尝试。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高校法学教育中人文精神因受功利主义等因素的冲击而严重缺位,人文精神的复归便成为当前法学教育价值观念变革的方向。要实现这一变革,应该努力实现从重视技能培训向强调人文培育的理念转变,实现法学教育内容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实现教育方式上由简单的知识传授向对实践经验的体悟转变,此外还要重视对法学教师的教育。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法治普遍怀有美好的期待,但法治究竟能够给人们提供什么,法治的实现是否就意味着某些人们珍视的价值的实现,人们对这些问题的答案是模糊且含混的。本文试图以人们对法治的期待为视角,对法治进行概念分析。首先提供一幅相对完整的期待系谱,这其中从"薄"到"厚"依次对"法治而非人治"的理念、形式法治以及实质法治铺陈开来,试图解释人们含混的期待背后的法治涵义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如下问题:我们能否对什么样的期待是相对理性的这个问题达成共识?我们的期待在这个系谱中应该处于什么位置?满足了要求的法治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价值,或者其本身具有什么价值,以及我们"理性的期待"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最后,我们还需要对法治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作一番探讨,对理性期待的探索不仅需要对法治内涵展开分析,且对实践中可能遭遇到的困难也要有所重视。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坚执的个性和知识人的忧患气质,注定他一生在直面惨淡现实的同时,始终保持着对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焦虑和思考。他的法治思想及实践可谓集感性理性于一体,融思想、使命感、人格于一炉;由其尚情无我的圣贤人格所决定,他的法治思想中浸润着人间大爱的精神内核,而其宪政实践中又充满着近乎宗教般的狂热。剖析梁漱溟人格特质在其法治思想形成过程中所起作用,对我们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寻求中国特色的法治之路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1.
每一社会的统治阶级都利用法来维护和实现有利于自己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一般通过其强制、指引和教育等规范作用影响社会秩序。要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之目的,使中国更易于走向依法治国,就必须充分发挥法在社会中的规范作用,克服中国“人治”的传统等因素的束缚,确立法律至上、司法独立的观念和提高人民及司法、执法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儒学、儒家文化呈现复兴的态势。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重要财富。儒家倡导的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渗透于其所谓的治国方略之中,使中国传统法治思想中充满了德活的因素。传承了两千多年的儒家文化不应归于消灭。从中国的社会形态、观念形态来看,传统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的法治社会建设也应有其积极的作用,且可以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方略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正视我们的传统思想和文化,注重其中所蕴含的人性因素对我国法治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民主是指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有三种存在方式,即观念的、制度的和行为。法治指依靠法律治理国家。民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前提,法治为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进一步提高民众的民主法治意识,进一步健全法制,进一步拓宽公民参政议政渠道,加强对权力的有效制约与监督。  相似文献   

14.
章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应试教育弊端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指出学生订业负担越减越重的原因是应试教育的观念未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反思当代法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借鉴蓝本,透视当代中国法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探寻法治缺失人文精神的表征,并以此为法治改革的视域,以期弘扬21世纪法治人文精神的本有属性。  相似文献   

16.
从《欢喜冤家》看晚明文人价值观念的变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欢喜冤家》通过对颇为敏感的两性生活的深入剖析,寄寓自我对于个体生命价值的热情关注和严肃思考,试图建立用感性生命取代理性原则的新的价值体系,因而既不同于竭力向读者灌输道德意识的劝善之作,也与“着意所写,专在性交”的色情小说大异旨趣。明中叶兴起的心学与佛教净土观念的交互影响,使晚明文人对人性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并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小说创作中反映出来。从《金瓶梅》到晚明的通俗小说,清晰地呈现出知识阶层价值观念变更的发展轨迹。《欢喜冤家》的问世,标志着晚明文人世俗化过程的完成  相似文献   

17.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把民主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重要要求,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中西权力传统结构与资源配置机制的对比,重新审视了市民社会法治之路的主张,特别关注了我国法治路径的权力传统约束。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中国"这一新概念、新命题、新论断的提出,切合当下中国推进法治的要求,体现了强烈的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主体意识,是新形势下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的丰富与深化。而邓小平法治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实践,不仅为中国法治社会建构了框架、轮廓,勾画了清晰的蓝图,也指明了我国法治社会的未来走向,对法治中国的实现具有指导和传承作用。结合邓小平法治思想积极开展法治中国的研究,对于推进法治理论发展、促进法治战略共识、加快法治中国建设、实现法治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法制与法治都属于法现象的范畴。法制是国家的法律和制度 ,而法治是以民主为社会基础的法制模式 ,包含着一种价值追求。两者存在着位阶上和属性上的差异 ,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的中国 ,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