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新闻是从哪里来的呢?对这个问题,似乎很难用几句话把它说清楚。这里只联系本人近年来采写新闻稿件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有的业余通讯员说:“很想写稿,但没人提供素材。”我的体会是广交朋友稿源多。通讯员和群众是鱼水关系,鱼儿离了水是难以生存的,通讯员脱离了群众,尽管你有天大的才能,也是写不出稿子的。要想和群众交朋友,还必须解决一个思想方法和采访态度问题。要以诚相待、甘当小学生,见领导干部是这样,见普通农民也是这样,群众才愿意和你交朋友。  相似文献   

4.
小分队采访不同于平常的采访报道,要求有深度、驾驭全局、服务于采访主题;其关键在于团队合作的精神和同一题材不同角度切入的新闻视角。据了解,有过这种小分队采访经历的记者不在少数。在相关的新闻教科书上,小分队采访报道是指:若干新闻工作者集中在一段时间内,有组织地做同一题目的调研或采访活动。也被称作采访团。这种较富中国特色的采访报道形式在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调研、焦点事件、典型报道中被广泛应用。假如你被选派参加小分队采访,你要做哪些物质、心理以及业务上的准备?要想出色完成任务,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对记者个人素质提出哪些要求?  相似文献   

5.
“原创”是个让中国电视人既爱又十艮的词,坚于原创却又苦于原创,念兹在兹却尚付阙如。中国电视人一直在原创的道路上努力行走,却始终像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关于原创节目的探讨,在学界是个常态话题,本刊也曾陆续做过与此相关的专题,这次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于此,源自最近几条与原创节目相关的“喜”闻:  相似文献   

6.
众多的经济新闻中,除有一部分受到读者的欢迎外,还有相当多的经济新闻令读者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何在?依笔者看,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少活力.那么,经济新闻的活力从哪里来呢?我翻阅了已评选出来的十届全国好新闻、两届全国现场短新闻和三届“中国新闻奖’中的获奖经济新闻作品,觉得经济新闻的活力主要来自下述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学写评论,第一步就要学会选题。选题,统言之包含:命题、主题和标题。在这一讲里主要探讨如何命题,也就是如何捕捉写评论的题目。我给新闻专业的大学生讲授评论课,每  相似文献   

8.
2008年底,第9届深圳读书月的“阅读中国30年”系列活动中, “30年30本书”的评选经过一个月的公众自由推举、一个月的网络票选及手机短信投票,从30年来的30余万本出版物中最终选出了30本对中国人心灵影响最大的文史类读物.钱钟书的《围城》、李泽厚的《美的历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傅雷的《傅雷家书》、陈忠实的《白鹿原》、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金庸的《金庸作品集》等经典之作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9.
我是凤凰卫视的一名忠实观众,每晚总要看完“时事开讲”后才入睡。5月27日,借赴港参加“中文新闻标识语言国际研讨会”的机会,走访了香港凤凰卫视资讯台,想探究一下凤凰卫视是怎样造就并凝聚一大批“名嘴”,打造出“凤凰”这个令全球华人瞩目的品牌的。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百艺好学,一巧难得。”文章千般,法路不一。但一篇叫得响、对人有启发的新闻,却都与它的“点子”好关系很大。我体会到,点子就是“立意”。搞新闻工作就应点子多、点子新。我自己开始搞新闻报道的一段时间内,在采访时头脑里跳不、出好点子,常常是两种情况:一是到了现场,如同进了“仙山”,看到遍地都是宝,而失去了选择的能力,事不分巨细,“材”不问新旧,连包带揽;二是到了采访的单位身在宝山不识宝,这也看不上,那也瞧不起,采访到结束却从“宝山空手归”。自己总结了经验教训,虚心向别人学习,在抓点子上才有了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11.
前年以来,我在20多家市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发表了100余篇评论稿件,有的还获了奖。有明友问我:“你的这些评沦是怎么‘论’得起来的?”我的回答是,评论稿件和其它新闻稿一样,总得先找个“由头”。这样才可能“说原由,讲道理”,写出一篇评论来。那么,评论  相似文献   

12.
10年前,我写的言论《脑子笨更应刻苦学习》,被《解放军报》评为优秀文章.从此,我写言论的兴趣愈加浓厚,不少言论被中央、省、市报纸和电台、电视台采用,至今已发表500来篇,有的还获了奖.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3.
《出版经济》2021,(7):8-9
政治优势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法宝,是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新生事物的一种本质属性,是事业的正义性、路线的正确性、理论的科学性、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及其总和.政治,是关于权力以及权力运用、维护、变动的思想、态度、观念、规则、制度、活动,它回答谁支配谁、资源如何分配等问题.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  相似文献   

14.
关注“热点”是每一家媒体所孜孜以求的。换言之,正是对“热点”的大力关注,一张报纸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为受众所注目。比如《华商报》,这张名不见经传的地方报纸,由于接连刊发了“夫妻在家看黄碟”、“麻旦旦处女嫖娼案”等颇具影响的稿件,并引发了有关公权与私权等热点话题的讨论,一时间名声大噪。  相似文献   

15.
在朋友家,听到一位通讯员丧气地说:老师,我很喜欢写作,但我可能不具备写作细胞,写的东西寄出后大都石沉大海。很少见报,我真没信心啦……据说,这种情绪在部分通讯员中还较普遍。我说不清“写作细胞”这玩艺,也没见科学家论证过。反正我了解,古今中外,诸多名人名家,无不是经过长期坚韧不拔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幼年读书“口舌成疮”、写字“手  相似文献   

16.
牛稳 《兰台世界》2019,(z2):83-84
<正>我们从哪里来,为何而来?到哪里去,应怎样去?历史在等待和记录我们的回答。从哪里来,为何而来?"我们国家,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1]这是一九五五年一月十五日下午,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这是伟人的回  相似文献   

17.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以铅字为传播媒介的印刷文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吸引着人们的视觉感官,而以报纸为代表传播理性文明的传统印刷品却住艰难前行。为了扭转江河日下的颓败局势,报业开始积极寻找能够在传媒竞争中立足、制胜的转折点及突破口,免费报纸即是报业市场在探索过程中的一次大胆尝试。短短十余年间,免费报纸从不被看好的“地下刊物”发展成为影响力蔓延全球的报刊新势力,  相似文献   

18.
“大哥大”——移动电话的别名,时下可谓家喻户晓的时髦名词。以往,“大哥大”是商界的宠物。而眼下,许多党政机关干部纷纷争配“大哥大”,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不能说很正常。在官员争配“大哥大”的背后,有许许多多不廉洁现象。 官员们的“新行头” “大哥大”本是一种通讯工具,现在却被赋予某种社会属性。成为权力与财富的象征,或是一种福利和待遇。于是乎,一些地方和单位就有了明文决议或口头约定:官至某级,可配“大哥大”。某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配置“大哥大”506部,金额559.32万元,涉及181个部门、506名干部。其中,市直机关32个部门配置149部,7个县区149个单位配置357部;地厅级干部配置7部,县处级干部配置171部,乡科级干部配置268部,其他职级干部配置60部。地方财政最困难  相似文献   

19.
张先珍 《青年记者》2006,(22):50-51
近年来,一种新的新闻理念悄然流行,那就是特别策划。特别策划又称新闻策划、主题策划,是报刊编辑围绕报刊主旨,审时度势,提炼主题,运用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创新组合,来表达与探讨某个社会问题的做法。特别策划是媒体竞争的产物。通过特别策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新闻资源,巧妙地变  相似文献   

20.
<工人日报>2007年8月17日在题为<关注网络民情,贵在关注民生的责任>的社评中写道:"热衷于花拳秀腿表面文章,他又会多少心思去关注基层正面临什么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