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全国二十多家异军突起、引人注目的都市报,以“中国报林中一匹黑马”的态势,刮起一股强劲的报业改革旋风,带来了中国报坛的“全面性的竞争”,使传统晚报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冲击、挑战和竞争。可以预期,这个竞争还会继续扩大与深化。 说到底,都市报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晚报,是日报、机关报报系中的“城镇市民生活版”。用都市报的同志自己下的定义,就是“市民新闻报”,即“定位市民、彻底走向市场的城市报纸”。都市报的崛起,一如80年代以来晚报勃兴的大背景,首先是党和政府政策好,社会舆论环境好,读者需求市场好,为新型…  相似文献   

2.
这篇论文阐述的形象新闻“卖点”问题,涉及三个层面:一是进一步佐证“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时代感、科学性及其归宿;二是揭示形象新闻“卖点”与“图文并重”的内在联系;三是反思报纸要闻版刊登巨幅新闻照片的观念障碍,提倡辩证思维,有所破才能有所立。 “卖点”的市场背景 自从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的报纸,无论机关报、专业报、市民报……无一例外地被推向市场,几乎没有一家报纸的社长或总编辑,不以极大的精力关注报纸的征订量与零售量。 现在,对报纸是“特殊商品”已经没有争议。所谓“特殊商品”,一是宣…  相似文献   

3.
田梅 《传媒观察》2005,(11):30-31
自都市报发轫以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报业市场中的重要力量,部分都市报已成为报业集团广告收入的“主力部队”。观察都市报的运作可以发现,早期都市报在定位上以市民报为主,生活化色彩较为突出;内容上“首先是以批评报道打开了读者市场,其次是故事化和娱乐化。这在业内被称为都市报早期赢得读者的三大件”;机制上,很多都市报实行“双轨制”运作.即兼具机关报和市场化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李林容  陈翔 《新闻界》2002,(5):19-20
市场报的趋同化历程发端于都市报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在机关报、晚报二元交织的夹缝中,以开创性的“市民生活”定位和市场化运作理念,实现了报业与市场的对接,变计划经济办报为市场经济办报,构建了中国报业新格局,同时也点燃了中国报业大战的烽火。都市报以全新的理念和市场化的办报行为,优化了计划配置新闻资源的机关报结构和对日报填补式的晚报结构的同时,催生了一大批同质同构的市场报。市场报趋同竞争的几个成因市场报趋同的生成背景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报业的市场竞争逐步取代传统机关报、晚报的行政配置,报纸…  相似文献   

5.
魏玮 《新闻知识》2007,(3):77-77,25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而同的是,它们均放弃了报纸周末版这块“肥肉”。下图为2006年11月6日至11月12日四家报纸日版与周末版版面比较:  相似文献   

6.
贴近性与主流化,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主题词.“贴近性”是都市报与生俱来的一个重要特性,“主流化”则是都市报发展与创新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追求.都市报跳跃式发展的起点与落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都市报诞生之初,就带有鲜明的贴近性特点.“贴近性”之所以成为都市报与生俱来的特性,可以归纳为以下原因:一是都市报为市民而生,理所当然需要贴近市民生活.1995年1月1日,被称为“都市报鼻祖”的华西都市报创刊,发刊词即以《做市民的忠实公仆》为题.该报明确定位于“市民生活报”,并声称读者是否喜欢与需要是衡量办报好坏的标准.①“以市民的眼光透视都市生活,用老百姓的语言写老百姓关心的事情”,从而开创了有别于传统报纸的“都市新闻观”.  相似文献   

7.
“都市报”的勃兴与挑战,正成为新闻界的热门话题。这里所说的“都市报”有特定的含义,大抵是指由省级党委机关报主办,在省会城市里出版,以省会城市报纸为主要竞争对手的都市生活类报纸。京、津、沪三直辖市不计,广州有省办《羊城晚报》是特例,以前各省会城市市民主要读市办机关报和晚报。一些省委机关报创办晚报成功,特别是《新华日报》创办《扬  相似文献   

8.
刘国华 《新闻前哨》2002,(10):33-33
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新闻媒体向市场化进程中,长期受到主流媒体冷落的社会新闻身价陡涨。晚报、都市报率先抢占滩头阵地,各级机关报、综合类报纸,甚至行业报、专业报也积极仿效,纷纷调  相似文献   

9.
都市报诞生至今,时间不过短短8年。2001年前,“其兴也勃焉”。在《华西都市报》的带动下,都市报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蔚为“都市报现象”,新闻界人士对其发展态势亦普遍看好。之后,在关于都市报的未来走势的评论中,则经常可以听到来自正反两面不同的声音。其中,都市报新闻的“软化”问题是人们议论的焦点之一。都市报的领头羊《华西都市报》对此作出回应,提出“二次创业”的设想:在原来颇具晚报性质的都市报的基础之上,打造全新的严肃报纸。所谓“严肃报纸”,指的是以报道硬新闻为主的报纸。一般而言,区分软硬新闻的标准在…  相似文献   

10.
都市报“俗”,有目共睹,大部分人认可这种“俗”,喜欢这种“俗”,也有人因其“俗”而颇有微词.其实“俗”与“不俗”并没有楚河汉界,都市报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大幅度攀升,原因之一就是把握好了“俗”与“不俗”的辩证法.“俗”:通俗、庸俗和恶俗一个“俗”字,至少有三个等量级:通俗、庸俗和恶俗.追求通俗、避免庸俗、杜绝恶俗,是都市报“‘俗’字三字诀”,这是由都市报的性质和定位决定的.首先,都市报是“新闻纸”的一员,要面向社会不特定的大众,受“受众最大化”这一基本规律的制约.“通俗”的文章要做透做足.其次,都市报不是党和政府的机关报,是面向市民的大众性的报纸,市场规律要求报纸投市场所好.报业市场说到底是读者市场,都市报定位在市民,并非精英阶层,适度的俗的存在应该允许而且是必需的.否则,无异自断生命线.  相似文献   

11.
在西安庞大的都市类报业市场上,《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两家报纸拥有各自固定的受众群体,《三秦都市报》,《阳光报》,《美报》等作市场补充。《华商报》着重报道社会新闻、突发新闻,《西安晚报》强调时政新闻、民生新闻,《三秦都市报》定位为“每位读者的朋友”,《阳光报》侧重其它媒体信息的整合。各个报纸的办报理念、报纸风格、市场定位等虽有不同,但不约  相似文献   

12.
随着报业的繁荣,社会新闻以其贴近性、可读性堂而皇之地走进了包括机关报在内的新闻媒体的殿堂。新近10年间崛起的都市报,在社会新闻方面以观点新锐、反应快捷、信息密集等特色,狂飙突进式地抢滩市场。都市报的新闻立报,几乎就是“社会新闻立报”。迄今为止,社会新闻依旧是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研究晚报,发觉一个有趣的现象:晚报中的大半成员是身兼两职:既是党委机关报,又是晚报。如果从机关报性质和报纸的级别而言,它们算得上是地市报的“亲兄弟”。然而,出于种种考虑,它们选择了晚报形式。还有一些市报,近两年也由日报改为晚报。于是,我又把眼光投向“固守阵地”的地市报,发现  相似文献   

14.
谌笛 《新闻窗》2005,(3):51-52
在报业市场的竞争中,地市委机关报既要面临中央和省级机关报的竞争,又要面临晚报、都市报等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竞争。后者由于其目标读者群的大众化,这些年来,在同地市委机关报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优势:发行量居高不下,广告收入逐年增加。这就使得上有中央、省级机关报的压力,四周又有晚报、都市报等市民生活类报纸挑战的地市委机关报,在报业市场竞争中,日子并不都好过。市场无情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论的都市报纸,指晚报、都市报、商报、早报等城市报纸,它们都是以城市居民为读者对象的综合性大众化报纸,而区别于以各级党政干部为读者对象的机关报。在成都市,都市报纸就有七家,它们在同一发展空间中较量,成都报业竞争之激烈也因而全国闻名。 都市报纸以反映都市变动,服务市民生活见长,都市新闻、服务性和娱乐性是它的强项;在市民日常生活之外的影响力是它的弱项。新闻史上有条规律,一张综合性报纸不管因为什么原因站稳脚跟后,它总要追求更大的影响力。它甚至不得不这样做,为了竞争,为了发展,为了适应阅读品位日渐提…  相似文献   

16.
田梅 《传媒观察》2005,(7):30-31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以都市市民为核心、主要从市民需求和都市生活本身挖掘信息来源的都市报迅速崛起,成为城市报纸零售和广告市场的重要力量。都市报的发展之路充满变革,从内容定位看,现今有两种模式比较流行:一是单一大众定位,即通过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主要需求提升发行量,“实用新闻”、“民生新闻”均是这类定位思路的代表;二是多个细分市场定位,也就是报纸将读者划分为不同的群体,针对每个细分群体提供专门化的内容,通过满足各个细分市场的需要间接地实现发行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城市报语言暴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化在我国迅速“扩张”和繁荣以及市场化浪潮的兴起,我国的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此背景下,以晚报、晨报、早报、快报与都市报等等名义出现的城市报群迅速崛起,填补了党报、机关报的市区新闻、市井新闻的空白,成为最贴近广大市民、最具有市场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新兴报群。  相似文献   

18.
周末版的兴起和都市报的出现是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变革中的重大事件。1991年,周末版热潮兴起。90年代中期,面临危机的省委机关报纷纷创办都市报,走上“小报养大报”的路子。《华西都市报》、《楚天都市报》、《大河报》等发展势头迅猛。有研究者认为,如果说晚报是中国的“半大众化”报纸的话,都市报则是中国真正的“大众化”报纸。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地市报队伍中,有一类非常特殊的报纸——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由原地级涪陵市、万州市和黔江地区党报转型而来的《巴渝都市报》、《三峡都市报》、《武陵都市报》。它们都属于在夹缝中生存的报纸:报纸定性为区域性综合类都市报,而所在地方党委政府仍然要求报纸发挥党报职能,然而报纸不是区委机关报了,发行不能靠行政命令,闯市场的难度很大。《巴渝都市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出版发行的,  相似文献   

20.
吴定勇 《新闻界》2004,(6):37-38
当今的中国报纸中,市场化程度最高、读者最多、影响力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恐非都市报莫属。近年来传媒学者们对“都市报现象”作过深入的研究,但多侧重于探讨其在新闻传播方面的特点和创新,并将此视为都市报迅速崛起和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而对都市报得以诞生、成长的社会历史条件甚少涉及或语焉不详。特别是都市报号称“市民生活报”,可“市民”到底是什么、都市报的横空出世与市民社会有何关联等问题,似乎少有论及,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