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经典在于作者成功刻画了一个青春期少年的形象,并关注到了一个前人很少给予关注的群体,而理解小说主人公的身份是解读这部小说主人公形象的关键。因此,在对小说主人公特定身份加以明确的基础上,从小说主人公的社会身份出发,可以更进一步阐述和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杨期存 《考试周刊》2010,(18):35-36
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描写了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经历种种波折以后.主人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可见性,这是他走向完整人格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3.
亨利·詹姆斯的小说《贵妇人画像》是他写作生涯早期"国际主题"的佳品,也是最早一批呈现身处异质文化中人们的身份困境的作品,这部作品中的美国人几乎都是身处欧陆文化中的异乡客。小说中的美国主人公们在两种文化的碰撞中徘徊、寻觅、挣扎,最终在文化夹缝中重新建立正确的文化身份。本文旨在分析主人公的这一过程,并为当代人在文化交流和融合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苏菲的选择》是一部贯穿着人性的挣扎与勇气的杰作,处于身份的失落感中的主人公始终置身于对身份的追寻过程中。身份主题让作者将小说联系成了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解答了一直处于争论中心的小说的结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索尔贝娄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特征总是处于一种由强到弱的淡化过程中。这种淡化的轨迹有两条:一是以时间为线索,另一条则是以空间为线索。贝娄小说中主人公的犹太身份是贝娄文化身份的重要风向标。循着这两条变化的轨迹,贝娄的文化身份由犹太作家渐变到犹太作家和美国作家直到他所自称的"一个有着犹太(文化)遗产的美国作家"。这种身份的演变使索尔贝娄不断超越了种族的局限,使他在展现和探索人性的过程中有了更丰富和宽泛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潘凌  吴群 《文教资料》2007,(11):61-62
本文从小说《蝴蝶梦》中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历程的角度,探讨了无名女主人公的自我身份定位的变化过程;研究了这本名著中除文学价值外的心理探索价值,给女主人公曲折而艰辛的身份探寻之路,提出了一个明晰的轮廓。  相似文献   

8.
摘要:在《英国病人》中,人物的文化身份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小说中主人公阿尔马希不断遭受到身份问题的冲击。文本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入手,运用“流放”与“寻根”理论来剖析这种“流放”状态给阿尔马希带来的失落感,并探讨主人公“寻根”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成长是青少年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美国作家路易斯·萨奇尔的优秀青少年小说《洞》曾荣获1999年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它展示了小主人公史丹利在历险与磨难中步入成熟的艰辛成长历程。探讨了主人公的社会性成长,分析了他如何融入社会、建立社会身份并在此过程中获得道德升华,从而解读小说蕴含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10.
《爱无可忍》是伊恩·麦克尤恩的第六部小说。小说探讨了爱情的本质与人际关系等主题,但深层却隐藏着对男性身份危机的焦虑。通过分析贯穿全文的性别置换、对主人公男性身份的颠覆以及“无能化”等叙事策略,麦克尤,恩解构了主人公的男性身份,揭示了当代西方男性所面临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11.
当代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是21世纪爱尔兰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其作品多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爱尔兰人民移居他乡的生活,刻画人物在文化身份建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小说《布鲁克林》是托宾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托宾作品中的主题思想。本文从文化身份建构的角度,分析小说女主人公艾丽丝·莱西在爱尔兰文化与美国文化穿梭过程中两种身份的追寻与抉择。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简·爱在三个不同阶段的身份书写与重构,对《简·爱》这部小说进行了讨论分析,以寻找出小说的内在魅力。小说主人公简·爱在其身份书写与重构的过程中为读者提供了填补文本"空白"的机会,为他们展现了一个非常耐读的深层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3.
冯晓凌 《海外英语》2012,(17):176-177
该文以《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小说主人公的"自我"身份的建构,通过小说主人公身份的建构来说明作者作为一名美籍犹太人,在美国这个社会为了建构自己的身份所遇到的来自心灵的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4.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小说《看不见的人》展现了主人公寻找黑人民族文化,确立自我身份的过程。主人公对文化身份的探寻经历了迷惘、觉醒、顿悟三个阶段,他对黑人文化的态度从排斥、逃离到最终接受并融入其中。这一艰辛的身份追寻之旅充分说明建构黑人文化身份的关键在于接受本民族文化,自我身份认证的本质就寓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中。  相似文献   

15.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出发,分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莎拉由于自我受到压抑而产生的自我身份危机,以及她重建自我身份的过程,以期为小说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不断寻找身份中成长的黑人青年,以正面形象和反面形象出现的引路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极大影响着他对自我身份的追求。他经历了成年和成长的仪式,并从中获得了如何确认身份的顿悟,他的成长铺设在螺旋式结构和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中,这些充分说明小说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17.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以西语裔移民后代的身份创作了《芒果街上的小屋》这部典型的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作品糅合了女性成长小说的基本元素及女性原型,展现了成长于美国移民社区的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的人生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女主人公的成长充满了许多美好的梦想和追求,表明她渴望独立和自由,并为追寻少数族裔女性的独特身份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8.
黄雯静 《考试周刊》2011,(44):28-29
《幸福》是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中一部不可多得的珍品。本文力图从小说女主人公贝莎幸福感骤然幻灭的遭遇来探求其同性恋身份焦虑的根源和困惑。而贝莎的强烈身份焦虑导致了她在不断寻觅自身身份的过程中流露出游离于边缘地位的无奈。  相似文献   

19.
《雨中猫》是海明威于1925年在法国生活期间写的一个短篇。一对美国夫妇在意大利度假。小说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对照这种修辞手法。小说中,主人公对自己的身份的追求是以一种自恋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女主人公强烈的自恋性才阻止了她对自己身份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20.
米兰·昆德拉《身份》这部小说避开了他惯常对政治话语的宏大叙事,描述了一则日常生活中的情爱故事。小说中女主人公香黛儿的身份焦虑以及在焦虑中的挣扎,是最后因为男主人公让-马克的"爱"中得以拯救。本文主要透过身份焦虑来探索身份的特征,以及解除焦虑的方式。每一个人背后的焦虑、恐惧、烦躁均是出于一个原因:缺爱。唯有出于真理的爱可以给人长久的满足与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