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下一代成“龙”成“凤”?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摒弃包办代替,让孩子尝试“独立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今天。那么,如何去塑造自己的下一代成“龙”、成“凤”?每个家长都在用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去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和生存背景,创建学习型家庭能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张淑萍 《教育》2011,(36):57-57
<正>今年和自己的孩子一同经历了高考的"磨练",我想每一位曾经有过高考生的家长更能深深体会其中苦苦煎熬的滋味。在高考的竞争中,少许孩子是快乐的,而大部分孩子都是很痛苦的。这种痛苦不是因为高考这种制度,而是来自我们家长、社会和学校给孩子的压力。作为一名教师和家长,我常常会想,我们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不是每个孩子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就算是成功了?  相似文献   

4.
家访小议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老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早日成人成材,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应当有共同语言。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却往往严重脱节。从步入校门的那一天起,学校就教育学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而家长却成了孩子的“勤务兵”,为孩子提供各种“服务”。这样两种不同要求和做法的结果,只能导致他们缺乏自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存在依赖心  相似文献   

5.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6.
家庭之中“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弱智孩子,这对于家长来说不啻是一个难言的痛苦。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聪明,越长越帅。那么弱智孩子自己会怎样想呢?尽管他们的思维领域尚一片荒芜,但他们并不气馁,幼小的心灵潜伏着一种自强不息的呼唤,渴望着去开垦,渴望着成长为高飞的小鹰……对此,我们的家长朋友是否感觉到了呢? 当我们来到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学  相似文献   

7.
《上海教育》2006,(6A):4-5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 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编按]  相似文献   

8.
魏美红 《山东教育》2003,(27):43-43
育家长如何走进我们的教育活动?我们每年五月份都要鼓励家长积极申请“助理教师”职位。我们把“入选”的家长编排到班级和老师身边,让家长和老师一起制作教具,和孩子一起游戏,一起上课——意在让家长直接参与到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中来。每个教师都要做好“助理教师”的指导工作,这也是对教师自身素质的一次考验。毛毛妈妈在协助老师组织孩子们“幼儿早期阅读”活动后,感慨地说:“一个简单的字,一句短短的诗歌,经老师的嘴一念,在孩子眼里,会变得那么神奇!以前总以为自己的孩子不可教,现在才明白是我们家长不会教,真该好好学学。”孟…  相似文献   

9.
家长,一家之长.掌管孩子的教育大权。在教育受重视的今天,家长也是一个不小的职位。所以我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家长呢?如果我是家长,我一定会做一个懒家长,何为“懒”呢?首先,对于孩子的生活我是不会多动手的。早晨,我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叠被。晚上,我会让孩子自己铺被。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我这家长也会越来越“懒”。  相似文献   

10.
“家长进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家长进入到课堂中,进入到自己孩子的学习环境中去。在这里,我们是从广义上来理解课堂的:课堂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  相似文献   

11.
[事件] 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竟然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责任。这件事大大震撼了这些“坏孩子”的家长们。震撼之余,家长们开始反思:“坏孩子”真的很坏吗?于是,今年3月,新疆乌鲁木齐市成立了一个自称为“坏孩子妈妈联盟”,针对20多名被学校和家长放弃的“坏孩子”,抛开以往的教育方法,代之以尊重孩子天性为前提,教孩子善良地做人,培养、锻炼他们的生活能力。她们编写了一套“坏孩子妈妈联盟”教材,按照教材的要求和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言传身教, 培养和提高孩子学习、协作、社交、适应以及坚持的能力。事实上,是这些“坏孩子”以自动承担起照顾一个流浪儿童的爱心唤醒家长,而自发成立这一组织的。妈妈们从不同角度去接触孩子、理解孩子。慢慢地,她们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变好了,自己的生活也改变了。  相似文献   

12.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推崇“吃苦教育”.反映了一种教育的无奈和无力。生活本来就有苦有甜.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这一点.并从中获得教益和锻炼。那么,为什么有些家长们还要送孩子专门去接受“吃苦教育”呢?这涉及独生子女时代的种种教育误区,值得全社会认真思考。[编按]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孩子要做某件事,家长认为不妥,不让这样做。可孩子听不进去,一意孤行。家长同孩子常常因此发生冲突。有的家长采取另外一种做法,你不是非要如此吗?我将道理讲清楚了,你不听就按自己的意思办(当然是限于没危险的事),等碰了壁自己总结教训去。这种“自作自受”的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可以经常使用吗?对多大的孩子比较合适?还有没有比这种方法更好的教育方法?许多家长来信提出类似问题。本期“重头企划”发表了一篇读者来信,谈了她的做法和要求,我们特约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赵忠心谈了他的看法,同时还介绍了国外的相关知识。相信会对关心此类问题的家长和儿童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常常见到一些家长在遇到孩子偏食、不尊重老人、提出无理要求等情况时,就以“告诉你的老师”这样的话去恫吓孩子。这种做法,实在是有害无益的。首先,会降低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削弱家庭教育的作用。每个家长都应自觉主动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任务,而不应放弃自己应尽的职责。如果家长  相似文献   

15.
步云 《中国德育》2005,(2):77-77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然而我们的孩子却生活和学习得更沉重乃至更痛苦了?为什么有那多孩子要去自杀,去犯罪?为什么我们的许多孩子会变得冷漠、自私、偏激和消极?原因是我们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方面普遍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性,在于我们的思想和教育行为已经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常听到一些家长在孩子有过错时说:“别管他,让他自讨苦吃,下次才不敢这样做。”这里,家长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过的一个著名教育法则,即“自然后果惩罚”。这就是用儿童自己行为的过失所造成的“自然后果”,直接限制他们的自由,使之得到不快的体验,甚至得到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过失,让孩子在过失所造成的后果中受到教育。这一教育法则可取否? 一个教育方法是否正确可行,要看它最初的动机和最终的效果是否统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自然后果惩罚”的教育法则,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  相似文献   

17.
“太阳公公为什么起得这样早?”“太阳公公要睡觉吗?”“地球每天在转动,人怎么不会摔下去?”……幼儿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时,会经常不断地向爸爸妈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仅是孩子对父母的亲昵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表达了孩子希望探求人生和世界的奥秘、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的愿望。对于孩子喋喋不休的提问,家长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家长总是一门心思干自己的事,听到孩子的提问就干脆回绝:“你话不要多。”“去去去,烦死了。”或者打发他去问别人,说:“我没有时间和你罗嗦。”有的家长因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厌烦地说:“你问这么多干什么?”也有些家长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只是敷衍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每个家庭大多以“6+1”为喂养模式,孩子一诞生,便成了家庭中心及重心,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对他们呵护备至,倾其所有。也正因为如此,孩子错失了很多可以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娇气宝宝”。直到有天“娇气宝宝”要上幼儿园了,家长们陷入了恐慌,个白孩子不会吃饭,卟白孩子不会穿脱衣服,怕孩子不会做事,于是每天紧张兮兮地向教师询问孩子的情况,千叮咛万嘱咐教师要多照顾,生怕教师忽略了自己的孩子。  相似文献   

19.
刘春英 《班主任》2004,(3):32-32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往往很难协调起来.这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到每天都能与每个学生的家长去沟通,而家长也都处于百忙之中,不可能经常到学校去了解孩子的情况.因而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脱节,很难形成教育合力.而事实上,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的期望值都非常高,很想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学校应该为家长提供这样的机会.当然,每个学校在这方面都做过努力,如召开家长会、家访等.但这毕竟是有限的,不能使每位家长天天了解到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实践中我发现,作业是我们与家长沟通的最好途径,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做作业,每天都把作业带回家,我们何不在这上面做做文章呢?经过尝试,我发现作业本上的"留言板"是一种很好的家校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科技与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两大主流。而更贴近每个人利益的是教育。谈到教育,我们不得不说到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作为家长,自然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家长们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绞尽脑汁,而真正能收到理想效果的却并不多见。真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那么,这些“可怜”的父母们为何时常打“教育败仗”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