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交化媒体经历了从中心化大众传播到去中心化群体传播再到再中心化的匿名传播阶段,为网络谣言的传播加速、影响扩大提供了基础条件,谣言机制也因此发生了把关缺失与匿名传播致使“公关危机”、新闻失实与群体感染催化“谣言风暴”以及线上线下联动与泛娱乐化现象加速“沉默螺旋”的群体传播嬗变。文章围绕谣言机制的网络舆情治理提出了集中公共话语权与重塑新闻伦理价值观、防治网络暴力与构建舆论和谐生态环境以及强化社会公信力与规避“塔西佗陷阱”等对策,试图从“防与治”角度瓦解和消融社交媒体中的谣言机制,保障网络舆情的良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浪微博中的“谣言粉碎机”为案例,对微博空间科学传播的传播者主体、传受关系、内容形态、传播方式以及符号特征进行分析,尝试研究微博内容碎片化、去中心化、交互性等特点为科学传播带来的变化.作者发现,在微博这一空间里,“谣言粉碎机”的“平民化”主体形象具有比权威科学传播者更为突出的优势,与普通用户的传受关系可灵活转换,用户之间也得到更充分的交流平台;同时,“谣言粉碎机”提供的信息内容贴近生活,符号样式体现了网络语言特色,更易得到用户认可.但微博的科学传播也面临困境:内容碎片化、传播迅捷等特点难以提供充分的理性思考余地,篇幅的不足增加了语义的不确定性——微博成为伪科学信息的集散地皆与此有关.如何在新媒体空间进行科学传播,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人民日报》提供的辟谣数据库为基础,研究了截止至2021年10月份的211篇谣言文本,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视角分析网络谣言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并探究网络谣言的产生原因与传播机制。研究发现,与传统谣言不同,网络谣言具有扩散速度实时化、“点-线-面”传播立体化、内容多模态化、关键词碎片化的新特点,并在传播过程中经过意见领袖和网络用户的“加信”,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场“信息疫情”的复杂性。建议通过政府、意见领袖、网络公民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协作,在有效抑制网络谣言的同时,形成及时有效应对的反应机制,建立信息传播新秩序。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中,网络谣言大量传播造成负面影响,成为与病毒疫情并列的信息疫情。网络谣言的大范围传播离不开受众的转发,影响疫情期间网络谣言转发的因素需要深入探讨。本文选取新浪微博的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内容特性及传播者特性两个维度,探讨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网络谣言转发的因素。研究发现,微博内容的谣言类型、情绪、图像、内容标签使用和博主的粉丝数量,是影响谣言转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李科 《东南传播》2012,(11):85-8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发展,网络谣言疯狂的传播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已经成为网络监管者的主要措施。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和网络谣言的裂变式传播等使得单一的法制手段在网络谣言治理上显得鞭长莫及。从网络实名制的视角来关照和推行依法治理网络谣言具有重要意义,既实现了网络虚拟参与主体与现实主体的链接可以有效进行法律究责,也可以对网络谣言传播源、传播途径实行追踪监管,起到有效控制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谢惠加  陈柳汐 《当代传播》2021,(1):82-84,9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各种疫情相关信息传播力强、社会影响大,但信息是否属实往往存在较大的模糊性.我国应建立有别于一般网络谣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谣言认定处理机制,规定只有省级以上疾控中心才有权力认定谣言,细化谣言的认定处理流程,增加谣言认定错误的救济程序,完善谣言发布、传播、认定处理三类主体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7.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扩散方式多、隐蔽性强、危害性大等特点,给个人、企业乃至社会造成诸多不良后果。政府应当加强网络技术监测,推行网络实名制,将谣言控制在萌芽之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建立网上辟谣机制,使谣言暴露在阳光之下;注重教育与引导,强化规范与监管,让谣言无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8.
主流网络媒体要勇于担当"网络谣言扑灭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民意表达更加容易,但也为网络谣言更迅速传播创造了条件.在互联网广泛普及所创造的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中.如何看待网络谣言的破坏性?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网络谣言?面对网络谣言,主流网络媒体该如何作为?西部网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多起网络谣言事件中主动承担起了"谣言扑火者"的角色,让很多网络谣言在及时准确的报道而前"土崩瓦解".  相似文献   

9.
网络谣言传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是在一定社会网络中进行的,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双方通过不断互动产生和传播的,传受主体也在互动中发生了角色变化。为此,本文试借鉴社会互动理论,在对网络谣言传播本质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谣言传播中传受主体的社会互动与角色关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3,(20):46-49
本文从实证研究结论出发,指出网络传播依然存在中心;从技术历史的角度探究了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并分析了导致这种特征变异的因素;进一步论证了网络传播存在中心。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技术渊源在于其体系结构;因经济和政治等因素影响,互联网在现实中表现为去中心化与中心化共存,即信息表达的去中心化与网络传播的中心化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11.
董轩志 《今传媒》2013,(10):22-24
从古至今,谣言作为一个极其普遍且典型的社会现象,它从未消亡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谣言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3年的非典事件、2008年的广州“柑蛆”事件、2011年由于日本核泄露导致的抢盐事件等等,我们不难从中发现,插上了网络翅膀的谣言,其传播速度之快、势头之猛、影响之大、让人惊叹。产生于人际交往之中的网络谣言,在内容和传播过程的本质上还是与传统的谣言有着相同点,所以通常研究者并不会将网络谣言作为一个孤立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研究。但是,网络环境虚拟化的特点,使得在此环境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具备了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交往的特殊性,由此而产生的谣言也自然而然的带上了一些独特的“网络”色彩。对于当今谣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网络信息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19):42-45
网络谣言基于网络这种工具形成了与现实社会不尽相同的传播形态,传播更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谣言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经过参与者的加工、评价、提出意见,于是完成了舆论的畸变。网络谣言舆论并不是在评价社会事实本身,而是在评价通过谣言所负载的社会信息。由于谣言所反映的这些信息一定指向某一社会事件,因此,网络谣言舆论对社会产生影响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3.
徐勇 《编辑之友》2015,(11):9-12
网络谣言是网络信息传播影响的一类特殊的集群行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过程实则是一个群体事件的演变过程.文章以社会学的价值累加理论为基础,分析网络谣言传播的动力机制:结构性诱因和结构性紧张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共同信念的形成和偶发因素的出现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行动动员的完成和社会控制的失效将网络谣言推向了高潮.  相似文献   

14.
吕静 《出版广角》2016,(19):69-71
自媒体时代,全民新闻报道在增强新闻(信息)时效性的同时也增加了谣言的传播概率.互联网朋友圈的强关系传播特征、封闭性和私密性空间属性、裂变式传播方式为谣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文章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心理角度分析朋友圈谣言的传播机制,以期为谣言的消解和治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胡建兵 《新闻实践》2013,(10):16-18
核心阅读:在不断出现的网络谣言中,制谣传谣者有责任,监管部门有责任,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网站当然也难脱干系。但是,我们的主流媒体在谣言传播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特定的功能和作用,也是网络谣言不断扩散的重原因。因此,在制止网络谣言的攻坚战中,主流媒体必须承担起党和人民的喉舌功能、舆论引导功能、整合社会信息功能等,让网络谣言无处藏身。  相似文献   

16.
网络谣言正在畸变为一种商品,制造和传播谣言推高网页点击率以谋利成为一种蔓延的社会现象。注意力经济为网络谣言商品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网络广告联盟为网络谣言货币化提供了交易市场,内容工厂和洋葱新闻在商业模式上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网络谣言的商业化。网络谣言的商品化正在败坏或扭曲传播良知。谣言的生意正将我们的生活卷入充满假象、偏见、怨恨、谎言、分裂以及不确定性的信息漩涡之中。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4,(17):43-48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其社会危害性也相应增大。本文从社会层面、传播技术、个体差异、专业新闻报道等角度分析网络谣言兴盛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减少网络谣言的策略,即:迅捷主动,让谣言止于公开;减少事件的模糊性,让谣言止于真相;提高媒介素养,让谣言止于智者;增强公信力,让谣言止于专业媒体;完善法律,让谣言止于法治。  相似文献   

18.
童俊 《新闻实践》2011,(7):39-40,41
网络谣言如同黑色飓风,所到之处无不释放着大大小小的破坏力。微博病毒式的传播方式,提速信息传播的同时,也让网络谣言一同驶上了快车道。因此,在网络时代,网络媒体特别是主流网络媒体肩负着艰巨的使命,需要做好新闻求证,在向社会及时、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同时,坚决抵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田又萌 《新闻世界》2014,(8):126-127
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20.
谣言是一种待证实的信息。对不同真实度的网络谣言与正面信息的交互规律进行研究,可为高效辟谣提供科学依据,以节约辟谣成本。分析公共危机事件下的网络谣言发生机制,提出谣言真实度参数改进谣言传播公式,以百度新闻帖子数量的变化为依据,构建网络谣言传播规律的宏观模型,并进行仿真与实证分析。由实证结果可知,真实度高的谣言传播范围更广,需要更有说服力、更具有情绪引导力的正面信息才可以有效遏制。因此,应当针对谣言的真实度进行分级管理,以达到节约行政成本、精准辟谣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