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像记史是指以图像作为第一手材料和工具来记录历史、逼近真实、得出结论的历史书写方式.图像记史的提出及其可能性,首先是基于图像的直观还原现实的特性,其次是基于图像技术的进步和普及.图像记史的可能性增加的同时复杂性也在增加.图像的空间性特征决定了其在叙述时间性的历史事件时会出现难以克服的弱点,图像具有如实再现外在世界的优势,但在表现人的内在世界和文化意义时又受到诸多制约,图像的造伪能力不亚于文字,图像比文字能更真实地造假.在"图像时代"到来之际,应当充分意识到图像使用上的复杂性,提高鉴别和解读图像的能力,使图像记史的优长得以充分而准确的发挥,从而使图像记史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受到西方汉学的影响,中国近十年的艺术史研究已愈来愈趋向于社会史与观念史的研究,以至于历史学者常常向艺术史学者发问:艺术史研究的学科边界与特性在哪里?无论是图像学的研究还是社会史的研究,大多只关心艺术品的母题及其意义,对于其形式与风格大多漠不关心,很多艺术史研究者在他们的著作中,不仅未能展示他们作为艺术品研究专家的特殊技巧,甚至对基本的审美判断也丧失了兴趣.  相似文献   

3.
Photo op是近年来在媒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在BBC网站上的流行词词典中,将photo op解释为:photo op是photo opportunity的缩略语,即拍照的最佳时机,譬如从车里迈出,和主持人握手,在会议落座。你一定看过这种照片,它们看上去都差不多。该词典进一步解释道:Photo op是媒体为名流政要拍照的时机。毫无疑问,这意味着拍照的位置是可控的,拍  相似文献   

4.
论新闻图像与受众的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新闻图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首先认为新闻图像的迅猛发展使受众越来越处于“超现实”世界,且越来越“靠拟像生活”;其次认为由于新闻图像只能把事件定格于瞬间,因此需要受众积极参与,而成为“可写文本”;最后认为无论是“超现实”世界,还是“可写文本”,受众都会在消费新闻图像时获得满足和享受。  相似文献   

5.
张双燕 《东南传播》2012,(1):154-156
平面媒体作为一种直接作用于眼睛的视觉媒介,传递的信息主要分为理性的文字和直观的图像两个部分,在科技进步和视觉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图像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联系现代社会的媒介传播我们发现,图片的运用已经成为了显著特征,而拥有最广泛受众的新闻媒体,也不仅仅是图像时代的重要参加者,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媒体自身改革的积极动态。因此,摄影记者如何及时抓住新闻点,并以直观准确、精辟独到的图像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7.
邵娣 《新闻世界》2008,(7):77-78
引言:摄影是什么?摄影的表现功能通过什么载体形式?人们自然会说是符号或者说是跟拍摄对象相似乃至合一的符号。符号——从大师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理论解读摄影,在运用符号学解读摄影之前,摄影一直背负着一个不太名誉的包袱,它被当作一般的图像来理解,但却比一般图像多了匠气(因为太过逼真),或少了发自艺术家的灵气(因为它毕竟是个机器装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6,(24):10-15
以语言学研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符号学忽略了图像的肉身性,并不完全适用于解释图像。图像行为理论的提出是对再现理论、符号学等理论的超越,它带来人们图像观念的变化。图像行为理论将图像视为有自主行为能力和独立价值的主体,因而图像表现出很强的施为性。于是,图像不再是被动的静观对象,而是能影响观者知觉经验与行动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11):52-59
在《传播的历史:技术、文化和社会》一书中,埃德蒙德·卡彭特提出了媒介偏重概念,认为只有通过某种媒体,我们才能以最佳的方式获取和交流这条信息和见解。文章分析了埃德蒙德·卡彭特媒介偏重概念与伊尼斯"媒介偏向"概念的异同,并借用媒介偏重概念,分析了文字与图像两种大众媒介的媒介偏重。研究发现,作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媒介,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各有不同,在意义的传递与表达上也各有侧重。主要表现为文字是抽象的,图像是直观的;文字是联想的,图像是强迫的;文字是间接的,图像是直接的等。同时,二者又相互渗透,在某些情况下,二者互相补充,为意义的表达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文章同时指出,文字与图像的媒介偏重还指涉为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在表意上的差异,以及文字所代表的印刷文化与图像所代表的视觉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论数据新闻的图像表意与审美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 《编辑之友》2015,(3):85-88
数据新闻凸显了图像符号的表意功能,形成可视化叙事报道的信息呈现方式,以直观而又深刻的审美方式呈现,正在逐渐改变着人类的审美习惯与思维认识.文章结合实例梳理当前数据新闻的4种主要审美呈现方式,认为数据新闻的图像表意功能与可视化叙事逻辑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方式,从审美观念上颠覆了现行审美范式,其所带来的“图像观赏依赖”调整了人对信息接受的审美逻辑,正在形成信息接受的审美新范式,同时在意义生成与社会认知层面带来了新的问题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朱伟 《编辑学报》2006,18(2):133-133
北大方正书版排版系统支持的图形、图像格式有限,仅支持.tif等少数图形文件格式,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如格式为.doc、,dwg等的图形一般采用扫描的方法,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后,再存为.tif格式文件为北大方正书版所利用,但有时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2.
电视新闻是现代电子技术传输方式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相比于其他新闻媒介,电视新闻具有诸如形象直观、运动变化等独特的视听效果,其图像与声音解说的完美配合所产生的感染力让电视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其特性就是图像优势。而如何发挥电视新闻的图像优势,增强新闻的直观效果,值得电视新闻工作者认真探索和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13.
声音与图像的合成,是影视等多媒体艺术在制作工作中的一个工作阶段。在这个工作阶段,要求按照创作意图,完成图像与声音的有机结合,基本定型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4.
韩雪 《中国出版》2023,(6):59-62
中华文化始终有着“书画同源”的视觉认知模式,这种“图文互构”甚至“图文同一”的文化模式形成了中华文明的宏大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印刷出版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图史出版物得以蓬勃兴起,对读者历史公共记忆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构成了中华文化和历史公共记忆完整的文明谱系。图史是国家历史公共记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渊源实证与信物场域的“原境重构”,延伸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历史信度、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活化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场景。因此,图史出版物具有十分重要的独到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许欢  罗永航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0):101-110
[目的/意义] 以西方画作为切入点研究西方阅读史的发展历程,探究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的发展特点,实践以图证史的研究路径,为中国阅读史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以588幅阅读主题的西方画为研究对象,使用图像分析法,在梳理和描绘图像视角下西方阅读史发展演变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时代对阅读行为认知的演变,最后总结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特征。[结果/结论] 图像视角下的西方阅读史具有以人物为中心进行叙述的特征,宗教主题的阅读贯穿始终。使用绘画作品进行阅读史研究应该考虑时代因素、绘画目的和艺术加工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从学理上说,人类的类语言倾向使得图像具备了意义生成性能,而在当下社会,技术的高度发达、图像表意传统的继承以及艺术和文化的大众化都促成了图像时代的到来。当前,我们正身处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视觉富裕和视觉张力的时代,我们通过图像消费、沟通并感知世界,认识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记述了《晋察冀抗战图像总集》策划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在丛书编撰过程中,对庞杂历史图像所做的梳理、考辨和修复工作。列举了在考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考辨方法,以期用对国家、对历史、对读者负责的态度,以图述事证史,让真实历史图像显示出难以撼动的伟力。  相似文献   

18.
电视新闻图像叙事的存在和意义叙事是对事件一切序列的再现。叙述者借助一定的媒介,根据某个线索或主题,通过对人物、事件、时间、环境以及因果关系的叙述,将事情讲述出来,形成一个具有完整结构的故事。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艺形式,都是通过叙事手段,将作者心中的虚构事实变成文艺类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的叙述可以在文本、表意、象征等多个层次上展开,产生出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结构严谨、具有重大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给人们带来了震撼心灵、高于世俗的情感和精神享受,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人类社会以生产力水平为衡量标准的发展进程.对知识的记录、传播、传承这一属于人类认知范畴的活动.亦有着惊人的嬗变历程.本文探讨的是,近十多年来.在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因特网技术的驱动下,图像传播在告别人类认知蒙昧时代的主角地位后,再次重返历史的舞台,成为抗衡文字传播的一支极其生猛的力量,由此改变着人们认知世界的模式,革新社会的文化形态.或者说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20.
鲁微微  刘兰 《出版广角》2018,(14):92-93
英美现代艺术理论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重镇,了解、研究英美艺术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典型学说是艺术研究乃至人文研究之必需.沈语冰新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不啻为中国读者绘制出一幅漫游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该书对罗杰·弗莱、施坦伯格等六位英美学者的研究和定位,不仅对中国艺术家具有学术意义,也对学术著述如何融入个性色彩有积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