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巴赫金最重要的理论成果之一,狂欢理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耽美文化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青年亚文化,其对主流文化的批判性与狂欢化的贬讽和嘲弄、互联网环境下同人女群体自由平等的虚拟线上交际与狂欢节广场随性亲昵的交往行为、狂欢节的民间乌托邦性与耽美文化提示的象征性现实、耽美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戏仿性解读与狂欢化的否定和再生不谋而合,狂欢理论同耽美文化无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一方面可以清楚的明晰耽美这一狂欢式文化现象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能够理解同人女群体建构的拟态世界及其主观追求,并指出耽美文化的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同人女群体的表层狂欢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2.
陈小青 《东南传播》2011,(11):139-141
当前的娱乐节目中充满狂欢色彩,本文以台湾金牌电视娱乐节目《康熙来了》为范例,并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指导,探讨以《康熙来了》为代表的电视娱乐节目在语言、身体、形象这三方面表现出来的狂欢色彩,并提出《康熙来了》的狂欢对大陆同类娱乐节目的启示,同时指出,狂欢化本身具有的审美和人文意蕴。  相似文献   

3.
王蕾 《今传媒》2013,(1):127-128
毕业季期间,大学校园频频出现另类毕业照,使沉重的毕业增添了不少轻松愉快的气氛。本文试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的角度入手,将狂欢理论和另类毕业照行为结合,从文学和传播学两个角度,解读当代大学生的狂欢行为,透析在web2.0网络媒介的时代下狂欢行为的实质,让更多的人理解大学生的内心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5.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将世界分为两个完全对立的存在,第一世界是官方的、等级森严的秩序世界;第二世界则是狂欢的、广场式的无规则世界.长久以来,官方文化一直压抑大众的诙谐文化,大众文化也始终反抗并解构着官方文化.随着狂欢场域由实体到虚拟的扩大化,反抗和颠覆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新型的狂欢活动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孔灵 《新闻世界》2013,(1):67-68
微博评论改变了传统新闻评论的话语模式,拓宽了新闻评论的表达形式,呈现出全民“狂欢”的倾向。本文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依据,分别从参与形式、言语表达和思想内容三个层面揭示微博评论的狂欢化倾向。  相似文献   

7.
解读体育文化传播的大众狂欢景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体育的发展历史不过一个多世纪,但借助体育本身的魅力和大众传媒的力量,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恐怕没有一个行业能够像体育这样,能够让那么多的人参与其中,使其身心进入一种极度兴奋的状态.本文试图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出发,对体育文化传播所形成的全球狂欢,激情狂欢,民族狂欢和集体狂欢等几个层面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由资本、媒介与受众共同促成的"狂欢"已经脱离了偶然性、对物理空间依赖的特点,呈现出日常化、生活化和消费至上的规律性。因此,"传播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不断为媒介与资本收编,逐渐演化成"资本—媒介—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依托,就当前的媒介生态图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狂欢作为受众主体性的体现,已经在资本与媒体的合谋下演变为消费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狂欢"即是消费。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时代,视觉消费盛行的当下,短视频占据了公众的碎片化时间,许多的热敏事件和话题能通过短视频渠道快速抵达用户并能够抓取公众注意力。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低门槛、普及性和公众的从众心理、社交需求,公众进行内容二次创造,成为数字劳工、生产迷因并消费当事人和事件,这导致网络狂欢成为常态。本文将以公众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对现象级传播现象"丁真"的围观为例,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支撑,分析这场狂欢盛宴中公众表现、狂欢原因及狂欢后的反思。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流量热点转瞬即逝,公众在狂欢娱乐放松时,也要注意到狂欢背后刚从贫困县到今年城市营销黑马的理塘所做出的贡献,在打造个人IP时供参考的借鉴意义,公众也要避免过度消费丁真,消解其纯天然特质。  相似文献   

10.
康晓 《新闻世界》2013,(10):191-192
本文以2013年选秀大季中的电视栏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势和《快乐男声》为研究对象,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视角分析此类音乐真人秀节目的特点,主要从评审、参赛者和歌曲三个方面剖析这些节目在制作和传播中呈现的狂欢化特色及这种狂欢化所折射出的社会心理,以及这种现象所带来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张柳 《视听》2018,(6):54-55
近年来鬼畜视频以新奇喜感的内容形式广受网络大众的喜爱,并逐渐开始从小众走向大众。本文基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从狂欢理论的外在特点和内在本质分析鬼畜现象的表现特征,从制作者和受众两个方面来探究其流行的文化心理和发展动因。  相似文献   

12.
丁倩 《新闻世界》2013,(8):122-124
“网络迷因”又称“网络爆红”,指某个信息或理念迅速在网络用户间传播的现象。近几年,各种“网络迷因”事件层出不穷,以狂欢理论观照这种现象,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狂欢的精神和特质。笔者从几个典型案例出发,分析这些具有狂欢表征的现象在互联网传播过程中的特点以及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上下沉浸在一片红色的喜悦之中,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微信国旗头像拉开了微信朋友圈集体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序幕,紧接着朋友圈出现了怀旧照片打印以及少数民族服装个人秀。而随着十一国庆《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的热映,用户在朋友圈陆续发布电影观后感,狂欢达到顶峰。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作为一种自由民主的文化策略在如今的微信朋友圈得到了体现。笔者通过观察法,以狂欢理论为支撑,发现微信朋友圈集体传递的参与者从被动沉浸转变为主动参与,寻求新颖、个性的爱国表白,以图像符号的形式直观流露,以个人为基点于朋友圈分享,圈圈相传,形成庆祝新中国70周年的媒介集体狂欢景象。  相似文献   

14.
约翰·菲斯克的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吸取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福柯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英国文化研究以及巴赫金的狂欢理论等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5.
向承才 《东南传播》2022,(10):60-65
银发网红的崛起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一道独特的媒介景观。本文基于质化研究法,采用扎根理论对原始语句资料进行系统化解读,将数据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以及理论饱和度检验四个研究过程,以期更清晰地勾勒出数字化时代银发网红的流量狂欢逻辑。研究发现,身份认同、情感共振和环境渲染对于银发网红的流量扩散具有重要意义,三者共同作用必然会促成银发网红的流量狂欢。  相似文献   

16.
沈菲 《东南传播》2016,(3):97-99
恶搞的精神实质,与巴赫金狂欢理论中的"狂欢精神"高度契合,网络世界正是"狂欢精神"得以充分演绎的时空场合。因此,借助恶搞的方式对网络小说改编剧进行营销具有必然性。本文在简要概括通过网络恶搞推动网络小说改编剧热播的多维度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客观全面分析了网络恶搞营销的利弊,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应运用精准的营销策略来积极推动网络小说改编剧市场的繁荣,努力营造出良好的网络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7.
索菲  邹振宇 《东南传播》2018,(6):140-142
伴随着腾讯视频、优酷视频、芒果TV等流媒体视频网站的高速发展,各大视频网站在扩充自身功能的同时也在寻求内容的探索和开发.网络自制综艺节目近年来异军突起,用天马行空的创意和风格构建原创综艺节目生态圈,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视角出发,以《火星情报局》为代表的网络综艺节目所蕴含的传播学要素和狂欢因子,为用户构建了一个具有全民性、仪式性、颠覆性的狂欢场域,使节目形态与节目传播相得益彰,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时代的新剧营销,都会伴随着影响力巨大的网络狂欢,在自由、平等的网络环境中,快乐至上的网民心态造就了难以控制的狂欢盛世.本文从网络狂欢的内容、渠道、主体行为等方面对新剧营销网络狂欢模式进行分析,探究模式的环境、传受双方主客观意愿等条件,从而找到狂欢失度的原因,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长松 《新闻界》2008,(2):16-18
本文借用有关杂语和狂欢的理论对江苏综艺频道的娱乐节目《娱乐818》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近年来反转新闻频频出现在网络世界中,且在传播方式的不断多样化而愈加复杂.深入探究反转新闻中受众行为是目前传播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以德阳女医生自杀事件为例,分析其新闻中的狂欢现象,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