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的雨泽奏报开始于康熙初年,康熙后期基本形成,但作为一项常规事宜则正式确立于乾隆年间。雨泽奏报存在经常奏报和不规则奏报两种形式,经常奏报要经过州县到行省层层上报的一套程序。州县等地方上的奏报有旬报和月报之分,且旬报、月报都有不同的格式,基本上都要逐日书写每天的天气情况,如遇雨雪则详写起止时辰和入土分寸;而督抚上报中央则是按月奏报,以奏折、清单、夹片三种形式并举,没有固定的格式要求,或繁或简,对通省雨雪情况进行说明。不规则奏报则没有固定的奏报人员、程序、时间和格式。对于清代雨泽奏报制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宋代的雨泽奏报制度断断续续地一直维持进行,并且在程序和格式上有明确的要求。程序上已经出现了层层递报——即由低层政区向高层政区递报,格式上则有两方面的要求:一为奏报降水时间,另为奏报降水多少,基本上具备后世"雨雪分寸"的雏形。但与此同时,宋代雨泽奏报制度中存在诸多弊病致使对宋代雨泽奏报制度的评估不能过高。  相似文献   

3.
初雪,即每年入冬后的第一次降雪。在中国传统社会,雨水对于农业生产至为重要,而降雪又是祥瑞、丰收之兆,各地每逢降雪,尤其是初次降雪,地方官员会立即上报朝廷,所以在历史文献中保留大量初雪记录。清代雍正年间雨泽奏报制度成型后,各地奏报雨泽成为惯例,从而保证了降雪记录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本组档案辑录,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清代晴雨录和雨雪分寸档案,对杭州地区的初雪情况进行系统整理,梳理出杭州地区初雪的天气状况和对农耕的影响。根据现代仪器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杭州初雪日期与冬季气温存在明显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杭州地区气候的冷暖变化,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社会经济结构与其前的历代封建王朝一样,以农立国,以农业为中心。天气现象与农业生产及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清政府很重视气象观测工作,并且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据史料记载,康熙、乾隆时期,清廷曾将改进后的雨量器发放至全国各地,要求及时上报雨泽情况。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有大量各地上报雨水情况的奏折。清政府还  相似文献   

5.
在清代州县词讼审理中,批词作为一种法律文书被广泛运用。批词风格表现出灵活、自由的特征。批词内容上字数长短不一,用语风格上比较随意自由,乡俚俗语夹杂,同时批词结构也不固定。批词风格具有的灵活、自由特征是同州县官或幕府师爷的个人因素密切相关,学识出身、人生阅历等个体性因素都直接影响到批词风格的形成,因此批词的不同风格正是清代州县词讼审断差异性特征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按语:育婴堂是收养弃婴的育婴组织,明末开始出现。清初,民间溺婴问题渐趋严重,朝廷和地方士绅更加重视建立育婴场所。康熙元年(1662年),于京师广渠门内建立育婴堂,收养遗弃病废之婴儿。雍正二年(1724年)颁布上谕,行文各省督抚仿照京师推行育婴堂。此后,各府州县皆设置育婴堂,许多州县官员和地方士绅或拨给公田、公费,或捐钱、捐田,供育婴堂所需。清政府对育婴堂的设立和管理政策也进行过调整。清代育  相似文献   

7.
耿洪利 《历史档案》2023,(4):136-143
<正>钱粮奏销制度是清廷对地方进行财政监督的重要环节,其与官员考成密切相关,是清代财政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奏销制度通过官员上报的奏销册得以实现,是奏销制度的重要载体。学界对其研究多侧重于宏观制度史方面,微观研究相对薄弱((1)),尤其是缺乏清早期省级钱粮奏销的实物文献史料支撑。近年来,古籍纸背文书成为学界热点研究课题,而清代纸背文书在数量和内容上极为有限。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上图)藏《元音》纸背文书为康熙十七年(1678)河南各府州县文书,  相似文献   

8.
清代自康熙年间起,每次重大军事活动结束及遇有重要政事,均要将有关这一活动的谕旨、奏折等档案史料汇集起来,择其要者,编纂成书,称为方略或纪略,为此而专门设立的修书机构,称为方略馆。现有著述认为,清代方略馆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目的是为纂修“三逆方略”。但笔者认为,清代方略馆并非初设于康熙二十六年,而应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这是因为:第一,评定三逆方略》是清代纂修的第一部方略,这一部方略的纂修最早是在康熙二十一年提出来的。据《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①四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初十日,“福建造…  相似文献   

9.
近三十年来,国内外学人在清代法制史的领域中,对州县司法审判程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于这些司法程序中所涉及的具体档案资料,如状纸格式、戳记、状式条例、差票、堂审记录、保状、具结状等方面的个案研究则仍显不足。故本文拟对清代四川南部县衙门档案(以下简称《南部档案》)中的一则"差票"加以考释,以期有助于深刻认识清代地方法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署理或委署原本运用于两任官员交替和一任官员任内的出缺代理,然而由于集权官僚体制运作的复杂性,署理在选拔优秀人才、新设州县官、督抚调动州县官、世袭职位接替和忠烈死后奉赠中也得到了广泛运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任官方式。但是署理没有实授那样有严格的制度规范与运作程序,在实践中存在着署任官任期短、威望不够、委署失当、投机钻营盛行以及督抚侵蚀、变相利用委署权等弊端,这些弊端也加剧了清代的吏治腐败和任官制度的紊乱。  相似文献   

11.
书院与府州县学是我国古代两种主要教育形式,他们共同构成了地方教育体系。但书院与府州县学又有所不同,书院是对地方官学中的优秀生员作进一步培养的地方,书院的教师水平和学生质量都远高于府州县学。正如清政府在一篇上谕中所说:“书院之制,所以导进人才,广学校所不及。……书院即古候国之学也。居中讲习者,固宜老成宿望,而从游之士亦必立品勤学,争自濯磨,俾相观而善,庶人材成就足备朝廷佐使,不负教育之意。”由此可以看出,清代各地设置书院的目的是为府州县学中的优秀生员提供进一步深造和入仕的机会。一、清代山东书院概述清代山东书院…  相似文献   

12.
州县衙门的书吏与差役(合称书差、书役、吏役)是清代地方政府工作人员,知州、知县要依靠他们推行政令,审理词讼,有所谓清朝“与吏胥共天下”之说。“天下者州县之积也,治乱兴衰悉系乎此。”清代四川巴县(含重庆),是重庆府川东道首县,三江总汇,纵横二百余里。光绪十七年重庆辟为商埠,中外杂居,政务纷纭,素称繁剧。其书差人数之多甲于全川,积弊之深名列前茅。四川总督岑春煊在历数川东书差之害后说:“一路之疾苦如此,则全省可知;历任巴县多能吏,而积重难返犹如此,则庸下者又可知也。”本文拟依据巴县档案,对清代的书差制度做一考察。  相似文献   

13.
陈尚敏 《档案》2015,(4):48-52
清代甘肃有16个州县设有兴文社,兴文社的职能主要是为本籍参加乡、会试士子资助盘费。康熙初年陕甘析治,两省分闱却迟至光绪元年(1875年),分闱前甘肃士人乡试要远赴西安,会试又在京师举行,路途遥远而致盘费高昂,加之甘肃地处边远,隶属瘠贫之区,兴文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另外,甘肃士子科考盘费尚有其他来源途径。  相似文献   

14.
康熙十七年《南书房记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书房为清代内廷机构之一。原为康熙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1677),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衔高士奇被选入乾清门内南书房当值,为南书房入值之始。入值者或与皇帝讲求学业,讨论政事,或秉承皇帝旨意拟写谕旨,故而,南书房成为内廷清要之地。 《南书房记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君臣对学术、政治、经济等多个侧面的讨论,于康熙帝为政治世之道多有涉及。本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档案,现予发表,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全方位开放:校报改革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春 《新闻知识》2005,(10):63-64
长期以来,由于校报特定的性质,决定了校报在内容、形式、办报及发行方式等方面相对封闭。具体表现为:一是周期长,多为半月报或旬报,周报较少,新闻报道时效性差;二是报道内容多为校同发生的人物或事件,报道面窄,且由于校报多为4开4版的小报,新闻容量少,重大事件难以为外人所了解;三是从选题、组稿到报纸编排、校对、发行,都由编辑部承担,缺乏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四是受发行范围局限,发行量小。宣传辐射面小,不利于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特简“简”为选择之意。文官由中央政府选择任命的称简,如简授、简放。清代,外官道府以上须由皇帝特旨授任,称特简,亦称简放。(心昊)祝文 清代国家举行祭祀典礼时的祝辞。清代每年定期举行的各种祭祀时的祝文,都有固定的格式,  相似文献   

17.
历代帝王都修苑囿,或盖别院,或建离宫.这种风气,清代尤盛.西山一带,连绵二十里,逶迤着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修建起来的圆明园、畅春园、万寿山的清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和香山的静宜园等一大片皇家园林.康熙以来各位皇帝都常年居住在圆明园和避暑山庄,既处理政务,又游燕逸乐.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焚烧了经营百年的西郊林苑,使得惯于奢侈享受的清朝皇室在北京附近竟无处避暑消夏.  相似文献   

18.
熟悉历史的人一定知道清代的文字狱。文字狱自古有之,如历代法律规定皇帝的名字要避违,否则就是犯罪,但文字狱最甚的为清朝,无论其数量和规模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王朝,往往一字一语即可定罪,造成全家被杀或灭族的惨祸,受株连者无数。  相似文献   

19.
档案馆(室)普遍使用的卷盒有两种形式,固定盒式和折叠盒式.对它们的选用,国家档案局没有具体规定,对它们的生产,虽有标准,但只是规格及格式上的规定,对生产所用材料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据调查,固定盒式卷盒一般都是采用黄板纸(俗称马粪纸)制作,然后在脊背处先贴上彩色(如红色或绿色)棉布,再贴上印有脊背项目(包括全宗名称、目录号、年度、起止卷号)、长和宽均稍小于脊背的长方形牛皮纸.  相似文献   

20.
档案馆(室)普遍使用的卷盒有两种形式,固定盒式和折叠盒式.对它们的选用,国家档案局没有具体规定,对它们的生产,虽有标准,但只是规格及格式上的规定,对生产所用材料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据调查,固定盒式卷盒一般都是采用黄板纸(俗称马粪纸)制作,然后在脊背处先贴上彩色(如红色或绿色)棉布,再贴上印有脊背项目(包括全宗名称、目录号、年度、起止卷号)、长和宽均稍小于脊背的长方形牛皮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