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强势进入到传统媒体发展的领域中,通过新旧媒体的结合实现了媒介新形态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信息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方式。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也导致新闻采编工作受到影响。本文主要对新媒体时代下新闻采编工作的发展和挑战进行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朱家亮 《今传媒》2020,28(5):31-32
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一定要扬传统媒体之长,补传统媒体之短,新旧媒体要充分吸收彼此优势,互相借鉴,提高媒体的影响力。媒体行业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化改革的同步与发展,是中国梦实现的因素之一。本文立足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媒体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为出发点,就如何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中,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借助新媒体的发展优势,推出符合融媒时代传播的媒体精品。  相似文献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旧媒介的融合,一方面有利于推动我国媒体市场的创新,另一方面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变革产生影响,本文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入手,基于新媒体视角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市场的变革,以及融合新闻该如何面对新环境下的挑战,促进当前媒体行业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要寻求新的出路,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借助新媒体的特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此实现共存共赢的局面.文章从新旧媒体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以期探究出媒介融合环境下新旧媒体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的信息环境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形式并存、多种媒体形式并存的时代,随着人们对不同媒体信息的接收程度有所改变,传统的媒体形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然而面对多元化发展的媒体种类,如何寻求新旧媒体的融合成为当前媒体行业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针对此课题首先进行了新媒体基本概念、定义及优势的分析,其次全面分析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形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再次分析了当前新旧媒体融合的具体动态发展情况,最后提出了未来新旧媒体融合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当今时代,各类新媒体不断涌现,新旧媒体呈融合发展的态势,传统媒体纷纷转型以应对新媒体的冲击。对于新闻节目而言,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得受众获取新闻的形式、路径都更加多样化,这倒逼新闻媒体在节目制作上进行创新,以重新吸引受众,适应新的时代形势。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新媒体与电视新闻制作的内在关联,然后指出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节目的制作特点,最后讲解了媒体融合背景下新兴技术在新闻制作中的应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杨大立 《新闻传播》2022,(5):114-115
在新旧媒体不断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国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也对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新的环境下要求播音主持人要明确时代发展形势,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利用好自身的肢体语言,结合节目特征合理进行语音播报,以此有效提升播音节目质量.本文从新媒体时代的特征入手,讨论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行业发展现状,阐述...  相似文献   

8.
融媒体时代是一个传统媒体受到冲击的时代,是新旧媒体发展格局博弈的时代。在此期间,传统媒体必须融合新媒体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提高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使媒体企业更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满足当代民众的需求。本文从传统媒体的优劣势入手,分析融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特点及融媒体时代编辑记者需要具备的技能及素养,探讨培养和提高传统媒体编辑记者技能与素质的途径,提高新时代媒体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技术应运而生。新媒体凭借传播速度快、传播形式新颖、双向互动等突出优势迅速获得了受众的青睐,新媒体受众量高速跃升,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我国媒体领域的传统格局。在这种背景下,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体纷纷通过与新媒体融合谋求发展,掀起了新旧媒体共同传播,传播渠道空前开阔的融媒体时代。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如何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实现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是电视媒体人共同思考的课题。本文立足于融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的发展现状,对其创新转型路径进行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0.
武怡华 《传媒》2016,(15):70-71
在媒体融合时代,新旧媒体产业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广电媒体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一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广电媒体发展呈现出被动转型的特点;二是在信息飞速传播的背景下,城市广电媒体区域资源优势不再突出;三是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广电媒体难以从“视民服务”转型为“网民服务”。近两年来,传统城市广电媒体积极尝试制播分离、打造新媒体平台等方式逐步转型,尝试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仍需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1.
龚立堂 《中国广播》2011,(8):42-44,68
新旧媒体的融合,既是传统媒体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需要,更是社会进步的时代需要。随着三网融合的付诸实施,视听新媒体将加速发展,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重点和方向。面对新媒体和全媒体的竞争,新旧媒体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将会进入共存和相互交融的时代。媒体将由平面的较单一的媒体向多彩的立体媒体发展。传统广播和新兴网络视听的边界正在模糊和逐步消失,媒体融合正在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全媒体时代,受众的信息消费需求呈逐年升高之势,新旧媒体从"共存共荣"转向"激烈竞争",进而呈现出全媒体时代下,新媒体略胜一筹之趋势。传统的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压力下,自身的缺点被放大,发展受到了限制,从而使得其改进迫在眉睫。为此,纸媒发展趋于类型化、模式化,有的甘愿成为辅佐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渠道,对于这种纸媒向新媒体靠拢并融合的方法,或许是其缓解其压力的一个办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叛变式"的转型并没有最大化地发挥纸媒自身的优势,反而在本不利于传统媒介发展的全媒介环境下,使得纸质媒介更加失去了其竞争的优势,变"主动探索创新"为"被动附庸配合"。为此,纸媒在全媒体环境下的立足之本,便成为了业界探究的一大重点。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需要树立媒介融合发展意识,探索自身与新媒体实现融合发展的有效策略.本文在对全媒体时代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重点对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确保广播媒体能够更好地适应全媒体时代下的发展环境,抓住新媒体带来的发展机遇,与新媒体实现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吴佳佳 《青年记者》2017,(14):127-128
当今时代是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既有新媒体的产生,又有旧媒体的式微.自20世纪末以来,新媒体不断展示出强有力的势态并不断发展.下面,笔者就如何利用新媒体创新艺术教育作一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已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缺少的一部分,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这种文化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在网络互通的环境下,新媒体带来的信息是多元化的、动态化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自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网络资源的便捷化、多样化,使成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以辨别好坏,容易误入歧途.  相似文献   

15.
新媒体时代,新旧媒体不断碰撞与融合,媒体环境整体变迁,新闻传播内容、渠道、方式以及观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新闻摄影的变革进程大大提速,新闻摄影的工作环境随之变化.摄影记者只有适应环境需要,居安思危,提高自身业务素养,才能提升新媒体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语:如今,信息化数字时代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以及沟通方式,传媒业进入全媒体时代。在网络融合不断升级、新旧媒体融合速度不断加快的传媒环境下,传播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全媒体"悄然改变着人们对媒体的认知态度。在新媒体极具发展繁荣的今天,大众传媒也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科学的、健康的传播模式,有效解决传媒新视野下出现的各类问题,这将对政府进行危机公关,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加强政府新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旧媒体之间的竞争日渐激烈。面对发展困境,新媒体与传统媒体逐渐走向相互融合,并携手步入全媒体时代。本文先对现阶段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境况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实现二者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媒体对受众个性化需求满足的提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意识到了危机,开始大力发展网络平台,与新媒体进行合作,通过新媒体的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事实证明,这样的做法促进了新旧媒体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韩蓄 《出版科学》2013,21(1):47-49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纸媒面对新兴数字媒体的挑战,为更好地满足受众个性化、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需要跨越新旧媒体的鸿沟,跨媒体运营和发展。通过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互联网等数字媒体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多渠道合作,促进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在内容信息、受众资源和传播途径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相互渗透和融合中实现多赢。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有着比较久的发展历史,确保其舆论影响力尤为重要。目前,新媒体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融媒体时代逐渐到来。在这种环境下,融媒体发展给电视新闻舆论影响力带来了比较多的冲击,降低了其影响力。为了与当前融媒体时代基本需求相满足,电视新闻提高舆论影响力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