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科技教育史中的李约瑟情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充分肯定和和赞誉,在中国科技教育的研究工作中产生了情绪化的影响,导致在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认识和评价方法出现片面夸大和“拨高”现象,这种倾向对中国科技教育史学科自身的建设及其价值带来了某些负面效果。应该以理智的 度全面认识和总结中国历史上科技教育的得失利弊及其经验教训,那样才可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化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2.
《说文解字》作为特殊的科技史料、其中蕴涵的丰富的科技史的内容,较之其他传世文献都来得扼要精深,本文按照现代科学的分类观念,从天文学、农学、医学、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学七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梳理与分类、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教育史研究诸问题的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教授:今年我又有机会参加中国教育学史专业委员会的年会,颇有收获。在年会上看到了您的文章《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的探索》,深受启发。当时对您说:我十年前曾在有的会上说过对中国学校教育发展阶段的看法。1991年3月我应陈方正和李弘祺两位教授之邀请,在香港中文大学又讲到了这个问题。我的讲稿摘要后来刊登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2年第1期上,题目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地位和特点》。1991年4月有的朋友对我在香港的演讲提出质询。1991年5月我给予答复。该答复刊登在《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  相似文献   

4.
纵观学术界对"李约瑟难题"的观点和意见,中国传统文化所固有的重人道、轻天道,重礼治、轻法治,重群体、轻个体,重直觉悟性思维、轻理性逻辑思维四个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领先的传统科技没有在近代转化为近代科学。而当今我们的任务是要重建中国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吸纳西方文化的精华,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技教育活动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其内容是随着人们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丰富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充实的,科学技术教育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科技教育活动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而形成了一些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6.
已故英国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极有启发性的独创见解,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科学与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是孟宪承等编的一本资料书,书中编有对屈原、司马迁、范缜等人作品的评价等内容,与教育史资料书的体例不符.文章对导致此现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作了分析,指出是受<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文中提出的"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教育史既是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又是一门研究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还是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和综合素养课程,具有展现性、思辨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等4个方面的功能和价值。《中国教育史》教材编写应将中国教育的发展划分为传统与现代两大阶段,突出学材的特点。《中国教育史》的教学应当突破史料引证式、知识讲授式、记忆理解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理论思辨式、交互讨论式、考察体验式、探索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做到传统技术手段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坚持6w-w、六结合、两维论等方法论原则,运用新技术手段以及具体的方法技术;还应当突出优秀教育传统、教育文化及教育人物的教育精神、教育思想和教育品质,使其在新一代教师身上得到体现、弘扬和升华。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文化难题"是个假命题,但这个文化难题却涉及到(1)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开端问题;(2)中国近代为何没有产生资本主义.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应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独特性,从而恰切地把握我国现代化进程与资本主义起源问题之间"度"的中介意向.  相似文献   

10.
11.
实施素质教育需澄清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提出了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几个误区,并对急需澄清的问题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专业认证已被提到我国高教建设事业的议事日程,分析借鉴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的成功经验以及分析总结我国建设类专业在专业评估与认证中的实践经验,对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After pointing out the formative aims of multilingual education and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acquisition of the first (native) language and of the second language, the author examine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first and the second language in a bilingual programme. A summary of recent investigations on the subject is presented.However, the central concern of the paper lies in the proposal of a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of the facts. The Glossodynamic Model of language learning developed by R. Titone in the early Seventies is called for as a basis for explaining how the child's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evelopment is enhanced by bilingual stimulation. The core of the Glossodynamic Model is constituted by the emphasis on the integrating, unifying, and propulsive power of the individual learner's conscious Ego, in a very general and deep meaning, not in the psycho-analytic sense only.Bilingualism appears as a sum of personalized stimulations.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 personality of the bilingual child not only does not suffer from the impact between L1 and L2, but rather widens its horizons and strengthens its power of adaptation to the world. A sufficient body of data supplies this conviction with a high degree of probability.
Zusammenfassung Nach Herausarbeiten der Bildungsziele mehrsprachiger Erziehung und der Unterschiede und Ähnlichkeiten zwischen der Aneignung der ersten (Mutter-) Sprache und der Zweitsprache, überprüft der Autor die kognitive Entwicklung durch die erste und die Zweitsprache in einem zweisprachigen Programm. Dann folgt ein Überblick über kürzlich durchgeführte Untersuchungen dieses Gegenstandes.Das Hauptanliegen des Aufsatzes ist jedoch eine theoretische Erklärung der Tatsachen. Das von R. Titone zu Beginn der siebziger Jahre entwickelte Glossodynamic Model (sprachdynamische Modell) wird als Grundlage herangezogen, um zu erklären, wie des Kindes kognitive und affektive Entwicklung durch zweisprachige Anregung gefördert wird. Den Kern dieses Modells bildet das Schwergewicht auf der integrierenden, vereinheitlichenden und antreibenden Macht des bewussten Ichs des einzelnen Lernenden in einem sehr allgemeinen und tiefen Sinn, nicht allein im psychoanalytischen.Zweisprachigkeit erscheint als eine Summe personifizierter Anregungen. Kein Zweifel besteht, dass die Persönlichkeit des zweisprachigen Kindes nicht nur nicht unter dem Zusammenprall der ersten Sprache mit der Zweitsprache leidet, sondern vielmehr seinen Horizont erweitert und eine bessere Anpassungsfähigkeit an die Welt gewinnt. Eine genügende Anzahl an Daten schenkt dieser Überzeugung ein grosses Mass an Wahrscheinlichkeit.

Résumé Cet article traite de quelques aspects psychologiques de l'éducation plurilingue. Il est axé sur la relation existant entre l'éducation bilingue précoce et le développement de la cognition.Après avoir attiré l'attention du lecteur sur l'intention formative de l'éducation plurilingue, puis montré les différences et les analogies entre l'acquisition de la première langue (maternelle) et celle de la seconde langue, l'auteur examine le développement de la cognition en L1 et L2 dans un programme bilingue. Il présente ensuite un résumé des récentes investigations sur ce sujet.Toutefois l'intérêt essentiel de l'article réside dans la théorie avancée par l'auteur pour expliquer les faits. Titone se réfère au Modèle glossodynamique d'étude des langues, qu'il a conçu au début des années 70 pour démontrer comment la stimulation bilingue accroît le développement affectif et cognitif de l'enfant. Le trait caractéristique du Modèle glossodynamique consiste dans l'accent mis sur le pouvoir moteur, unificateur et intégrateur de l'Ego conscient de chaque débutant; ce terme étant pris dans un sens très large et pas seulement psychanalytique.Le bilinguisme apparaît comme une somme de stimulations personnalisées. Il ne fait aucun doute que la personnalité de l'enfant bilingue, non seulement ne souffre pas de l'impact entre L1 et L2 mais qu'au contraire son horizon s'en trouve élargi et son pouvoir d'adaptation au monde environmant fortifié.Le faisceau des données fournies à l'appui de cette thèse lui confèrent un maximum de crédibilité.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 ,顺利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发展目标 ,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注意解决高校连续扩招给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通过教育创新实现创新教育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因人施教、身体力行等等.今天我们应当以辩证的眼光,客观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之所在,区分其中的精华与糟粕,然后再作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的教育活动,其思想与措施对于今天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专业既是学校进行教学的基本单元和载体,又是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点.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主要取决于它的专业特色和社会对其专业人才的需求率.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高职教育则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确定了学校中长期奋斗目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经过不懈努力,把华东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拥有若干一流学科,多学科高水平协调发展,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标志着华东师范大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学校发展目标指导下,制定学校的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十五”事业发展计划,成为凝聚学校人心、开拓奋进的关键之举。以下是我们在凝炼学校发展目标,制定学校发展规划过程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一、发展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一)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  相似文献   

19.
关于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深入分析了研究生教育收费改革的必要性,探讨了合理确定研究生收费的标准及建立有关配套改革制度等政策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管子》是中国先秦诸子中的重要著作,内容庞杂,思想广博,有着很强的社会实践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体育教育思想,其对于民间习武活动的记载、对养生问题的理解、甚至于对武术动作的记载,在中国古代体育教育发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