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德育课程从以社会为本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从以政治为梭心到以学牛的道德生活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及其教育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德育实践中,打破从抽象的人性出发、基于社会理想和道德信念实施道德教化的传统,使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充分发挥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对于全面推进德育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可是,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如果只是强调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突出直接经验和自我体验对道德生长的正面价值,那么就无法摆脱个体德性形成的自发性质,  相似文献   

3.
张启建 《中国德育》2005,(1):52-54,60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人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只有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5.
道德习惯与道德信念是道德素质的重要基础。道德习惯渗透于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重视学生道德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和教学,是学生受教育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践行的重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生命活力,产生做有道德人的强烈愿望,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究,我体会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一定要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7.
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品德与生活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认为,要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爱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学生的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实现德育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目标设计要从偏重道德认知目标,转变到让学生更好地“过道德生活”的多维目标:教学内容的取向要坚持贴近和卷入学生的真实生活;教学流程的展开,要坚持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并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要坚持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感受、体验和感悟;要借助“成长资料袋”,实施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韩国现行道德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核心的道德规范和各种规矩,建立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使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课的具体目标是:懂得道德的必要性:发展价值判断能力,以解决在人类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由于价值观的冲突而造成的各种道德问题;形成实践这些价值判断的强大意志力。  相似文献   

10.
常态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应直面学生认知,并指导他们生活和做事。研究认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效,要以学生道德素养的发展为导向,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学习逻辑、学科逻辑及生活逻辑,整合设计要素,将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课程任务转化成学生向往的“课程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任务设计要关注真实性、回归学科性、突出整体性、落实参与性,以实现“少教多学”“提质增效”、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课程目标。  相似文献   

11.
徐骏 《上海教育》2006,(5B):7-7
道德观念的形成需要靠学生自己一点点地体悟,在德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越隐蔽,效果反而越好。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从2002年9月启动了“阳光系列”道德教育活动。生活是最重要的道德老师,有了道德体验实践的平台,就有了道德情感的源泉。我们首先要求学生把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通过儿歌、童谣、绘画等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道德经验得到积累。其次,我们又引导学生通过交流分享,引发道德意识的共鸣,使道德情感逐步从感性走向理性。最后,我们通过研究探索、榜样示范,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见贤思齐”,促成学生道德行为的规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思品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诉求,引导学生直面多彩的社会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所学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够积淀在学生的心间,融合于学生的灵魂当中,成为学生今后人生行动的指南。教师要充分钻研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把文本知识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开展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享受每一节精彩的思品课堂,从而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享受到道德进步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家政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生活技能,提高人的化艺术修养,促进人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家政教育的切入点是家庭生活,从日常事务引发开去,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技能;它既能贴近学生的亲身经验,又能综合运用各门学科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可见,家政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目标追求上是不谋而合的。  相似文献   

14.
生活德育对于学校德育的影响是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当前的困境在于缺少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学生社团高扬人本主义理念、直通生活世界、注重交往体验、指向道德生活、富有生活气质,饱含生活德育的意蕴。在学生社团的场域下,通过传播生活经验、进入生活情境、回应生活冲突、参与生活事件,学生反复经历知、情、意、行的道德教育过程,真正实现了从"道德知识人"向"道德行为人"的转变。学生社团无疑是一条有效的生活德育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转变,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要实现新课程这一理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道德蕴藏于生活之中,没有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她)对生活的体验、分享和感悟。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源于学生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因此,笔者认为,小学品德教学只有贴近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对学生有意义、教学过程变得有价值,才有毫有利于学生道德的自主建构。  相似文献   

17.
品德课程是以"育人为本"的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道德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中,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生活是品德教学的归宿,同样也是品德课程进行的过程和手段。我们要把品德教学引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真实、更广阔的情境中去体验和感悟,内化道德品质,从而实现"知行统一"品德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8.
“生活—体验”型品德课要求课程的内容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世界,课堂的情景是儿童生活世界的再现,课堂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体验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充分体验道德,让“道德”通过体验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并通过心灵的力量去指导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我们这样生活》以生活、体验为核心指导理念,全课以对比生活,体验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为活动轴线,生动诠释了生活—体验型品德课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所在,就是坚持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学生的德性需要为动力,以发展学生的生活德性和实践德性为目的,形成学生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人格。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强调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学生德性的自主构建,重视德育过程中的人性化。以学生为本的德育观要求我们要建构有利于学生德性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关注学生的德性需要,建立参与式的学生道德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0.
“德育”两字一向给人的感觉是板起面孔、正襟危坐,让学生敬而远之。在新形势下,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首先应该转变视角,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人的现实生命的需要,让学生通过生活的体验来理解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价值。笔者结合自身既做科任老师又做班主任的特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找到了利用每周一次主题班会作为德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