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祈蚕歌与蚕桑文化——以杭嘉湖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嘉湖地区,蚕桑历史悠久。栽桑育蚕的兴旺发达,形成了种种与育蚕有关的习俗,并进而形成了蚕乡独特的蚕桑文化。这些蚕桑文化已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蚕乡的岁时习俗、人生礼仪习俗等都常常与蚕桑文化有关。通过养蚕的一系列蚕事活动和祈蚕、酬蚕等一系列祭拜活动所留下的许多反映蚕桑习俗的歌谣,可以更好地解读杭嘉湖地区的蚕桑文化。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九月号的《人民教育》所载《中国近代教育之最》中有一条谈到:中国最早的农业职业学校是一八九六年二月创办于江西省高安县的蚕桑学校。查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如下情况,特提供参考。 一、蚕桑学校创建时的国内外有关情况 查阅《高安县志》,在卷之五《储邮》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桑枣园,明洪武二十七年命州县督民建设,每厢、都各一所,计五十所,种植桑枣,以资衣食,历久俱废。康熙年间,郡伯赵公世锡,教民植桑养蚕,利赖无穷,至今德之。”由此可见,高安养蚕是有传统的。由于“利赖无穷”,故老百姓世代继之。这就为创办蚕桑学校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吴江市震泽实验小学地处太湖之滨.自古就是江南五大蚕桑镇之一。“桑拓含疏烟,处处倚蚕泊”。100多年前。唐代诗人陆龟蒙的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震泽农户栽桑育蚕、缫丝织绸的蚕事活动。1000多年后,震泽以滑爽、透气、轻柔、抗静电的蚕丝为原料制作的蚕丝被.不但使古老的蚕桑纺织业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且打造出了本镇的特色产业。2007年12月28日,震泽正式被评为“中国蚕丝被之乡”。当震泽镇人民政府接过这个荣誉证书时。  相似文献   

4.
新市镇是杭嘉湖地区的著名蚕乡,蚕桑生产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也多与蚕桑活动息息相关。作为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的古镇,新市具有独具江南地域特征的蚕桑文化。文章主要从栽桑历史、盛极一时的叶行、湖羊饲料枯桑叶、副产品桑条皮与桑柴、年俗婚俗中的青圆子与蚕花箪以及乡土作家笔下的蚕桑情结等六个方面展现新市镇的蚕桑文化,期望对研究江南地区的蚕桑文化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文化都是以符号化的思维及符号化的行为表现出来的,并且人类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些不同符号的表达,蚕桑文化也不例外。远古时期的华夏民族群体生活中.留下了内涵丰富的以蚕桑为中心的图像符号、传说及史实记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社会的原初面貌以及变迁发展。以桑、蚕、丝为主要内容的蚕桑文化元素,成为华夏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蚕丝及蚕丝服饰成为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礼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英山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地处大别山南麓鄂皖交界处。在发展蚕桑生产过程中,该县探索出了一条“种、养、加、贸”成龙配套的新路子,全县40%的农民靠植桑养蚕脱贫致富,一条现代化的丝绸之路从大山深处的英山穿越鄂东伸向世界各地,这条腾飞的“白龙”成为致富一方百姓的支柱产业。本文就英山蚕桑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正>一、缘起:以区域文化与特色课程的建设促进学校文化形成(一)溧阳的蚕桑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中国人养蚕种桑距今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蚕桑文化足以成为"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溧阳素有"江南丝府"美誉,蚕桑文化源远流长。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年吃粮靠稻场,四季用钱靠蚕场"的说法。溧阳的养蚕人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保山的蚕桑职教简述云南保山市二职中吴兴平云南保山远在西汉时期就是西南丝道———蜀身毒道的必经之地和物资集散的一大都会。是久负盛名的优质蚕丝:永昌丝的产地。种桑养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民国元年(1912)保山县政府实行以工代赈,官商合办的“...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6,(9):82-89
南丝绸之路上的宜宾具有栽桑养蚕的良好自然条件,蚕丝业是清代叙州府长期以来传统性的一项重要产业。清代民国时期宜宾是四川重要的生丝原产地之一,是南丝路上生丝和丝制品重要的购销集散中心。但至清末,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宜宾蚕丝业远远落后于近代丝绸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为了适应南丝路上国际贸易的要求,民国时期宜宾以筠连为中心进行了蚕桑改良;云南商帮进入宜宾开展丝茶贸易,投资发展蚕丝业,也为宜宾蚕丝业注入了活力。清代民国时期宜宾蚕丝业为川滇经济的发展和古南丝路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江苏是我国传统的蚕桑生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清代,江苏的蚕桑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生产区域扩大,生产技术水平也有一定提高。清代江苏的蚕桑生产以太平天国运动为界,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太平天国运动前,江苏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特别是与浙江嘉兴、湖州接壤的苏州府吴江、震泽、太湖厅及吴县、长洲、元和的部分乡镇更是清代江苏生产最为繁盛、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植桑养蚕是当地人民的传统习惯,也是当地人民的主要副业和经济来源之一,所以家家植桑,户户养蚕。例如吴江震泽两县,“居民悉逐线绸之利”,“植桑特盛”,“西…  相似文献   

11.
蚕桑是一项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农业特色产业,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部分地区曾大兴种桑养蚕,如今,虽然随着乡镇工业的发达,这种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已逐渐被现代化工业替代,但作为一种记载着我们辉煌历史的民族文化,我们还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与传承的。此外,我们认为在了解、掌握这种古老的农技与工艺过程中,蕴藏着大量的教育资源。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更能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且大量的调查、访问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种桑、养蚕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其间能使学生的团队精神、探究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因此,弘扬传统的蚕桑文化,以此作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究和尝试。  相似文献   

12.
隆阳区已有1900多年的栽桑养蚕历史,蚕桑发展几起几落,2001年以“东桑西移”、“浙桑入滇”为契机,蚕桑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为继粮食、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在蚕桑基础达到一定水平后,整个产业如何发展,如何突破,提出应以政府主导、公司为主的方式开发丝绸产品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绚丽多彩的中国丝绸,一直为古今中外人们所赞颂。中国是最早发明养蚕的国家。蚕茧和生丝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之首。蚕丝业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渗透到衣、食、住、行各个领域,形成浩瀚多彩的丝绸文化。我们设计的认识“蚕”系列活动,目的是让幼儿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绚丽璀璨的丝绸织物的由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正>古人"妇女养蚕男种麦"反映了在男耕女织的生活状态下养蚕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文献记载在黄帝轩辕氏时就开始养蚕,养蚕的历史可谓悠久。"养蚕为素丝。"蚕丝制作的丝织品轻薄透气,冬暖夏凉,深得人们的喜爱与推崇。现代社会,人们同样对蚕丝品倍加喜爱。小小的蚕创造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古语云:"养蚕先养桑。"桑树在南方常见,所以养蚕在南方是司空见惯的  相似文献   

15.
柯旭东 《文教资料》2010,(14):86-89
浙江温州洞头妈祖信仰属于妈祖次生文化现象,这个号称百岛之县的洞头列岛有妈祖庙近二十座。这里不仅有祭拜妈祖等信仰活动,而且在这些活动中产生了不少具有海岛特色的民俗与文化。本文是东沙妈祖宫对外“迎火鼎”民俗活动的调查报告.包括东沙妈祖庙形成历史、庙宇环境、“迎火鼎”、贝壳舞等衍生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钩沉     
《教育与职业》2015,(4):110
1892年1月8日蚕业教育家葛敬中诞辰葛敬中,字运城,1892年1月8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县钮家滩。他生在农村,从小就接触养蚕、栽桑。杭州安定中学毕业后入北京大学,1913年毕业,随即赴法国都鲁斯大学攻读园艺学兼学养蚕学。1916年回国,任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园艺系教授。1924年,葛敬中应聘兼任东南大学教授、蚕桑系主任。他多次向学生阐述担任系主任的目的,就是要为复兴我国蚕丝事业培养人才。1928年第三中山大学农学院(后改为浙江大学农学院)创办蚕桑系,聘葛敬中为教授、系主任。为提高教学质量,他提倡学习日本的先进科学技术,延聘小见益  相似文献   

17.
苏州蚕桑专科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高校,她位于姑苏城外、阳山之麓、运河之滨的浒墅关镇上。学校前身是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新闻事业家史量才先生1903年所创办的私立上海女子蚕业学堂。1911年改为公立,迁址吴县浒墅关,定名为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1918年由我国著名的蚕丝教育家郑跸疆先生担任校长。1924年改名为江苏省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1937年改称江苏省立蚕丝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苏南蚕丝专科  相似文献   

18.
石泽镒同志《别开生面的美的赞歌——读“陌上桑”》一文(见《中学语文》1982年第2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能给人以启发。但有一些看法,还值得商讨。石文认为:“罗敷善蚕桑”的“桑”,是“植桑”。特意注明,“不是采桑。若解为‘采桑’,则与下句的‘采桑’相重迭了”。其实,中国古代劳动妇女,一般是从事采桑养蚕的劳动。如《诗经·七月》中:“春日载阴,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爱求柔桑。”南朝乐府民歌《采桑度》中:“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初曲。”因此,一般注释:“蚕桑,以名词为动词,指养蚕和采桑”(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这是言之有据的。再说,先  相似文献   

19.
李建国 《江苏教育》2008,(10):51-51
一、主题产生 我校地处乡镇,广阔的田野为学校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这一带曾大举种桑养蚕。虽然这种传统的农业支柱产业已逐渐被现代化工业替代,但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还是有必要让队员了解的。“做科学养蚕人。当环保小卫士”这一活动的开展。配合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养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对小动物的关爱,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此活动也是学校“绿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为什么会有“绵绣江山”一词?这不能不从中国美丽的丝绸说起。 中国是蚕丝事业的发源地,是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据史籍记载,中国利用蚕丝织为衣料,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下游地区的人民已经会制造丝线、丝带和绢,一九六二年从山西省夏县西荫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掘到茧壳;一九五八年从浙江省吴兴县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掘到碳化了的丝绒、丝带和绢片,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